首頁>心得體會>經驗交流>浙江縣域經濟的生機與活力

浙江縣域經濟的生機與活力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浙江省從一個“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究其原因,通常被歸結為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先行。殊不知,這種先行正是通過縣域經濟的大力發展,特別是塊狀經濟和專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得以實現。2000年,浙江省縣域經濟佔GDP比重已達71。

  從浙江省的實踐看,縣域經濟有其重要的發展特點。所謂縣域經濟是指在一個縣級區域範圍內各種不同要素有機結合形成經濟活動的總稱。縣域經濟的主要內涵是:在一個縣級的行政區劃內,以縣城經濟為中心,以小城鎮為紐帶,以廣闊農村為基礎,以廣大農民為主體,按照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和調控的要求,根據縣域條件和優勢,實現一、二、三次產業全面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多部門結構、多層隸屬關係和多級生產力水平構成的地域性的綜合經濟體系。它處在城市和鄉村、一次產業和二次產業、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結合部,直接承擔著農村現代化的重任,形成了明顯的發展軌跡,也展示了縣域經濟應有的發展內涵:

  民眾經濟:群眾首創精神和自主精神的發揮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縣域經濟處於社會經濟的最基層,講到底是廣大民眾的經濟,是老百姓的經濟。浙江省縣域經濟能取得率先發展,在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中獲得先發優勢,與其說是來自於政府的較早地規劃和積極引導,不如說得益於政府尊重和保護群眾的首創精神,較早地突破了對市場經濟實踐的各種限制。浙江省縣域經濟發展中許多奇迹是難以用經濟學理論完全詮釋的。嘉善縣,地屬於杭嘉湖平原,沒有一片森林,卻成了全國最大的膠合板生產中心和中轉中心;海寧市,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既沒有牧場,也沒有什麼畜牧業,卻成了全國最大的皮革製造中心和批發中心。浙江省還有許多地方經濟集散地和增長點的形成,也都類同。顯然,這種現象不可能靠政府規劃出來,也難以用經濟學論證得出。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群眾在市場經濟中的創造、創新。其源動力在於有創造力的千百萬廣大民眾,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為獲取市場信息而翻牆參加廣交會的飛躍集團的邱繼寶,修鞋匠出生的正泰集團的南存輝,2000元錢和三隻染缸起步的傳化集團的徐冠巨等等,都是千百萬勇於創業民眾的傑出代表,也正是這樣的廣大民眾開創着市場經濟的先河。

  浙江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縣域經濟就是民眾經濟,就是百姓經濟。一是因為縣域經濟更直接地反映出它依賴於人民群眾、寄生於百姓的基礎性;二是因為縣域經濟基於歷史、文化因素而具備的更濃的特定個性。以民為本,就是要善於發揮和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賦予人民群眾的自主觀念。實際上,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民眾經濟,是人人都必須參與其中的經濟。市場經濟的活力來自微觀主體的自主。從浙江實踐看,許多縣(市)的發展,都有一個實踐先行,思想跟進;點上突破,全面推進的過程。而實踐先行和點上突破作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正是群眾的創舉。政府從放任到保護,實際上是思想跟進、觀念轉變,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

  民營經濟:調整和優化所有制結構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從經濟所有制結構來看,縣域經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國有經濟較少,國有大中型企業更少。而那些經濟效益較好的壟斷性行業,如金融、電力、電信、煙草等等,又都早已實行垂直管理體制,與縣域經濟關係不大。這一特點促使縣域經濟的發展只能在國有經濟的體制之外,走出一條民營經濟之路。從總量上講,縣域經濟必然是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差距,也因此往往直接反映在所有制結構的差距上。一些地方GDP增長快、有活力、財政收入高、老百姓富裕,在縣一級來看,這個地方一定是民營經濟活躍、非公有制比重較大。

  浙江省經濟的活力在縣域,縣域經濟的活力在民營經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浙江省經濟之所以在近年來市場不夠景氣的情況下,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於浙江民營經濟的先發和強大。據統計,1980~2001年,浙江全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約為24,而個體私營企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則達到60,比全部工業增長速度高出36個百分點。當國有工業在全部工業中的比重以年均8的速度下降時,個體私營企業及其他非公有制經濟成份的比重卻以年均32.2的速度遞增。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還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20多年來,浙江省個體私營企業共吸納了420多萬勞動力。同時,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國有企業面臨真正的市場競爭,促進了國有企業的內部改革,並為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與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和因勢利導是分不開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浙江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就針對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偏見,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尤其一些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從當地實際出發,不搞“成份論”,在經營範圍、組織形式、企業名稱等方面,減少了對個私企業不必要的限制,在企業註冊登記、稅收、信貸、用地等方面,儘可能做到與公有制企業一視同仁。民營經濟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及市場鏈的形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

  縣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決定了其競爭力在於“特色”的構架。以民營經濟為主決定了縣域企業在規模上只能是中小企業為主;根植於農村,決定了現代化的相對滯后。能否形成經濟特色產業,並基於特色產業構建起市場鏈接體系,已經成為縣域經濟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標誌。

  浙江省縣域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優勢在於民營經濟與專業市場互為依託,創造出來的小區域特色經濟。截止2000年,浙江省共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4348個,年成交額4023億元,連續10年年成交額位居全國第一。依託專業市場,浙江省形成了成百上千個具有特色的區域性特色經濟塊,每個塊狀經濟彙集了上千家大大小小的中小企業集群和生產加工鏈,呈現出“小區域,大發展”、“小規模,大輻射”、“小商品,大市場”、“小要素,大聚合”、“小產品,大行業”的發展態勢和興旺景象。這些企業集群的總產值佔據全省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形成了獨特的“浙江經濟模式”。這些企業集群與專業市場互為依託,或是產業催發市場,或是市場帶動產業,基礎在一家一戶,規模在千家萬戶,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塊狀經濟和工業園區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浙江的區域塊狀經濟已經涉及製造、建築、運輸、養殖、紡織、工貿、服務等十幾個領域、100多個工業行業和30多個農副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正是經濟發展堅持走特色之路,造就了浙江省一批經濟強縣(市)和經濟強鎮。

  農本經濟: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縣域經濟,依託廣大農村,農業、農民佔了非常大的比重,就其本義來講,也就是以農村、農業、農民為本的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從經濟社會形態的視角看,實質上是進行着農村社會的模式轉換和重構,完成的是一個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過程;從技術社會形態的視角看,實質上是進行着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社會轉型,完成的是一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渡。農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空間載體,農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主體,農民富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縣域經濟實質上是農本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緊密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加大實施科技興農的力度,大力發展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必須加快培育非農產業,促進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必須與城鎮化發展結合起來,加快資本和生產的集聚,促進農村向城市化發展浙江省縣域經濟的發展,一開始就比較注重兩手:一手是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村非農業發展;另一手就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在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鄉鎮經濟的同時,近年來,效益農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許多個體私營企業開始涉足農業,從事優高農業、生態農業的開發,1999年全省從事第一產業的個體私營企業戶數比上年增長107.1,從業人員增長82.8;2000年又增長80.4、66.22。目前已納入工商註冊登記的種植、養殖經營戶達5000餘戶。今年浙江又在全國率先放開糧食收購,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明顯加大,不少縣(市)出現了“五千元田”、“萬元田”(指一畝田的年收益)。這正是沿着農本經濟思路,實施產業調整的結果。

  浙江省的縣域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成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不同的縣(市)能充分認清本縣縣情,找准自己的發展之路。可以說,千差萬別的縣情是決定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縣情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



浙江縣域經濟的生機與活力 標籤:經濟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