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月亮教學反思
前幾天,我上五年級科學課《看月亮》時,要求學生在晚上觀察近階段月相的變化情況。當我檢查學生觀察近階段月相的變化情況時,發現許多學生沒有回家觀察月相的變化情況,有些學生雖然回家觀察了,但由於這幾天晚上7到8點鐘時很難看到月亮,他們沒有看到月相。全班只有王炳仁和王子豪能堅持觀察,終於看到了月相。遺憾的是,其他學生都不相信他們看到了月相,一致認為他們在說謊。
在科學課上進行質疑,是很正常的,可這種質疑我還是第一次碰到。為了弄清情況,我再次問王炳仁和王子豪到底看到月相沒有?他們的回答沒有疑問,並且分別說了回家觀察月相的時間,月相在天空的位置以及看到的月相情況。我還讓這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了當時回家觀察到的月相,他們畫的月相也無懈可擊。這時,部分同學還是不相信他們說的是事實,我迷惑了。
我問一個同學:“你為什麼不相信王炳仁和王子豪觀察到了月相呢?”她說:“我回家沒有觀察月相,可吳佳雪同學回家觀察都沒有看到月相,王炳仁和王子豪能看到月相嗎?”她回答得“理直氣壯”。我又問了一個同學,她說也不相信,回答也有“理由”……
課後,我向一些學生和班主任老師了解了陳超和謝傑的情況,發現他們並不是說謊的學生,只是學習成績很差,在班裡不受學生歡迎。
看月亮,了解月相的變化情況,與學生的學習情況無關啊。陳超和謝傑兩個學生能堅持觀察,終於看到月相,值得全班學生學習,可其他學生卻不相信他們,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調皮,貪玩,成績差。這是學生的偏見。科學教學欣賞質疑,科學教學需要探究,但科學教學容不得偏見。願我的學生能拋棄偏見,尊重事實,學好科學。
篇二:看月亮教學反思
《看月亮》是五年級第一單元第四課。月相變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顯着的兩個天文現象之一,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本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並能根據平時的觀察,通過邏輯推理,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從而產生持續觀察月相興趣。
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認識月相及畫月相。學生在過去的生活中對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認識,通過讓學生動手畫月亮的樣子,說說自己所畫的月亮是在什麼時候看到的,以挖掘學生的前概念,幫助他們將頭腦中比較零散的影象進行整理,從而知道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對於“相”的理解,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加以解釋,讓學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種不同的形狀。
初步推測月相變化。月相變化的規律的認識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在這個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己畫月相,然後通過觀察發現,老師的講解,了解實際生活中的月相是怎麼樣的,知道像那種彎過頭的月相是實際中所不存在的。有了這一基礎,學生在畫月相時就不容易出錯誤,接着引導學生根據平時的觀察,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通過合作交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將自己畫的月相貼在初一到十五中的某一天。到底是哪天的月相,到底對不對?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後面的模擬實驗,我們需要實驗來驗證,來觀察,來發現。
模擬月相變化的現象。將一籃球模擬為月球,學生當作地球,當老師手持“月球”圍繞“地球”轉動的時候,學生便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月相變化的特點。活動后讓學生彙報交流並播放月相變化的視頻,讓學生對月相變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知道其變化是有一定規律而且能從中發現掌握規律的變化。如何正確畫月相?月相變化有哪些規律?整課教學中,經過實際操作、模擬月相變化過程,思考相關問題,讓學生髮現和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然後再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科學精神。
篇三:看月亮教學反思
在本學期開學初的第三周,我上了五年級上冊科學《看月亮》。
我覺得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我能從學生的前概念中發現矛盾引出問題,進而設計模擬實驗進行探究,最後全班達成一個初步的共識。儘管這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長時探究”,但是我在本課設計中的實驗前指導仍然花了很長時間,這是根據本課的實際情況而採取的措施,因為這個模擬實驗難度很大,在多次試教中學生暴露出的問題也很多,因此實驗指導要儘可能做到細緻全面。在師生共同探討了實驗方法之後我讓一組學生上台試一試完成這個實驗,這是一個“試誤”的過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進行調整,雖然花了較長時間,但我認為這是值得的。只有在精心指導多次試誤的情況下,學生的實驗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還有幾點遺憾。首先,實驗完成後學生交流時間不是很長,其概念建構不夠完整,有點牽強。雖然我在學生記錄表下設計了討論題:上半月月相由(缺)到(圓),亮面部分朝(下);下半月月相由(圓)到(缺),亮面部分朝(上)。目的是讓學生畫好月相後有一定時間在組內交流。但是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多數小組學生畫好了月相圖后就“無所事事”,並沒有將時間用在小組交流上。我覺得是否可以讓每個觀察員在明確了自己所代表時間的月相后,也對其他日子的月相有所體驗,在經歷了這樣的體驗后,達成月相變化規律的共識就變得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