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正道滄桑觀后感

正道滄桑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正道滄桑觀后感(一)

  通過觀看《滄桑正道》,是我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講述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影響,中國近代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這是我們黨付出了巨大代價獲得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黨和人民進行新的歷史創造的科學總結,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旗幟,是中華民族振興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總過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這個歷史過程直接影響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歷史性巨變,深入了解和認真把握這個過程有助於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演變。鄧小平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這一影響不僅已為今天的中國發展所證實,而且將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顯現出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已經能夠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理論。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對於戰爭基本看法相對固定:衝突是國際事務中的普遍現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期間,中國過分強調對手本質的頑固性和戰略意圖的霸道性。對於與敵人之間的衝突和可能的戰爭的性質,則強調鬥爭的嚴酷性及將鬥爭進行到底的必要性,也就是重點強調戰爭和衝突的零和性質,不管是國內的階級鬥爭還是國際上對於中國的各種威脅都具有這種零和性質。此外,暴力在衝突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在"文革"確定以階級鬥爭為綱之後,中國尤其重視世界範圍內對抗性鬥爭。二戰以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於中國的安全威脅,使得這些戰略文化的主導因素在與安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日益得到加強。在中國解放后的40多年裡對大規模戰爭的準備一直沒有放鬆,中國戰略文化的主導方面是鬥爭,合作則居於次要方面。

  20世紀70年代開始,鄧小平逐步提出戰爭可以延緩和避免的想法。從1981年指出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到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世界和平是可能的,再到1985年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的兩大主題,認為戰爭至少十年內打不起來,最後到1987年,鄧小平明確指出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從70年代末之前的戰爭不可避免到80年代中期明確提出戰爭可以避免,這表明,中國的戰爭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不再隨時準備打大仗,中國對於戰爭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對國際衝突的性質和暴力的效能等戰略文化的核心因素,做出了不同於以往的回答。

  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們從歷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中深刻地認識到,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這個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鄧小平的現代化理論是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尋求新的突破和轉折的重要時期形成的,它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使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且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史上出現了一個大發展時期,也為以後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完善和深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持。在鄧小平理論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包括"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們黨在深刻總結人類社會、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經驗,以及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實際情況,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及科學發展觀等理論,這標誌着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毫無疑問,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既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也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奮鬥目標和價值目標。

  科學性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首要的特徵。這不僅表現在它的內涵的系統性、全面性,而且表現在它的客觀性、正確性和真理性。即它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昭示着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真諦。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願望。它統一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思想、意志,為繼續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向前發展,為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體現中國共產黨銳意改革、奮發進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滄桑正道》觀后感(二)

  觀看了紀錄片《滄桑正道》后,我對中國指導思想的發展與變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別是對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講:"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毛主席使我們站起來,鄧小平理論使我們富起來。

  這個紀錄片首先講述了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現狀,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未成功,十月革命后中國共產黨黨誕生,然後毛澤東思想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帶領我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但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出現了十年文革等重大錯誤。

  鄧小平組織了有歷史性轉折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領導人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走改革開放的新路,集中力量搞現代化建設。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精髓,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科學性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首要特徵,它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

  鄧小平講話十分通俗,但道理十分深刻,他的話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鞏固和發展的規律。鄧小平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是全方位而深遠的,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思想觀念等方面,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新時期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是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

  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中國至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但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途。 堅持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是我們黨和人民的科學總結,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旗幟和精神支柱。

  通過這個紀錄片,我們知道,在新時期中國的前景將更加美好,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當今世界的多極化態勢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世界科技進步與創新大大加快,綜合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發展面臨長期的機遇和挑戰,正如毛澤東同志寫道:"人間正道是滄桑",當今社會,我們更要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滄桑正道!

  《正道滄桑》觀后感(三):永遠堅守對信仰的忠誠

  常常在一些人的現實生活中,為共產主義信仰奮鬥只不過是外在自我的一個標籤,一個空洞、蒼白的表白而已。既並沒有進入頭腦、紮根在心裡,也沒有體現在行動之上。更有信仰異化者,披着馬列主義的外衣,在封建迷信上找精神寄託。許多腐敗分子的就是從這裡走向犯罪的深淵。列寧說過:講黨性就是永不背叛他所信仰的主義。

  有人說:哥倫布發現了一個世界,卻沒有用海圖,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釋疑解惑的"信心".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1920年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他媽媽為他準備了一碟紅糖和粽子,還在外面問他紅糖夠不夠,他說"夠甜,夠甜了".但在收拾碟子時,母親發現他蘸的不是紅糖,而是墨汁。這就是信仰的味道。

  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當人們面對這種困惑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把我們帶回了500年前那紅色久遠的過往,讓我們感受了信念的力量、重溫了信仰的味道,尤其是領悟了社會主義先驅們對信仰、信念忠誠堅守的高尚品格和巨大價值。

