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陶藝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內容在於讓學生初步了解陶藝相關知識,通過欣賞,了解古代、現代陶藝作品的不同功用、審美,知道陶藝製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製作工序,並重點學習陶藝手工成型方法,並選擇合適的技法,讓學生動手製作一件陶藝作品。
本節課師生配合相當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由於制陶場地的限制,學生用的泥只是彩泥和橡皮泥而已,因此學生的作業大都數選擇了捏塑成型法和泥條成型法,值得慶幸的是學生作業稚拙、可愛、生動。完成了我的目標:讓孩子走進自然,感受生命的意義、泥土的芳香,體驗創造的成功感、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內容;同時嘗試通過陶藝活動激發學生對美的敏感性,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和積極性;將陶藝與其他領域自然地、有機地聯繫融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全面和諧而富有個性地發展。
篇二:陶藝教學反思
陶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枝瑰寶,早於世界二千多年,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本課從我國陶瓷發展史着手,介紹了陶與瓷的不同,及由此延伸形成相關的各個種類。內容圖文並茂,便於理解,有利於學生聯繫生活,貼近課程內容與目標。
教學目標
一、學習陶藝的發展史,理解其在不同時代的特點及功能作用。
二、通過欣賞陶藝作品,能談談自己對陶藝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
三、學習陶藝製作過程與方法,能藉助學習工具,以胚,搓,揉,擠,壓,粘貼等法製作陶藝習作。
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增加學生對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對本課的教學,首先製造神秘氣氛,我課前有意拿個紫沙壺喝茶,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而我也不急與給出答案,而是接着帶領大家去參觀學校附近的民間陶罐廠,到了那裡答案豁然開朗,但大家求知慾更加高漲,問師付,問老師,似乎有問不完的話題。這都為學生後來收集資料,欣賞和理解課本陶藝作品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學生動手方面,由於有了現場親歷和欣賞理解,再加上陶藝較為貼近學生生活,農村孩子大多都玩過泥巴,所以都能利用剛教的和剛見的方法製作陶藝習作;陶壺作品是他們最親近的物體,做的人也就多,基本能以拉胚方法學着做;但也有不少同學奇想連篇,做出了許多怪異造型,由於本次作業只有個大方向,不給具體要求,所以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我都予以鼓勵,而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盡情發揮其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作為教師只在旁邊作些技術性指導和啟發性引導作用;及時發現優秀習作,對落後學生也多鼓勵和積極評價,整個課堂氣氛學生都沉浸在一種自由,民主和愉悅的氣氛中完成習作。因而這節課取得滿意的課堂實效。
篇三:陶藝教學反思
剛講完學校的公開課,就有一些老師對我說“這節陶藝課上的真不錯,學生的作品太豐富了,太精美了!”“我用手機拍了十多張學生的作品……” 是呀!學生在這節課上的表現的確出色,許多作品都出乎我的預料,更沒想到會受到聽課老師的廣泛好評。課下我進行了認真反思。
一、依據《課程標準》。我將本節課的內容通過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利用想象中的求異變化,外形借用,打開了學生想象的思維。
二、多媒體的運用。尤其是採用三星堆青銅器等課件的展示和講解,學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激發了他們創作和想象的靈感。
三、小學生都喜歡玩泥巴,也是這節課成功的因素。我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給他們創設了求異中有變化,借鑒中有創新,創設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寬鬆環境,使學生真正做到了全身心的投入。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調動起自己所有的積極性,每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毫無保留的發揮到了極至。在製作過程中,沒有絲毫的倦意。與其說是學習陶藝倒不如說是學生的娛樂享受,可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而老師也只能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
再細想一下,不喜歡學習繪畫的學生是常見的,而不喜歡玩泥巴的學生又有幾個呢?在江蘇漸江一帶的小學里,專門開設有陶泥課,建立專用教室,有專職教師。那裡的學生可以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感,極大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而我們平頂山的學生,沒有那樣的幸運,有的教材中沒有陶藝課,有的教材中有兩三節陶藝課,而教師又沒有條件上好它。我想我們更應該關注陶藝課。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陶泥的製作過程中,最能鍛煉學生的就是空間感、立體感和手腦的協調能力。與繪畫和其它手工不同,陶泥更側重立體展現和空間的表現,有教強的真實性並且容易上手,做出的作品,可彩繪、可燒制,作為自己的藝術品保存下來。它是小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空間感、手腦協調能力和耐心、細心等品質培養的良好途徑。因此,我更想呼籲我市的中小學要積極關注這一課程的開展,多為學生創造條件上好陶藝課。
陶藝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