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寄書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小數以及小數基本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處理小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運算。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能出發,讓學生經歷小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過程,體驗小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有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基礎,還學過整數加減法,具有了處理進位或退位問題的經驗,所以,“寄書”一課主要是通過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提醒學生小數加減時要注意進位或退位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地把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交給學生,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從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到小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從估算到列豎式計算,最後到總結。整個流程都是很流暢的,學生的學得很開心,積極性很高,特別是一些中下生,也很積極地參與。但是,還存在許多不足如:在新課開始時,先讓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等我再向學生提出估算的要求時,學生很快地列出算式並計算出結果來了,大部分學生並沒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結果,這就是本節課的一個不足點,因為,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估算能力,而我沒真正做到,這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提高,有待加強培養。最後的練習題——購買食品,我注重啟發學生從新的角度提出新穎的數學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每個過程都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思想交流碰撞出閃光的火花帶來的成
這是師生互動最開心、最愉快的一節課,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開心。
篇二:寄書教學反思
這節課通過“寄書” 這一活動讓學生學習小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以已有的小數加減法(沒有進位)算理和算法的知識、整數進位加法的知識為鋪墊,自主學習和探索本課的新知識;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和與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過程,深刻地體驗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的計算方法,算法的策略是多樣化的。
本節課教師主要是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能夠很順利地完成知識的遷移,掌握新的知識。同時,本節課還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先讓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再向學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大約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郵費?
但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我的設計構思出現了偏離,大部分學生並沒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結果。從這可以說明,學生的估算意識還有待於提高,仍需加強培養。回想這節課,在學生估算結束后,應該加以總結,確定一下估算的範圍,後面也應該加以呼應,再估算一道題。我想學生應該就會有估算的意識了。
篇三:寄書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解了小數的意義及小數的加法、減法算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通過“寄書” 這一活動讓學生學習小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以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教學時能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遷移。能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本課的新知識,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和與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過程,深刻地體驗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的計算方法,算法的策略是多樣化的。同時,本節課還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在這個目標的達成上,我自認為下列設計比較有創意,同樣也收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新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再向學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大約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郵費?所需郵費一定不會多於多少元,也一定不會少於多少元?在第一個問題“大約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郵費?”的解決中,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三種估法:
1、把1.6元估成1元,把12.8元估成12元,這樣大約要13元。我順勢追問:所需要的郵費與你估出的結果比一比,會是怎樣?得出一定比13元多。
2、把1.6元估成2元,把12.8元估成13元,這樣大約要15元。我又引導學生思考:所需要的郵費與你估出的結果比一比,會是怎樣?得出一定比15元少。
3、把1.6元估成1元,把12.8元估成13元,這樣大約要14元。得出所需要的郵費在14元左右。最後確定了郵費的取值範圍,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了學生估算意識,發展數感。
在練一練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景:先出示“小明想買《動物世界》和《童話故事》這兩本書,他帶40元錢,夠嗎?”,引導學生弄清題意,提出思考: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採用什麼方法?學生交流:可以直接計算,也可以估算。接着我將題目改為“小明帶40元買這兩本書,還剩多少錢?”,提問:這兩道題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通過集體討論交流發現問題不一樣。第一道的題目只是問40元夠不夠買這兩本書,而改后的題目則問具體還剩多少錢。教師順勢又問:那麼,這兩道題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嗎?再次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體會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必須計算,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只需估算。最後在採購食品的問題中,我又一次讓學生體驗只需估算就能解決的那些問題的特徵,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對估算有了更深的體驗與感悟,達到了本課教學的要求。
寄書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