  信仰靠忠誠來實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332年,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到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160餘年,貫穿這500年發展的一條紅線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的美好理想。為了這個信仰,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們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莫爾--臨刑前對劊子手說:"我的脖子是短的,好好瞄準,不要出醜。"閔採爾--面對劊子手,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說:"懺悔?決不!千年天國一定會實現!巴貝夫--在斷頭台上,他平靜地告訴人們,"我會像一個正直的人一樣酣睡";為了這個信仰,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獻出了個人的一切:財富、健康和幸福、甚至家人的生命。在馬克思夫人燕妮的回憶錄中,記錄了在創立共產主義學說中,不僅馬克思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且一家人經常被驅逐,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四個孩子夭折了,甚至連棺材都買不起;為了這個信仰,巴黎公社戰士有7.29萬人在街壘戰鬥中犧牲。公社失敗后,有2.98萬人被屠殺,6萬多人被投入監獄或被流放;為了這個信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建立新中國的武裝鬥爭中,有2000多萬名志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先烈雖然國界不同、年代不同,但共同的是,他們都忠貫日月,始終如一地堅守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並付出畢生去踐行。所以說,沒有他們的忠誠,就不會有社會主義今天的實踐和發展。

  信仰靠忠誠來堅守。歌德晚年對信仰有過精闢的論述:"世界歷史唯一真正的主題是信仰與不信仰的衝突。所有信仰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對當代人和後代人都是光輝燦爛、意氣風發和碩果累累的,不管這信仰採取什麼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時代,都只得到一點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暫時地誇耀一種虛假的繁榮,這種繁榮也會飛快地逝去".這段話精闢的論述了信仰在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蘇共垮台、蘇聯解體的慘痛教訓從反面驗證了歌德的睿智洞見。十月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榜樣。然而,在奪取政權70多年後,蘇共卻以一曲悲歌,留給全世界共產黨人以無比的傷痛和深刻地反思。其癥結就在於他們對信仰的背叛。美國 馬塞諸塞大學阿姆斯特分校教授大衛。科茨在蘇聯劇變后出版的《來自上層的革命》一書中指出:1990年前後,美國和西方的一些民意測驗機構在蘇聯的測驗結果表明:在佔據着黨政機關領導崗位的"精英集團"中,只有9.6%的人主張堅持社會主義,而高達76.7%的人希望實行資本主義。前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在他的反思著作《大動蕩的十年》中則指出了這些人的嘴臉:"是一幫背叛變節、使奸耍滑、兩面三刀之徒。這幫人昨天還信誓旦旦地要忠於我們共同的理想,今天卻心懷虐待狂的滿足踐踏它們,拋棄自己昔日的信念,及時投入不久前的敵人的營壘".而 戈爾巴喬夫在蘇共垮台後曾對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美國大學演講說:他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戰勝共產主義。實際上早在赫魯曉夫時代,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忠誠就已經大打折扣了。尼克松在與赫魯曉夫接觸后就曾作出判斷:"他信仰共產主義事業及其勝利的必然性,只是逢禮拜天在理論的祭壇上做做禮拜而已".正應為如此,所以,一夜之間"城頭變幻大王旗".蘇共這個有90多年歷史、近2000萬黨員、執政74年的大黨頃刻覆亡。對此,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要引為鑒戒。

  信仰靠忠誠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中國夢是現實的共產主義美好理想。所以,我們同樣要靠忠誠來凝聚實現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偉大力量。特別是要堅定、堅信、堅持和堅守我們的理想信念。我們黨擁有近一億的黨員,超過了歐洲有的發達國家的人口。這隻龐大隊伍思想的含金量、對事業的忠誠度、不僅決定着黨的性質,還決定着國家的前途命運,以至於影響着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強調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出現后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兩年前,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還曾在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對年輕幹部的黨性教育,特別是要把加強政治忠誠教育放在思想作風教育的第一位。這個重要思想有着深遠的戰略意義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當我們在黨旗下宣誓的時候,每個共產黨員都真真切切地表示着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永不叛黨。但常常在一些人的現實生活中,為共產主義信仰奮鬥只不過是外在自我的一個標籤,一個空洞、蒼白的表白而已。既並沒有進入頭腦、紮根在心裡,也沒有體現在行動之上。更有信仰異化者,披着馬列主義的外衣,在封建迷信上找精神寄託。許多腐敗分子的就是從這裡走向犯罪的深淵。列寧說過:講黨性就是永不背叛他所信仰的主義。劉少奇同志曾經指出:我們共產黨員相信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一切都是變動的,沒有不變的東西……但是對於我們共產黨員來說,有一件事是終身不變的,這就是信仰不能變。"這對於我們是終生不變的,變不得的,變了,就叫動搖,變節或叛變,那是黨員最大的恥辱".在忠誠與背叛的天平上,是對人的靈魂最好的檢驗和考量。所以,我們要以先驅們為榜樣,一輩子堅持對信仰的忠誠,不因時代變遷而忘卻初衷,不為滿足私慾而喪失本色,不在紅色光鮮的包裝內,改變了共產黨人的味道。堅持表裡如一、始終如一地面對忠誠和信仰這一共產黨人的永恆課題和終生考驗。

  美國學者大衛 .科茨說:"社會主義運動應當從蘇聯的實踐和導致蘇聯解體的矛盾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開創出21世紀的新型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運動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21世紀的新型社會主義,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讓我們用忠誠為實現這個偉大理想而奠基。



正道滄桑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