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對稱教學反思

對稱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對稱教學反思

  一、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裡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本節課一開始,教師用彩色剪紙呈現給學生美麗的蜻蜓、蝴蝶、飛機圖,談話:“今天,從圖形王國里來了一家人,看!都誰來了?”教師用漂亮的圖畫和圖形王國抓住了學生的“童心”,引起了學生的好奇與疑問。此時,教師提問:“為什麼說他們三個在圖形王國里是一家人呢?”這個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戰性的問題與學生好奇、想刨根問底的心理產生了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和學習的熱情。

  二、搭建體驗探索的平台,開展有序、有效的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教師在課堂上展開了觀察對稱圖形——發現特點——動手剪對稱圖形——欣賞與應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學習活動。例如: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后,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為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后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三、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樂趣。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教學中,要讓學生帶着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並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嘗試着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本節課教師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精心設計:大紅的中國結、美麗的蝴蝶、蜻蜓、中國的京劇臉譜、故宮、埃非爾鐵塔,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接着,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對稱圖形,講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判斷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是否是對稱圖形,從而感受身邊的對稱圖形。

  四、適當的練習,必不可少。

  練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有價值的、有思考空間的練習,充分發揮練習的功能,減少學生練習的無效或低效勞動,提高練習的實效。

  例如:在教學《對稱》一課時,我設計了猜圖形的遊戲:給出對稱圖形的一半,請你猜猜是什麼圖形?其中數字8的設計就非常巧妙,利用“變魔術”的方法分別把8豎放和橫放,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對稱軸有橫方向上的,也有豎直方向上的。

  學生學的輕鬆、學的快樂、學的主動,就是一堂好課。

  篇二:對稱教學反思

  講過《對稱》這節課,各位領導和老教師們給我評課,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我自己也認真的反思了在上這節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發現自己在備課、講課、課堂組織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講課的細節處理不當。語言中帶有口頭語,口頭言,導入語言太羅嗦,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如“感知”“識別”這些詞孩子們不是很理解,在黑板上粘貼圖畫找對稱軸時,那張圖畫找的不好。

  2. 課堂組織過中,給學生髮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比較少。

  3. 課堂時間安排上,前邊的授新知講的太快了,以至後邊的全部練習做完了,課堂時間還沒用完,這說明上課時間把握不好。

  4. 本節課的一個重難點,找出幾條對稱軸,講的方法不是很好。

  5. 課件和講課的內容是一致的,不能點快或點慢。

  針對自己在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誤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意見,在以後的教學中採取以下的措施:

  1.在講課的細節處理上。口頭語要去掉,如“咱們班同學”改為“我們班同學”,語言不帶口頭禪,導入部分要盡量簡練、清晰。學習目標中遇到的詞要盡量換成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在黑板上貼的圖片紙的兩半採用不同的顏色,對比更明顯。

  2.在課堂組織中,要利用“兵教兵”給孩子更多發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3.課堂的時間安排上,要把時間分配好,留有彈性的時間,這樣課堂時間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針對每節課的重難點,都要好好把握,講的方法和用的時間都要準備好,備充分。如對於本節課講對稱軸時,這塊處理的不好,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總結,要比我直接說出結論效果好的多。

  5.在講課過程中,課件始終是和講課內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對課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中的一些反思和體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精心備課,認真講課,把自己的課教好,把班級管理好,做一個認真、負責、踏實工作的人。

  篇三:對稱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髮展過程。”而傳統教學中,教師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輕動手能力的培養;重學習結構,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這種封閉的教學方式,嚴重地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自從新課標頒布后,我深切地體會到改革勢在必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生活才是數學的源泉,我們應把本該生動的課堂還給學生,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我教了北京版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對稱》這一節課,經過反覆修改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新課開始,我就用親切的話語引入玩具,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適時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認識玩具中的對稱性,讓學生感受到對稱在生活中的許多應用,從而體會到數學並不遙遠,並不神秘,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完成了從實物到圖片的轉換。讓學生自己動手體會對摺,通過動手動腦讓學生感悟對稱圖形可以通過對摺比較出圖片的邊沿完全重合,有這樣特徵的圖片是對稱的。這一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體會認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交流,歸納圖片是對稱的,既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注意發揮教師必要的講解、引導作用。

  我讓學生體會可以用對摺的方法來製作對稱圖形。如果說第一次的動手操作是體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那麼這一次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體會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造——自己製作出美麗的對稱圖形。這一次的動手操作是讓學生在原有的認識、運用的基礎上,進入體會和運用的層面,是一次體會創造的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才會願學、樂學。在教學中,引入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從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說一說、“做”一個對稱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徵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摺後邊沿完全重合”。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對稱圖形的特點。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範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感受到數學中處處存在着美。數的美,形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了解其特點,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看到數學課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我的心情很好。學生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都很活躍,都很主動,都很積極,接受知識也很快。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紮實。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活潑、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課改的燦爛前景。



對稱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