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后感
兩天時間,基本沒快進地看完了網絡版《人間正道是滄桑》!
首先說說否定的看法:有的地方太假,尤其感情戲份,這與全片宏大的史詩風格很不相稱;特寫與攝影機運動過於頻繁,本來是本片的最大優點,可是一些地方的濫用使得他們暗淡了光芒;孫紅雷的表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表演的痕迹過重;演員普遍存在這類似問題;劇本稍欠大氣,情節安排上不能排除含有媚俗的成分。
重點說一下我最喜歡的地方:這部劇實在拍得很牛逼,第一集嚇了我一跳,鏡頭充滿了運動,布景打光考究,特寫運用大膽自如;少見如此重視運動的電視劇,也少見如此重視特寫和雜耍蒙太奇的電視劇,這是本劇帶給我的最大的興奮。接下來就是劇本,以前類似題材的劇作多如牛毛,但以這樣一個複雜家庭為視點的鳳毛麟角,所謂的家國興衰恩怨情仇,中國人傳統家庭觀念中的根本盡顯期間,利用劇中人物的際遇變遷將國共二十幾年的風雨講述地淋漓盡致,讓人切實地感受到了歷史洪流的那種磅礴與悲壯。對於革命思想及那一代人的主義做了儘可能形象地闡述,尤其對以瞿恩為代表的CP第一代黨員的偉大理想和人格魅力歌詠地很是動人。戰爭戲,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有勁。孫紅雷是個不錯的演員,尤其最後幾集中的表演實在很精彩。其他主要演員各有千秋,但精彩的表演集集都有,很多配角讓人眼睛一亮。
對於那段歷史,這部劇還算完整的呈現了她的主要框架。我懷念並嚮往那個時代,那是有血有淚的年月,那時的先輩們為了理想為了生存為了家國拼搏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儘管他們中間不乏失敗者和罪人,但他們所共同締造的正是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歷史!向一切在這片可愛而又偉大的土地上流過血淚的人們致敬!
篇二: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后感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的一次創新,很成功。把革命歷史和人物的故事結合得默契。是一部新型的革命思想的教育史話。是我近期觀看電視劇后深有啟迪的。
第一:這部電視劇表現了重大革命歷史,以一般的人物和人物故事演繹了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我們從片子當中看到一些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子,片子當中的人物正是重要歷史人物的化身。瞿恩這個人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那些傑出領袖人物和優秀共產黨員相結合的一個藝術典型。是領袖人物和一般革命者相結合的藝術形象。堪稱典範。深受愛戴。甚至敵人也由衷地敬畏他。
第二:這部電視劇是一個大跨度的革命史的演繹。從大革命一直寫到全國解放前夕。20多年,這中間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四個歷史時期,一部電視劇表現這樣大的歷史跨度,在革命歷史題材的開掘和處理上,確實是一種創新。他用家族敘事和親情敘事的方式來描繪國共兩黨在二十多年中的合作和較量,形象介紹了新中國的誕生歷史,賦予歷史風雲的回望特有的文化反思意味,以及人物命運走向。在當今新的歷史條件下,是對國共合作和兩岸統一的呼籲。它的歷史內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第三:這部電視劇是對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詮釋。當前,有很多人對信仰理想,對價值的憂患呼聲比較高。很多人說實用至上,不要談革命的理想主義,我們的理想在哪裡,我們的信仰何在,等等。我看到,在《人間正道是滄桑》它塑造了一系列優秀的共產黨員形象,以瞿恩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形象,他重新點燃了理想的火焰。後來楊立華跟范希亮都講了瞿恩對他們的精神信仰,包括楊立青對他終生的信仰。所以從瞿恩的形象,我們就能夠找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最後能取得天下,因為他們擁有一批有信仰的人,有理想的人,是不怕犧牲的人。他們擁有博大的胸襟,重人倫,人理,人道。黃埔軍校三期六班的班規是:“鋼刀歸鋼刀,同窗歸同窗”。很有哲理!
篇三: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后感
作為一名黃埔後代,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血液有黃埔的顏色,因為祖父在成都中央軍校學習時,黃埔精神就已融入了他的血脈。8年前的春天,跟同學到漢中聖水寺遊玩,一些破舊的土房子使我久不能忘,斯人已去,空餘懷想。後來知道那兒曾是黃埔軍校一分校的舊址,那些老房子里曾經培養了千百抗日誌士。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再去聖水寺,我還要到成都北校場去、到廣州黃埔島去,因為黃埔精神對一個黃埔後代的感召是巨大的,我要到生長出這種精神的土地去朝聖。
正是懷着朝聖地心情,我看完了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電視劇中所表現的愛國心、師生情是對黃埔精神的最好詮釋。瞿恩、楊立青、楊立仁、范希亮……這些黃埔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因為他們是萬千黃埔人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精英群體的縮影,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寫就了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自由的歷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大同社會是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無論是三民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是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在此基礎上上構建起來的黃埔精神,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色彩,因為這種獨特的文化作用,黃埔軍校創造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迹——簡陋的教學設施、簡短的學制,學員卻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黃埔軍校成為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俄羅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的世界四大着名軍校。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漢字“武”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戰爭觀,中華民族不好戰,但是也不懼怕戰爭。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我們不得不選擇用戰爭來結束戰亂。孫中山先生認識到,革命要有自己的武裝,黃埔軍校應運而生。“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中山先生號召着優秀的中華兒女雲集黃埔,不必說周恩來、葉劍英,也不必說徐向前、林彪,看看《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主人公吧!這些人物雖是虛構的,但他們每個人都是真實感人的,他們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氣,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萬千黃埔人身影、眼神、思緒、微笑……黃埔島上曾有一群如此可愛的人、武昌兩湖書院曾有一群如此可愛的人、成都北校場曾有一群如此可愛的人,我相信海峽對岸的台灣鳳山軍校也有一群可愛的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愛着華夏民族、九州大地,他們都願意為了中華的偉大復興流血犧牲。
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這些可愛的人因為信仰的不同,在歷史的路口選擇的不同的道路,他們都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於是,我們看到他們分道揚鑣、同室操戈,歷史的道路就是這樣的曲折,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這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過去的,共產黨員有這樣的精神、國民黨員也有這樣的精神,他們終於第二次攜手,以中華民族的英勇無畏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是一段無法忘卻的歷史,多少黃埔兒女血灑疆場、多少黃埔兒女堅強不屈,記住他們的名字吧——左權、趙一曼、戴安瀾,當然還有薛岳、張靈甫、關麟征、杜聿明……《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楊立青、楊立仁、范希亮就是英雄們的縮影,為民族付出的先輩,我們不應忘記、我們也不會忘記。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劇,告訴我們黃埔精神的核心是愛國愛民,愛國主義是一種偉大的情懷。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是愛國的,所以我們相信,海峽兩岸既然都是中國人,黃皮膚、黑眼睛、方塊字、詩經、史記早已將我們連在一起,所以歷史上國共兩黨曾經兩度握手、共克時艱,相信有一天,國共兩黨會第三次握手,因為一種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之中,有一個聲音總在呼喚,那就是“到黃埔去!”
我多次被劇中的師生情、同學情所感動,“鋼刀是鋼刀,同學是同學!”這是范希亮在畢業聚會上的箴言,黃埔軍校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優良作風。瞿恩是一名好老師,他充滿理想、充滿智慧、充滿大愛;劇中還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學員。黃埔軍校有許多這樣的老師,他們嚴格執教,以身作則,在他們的帶領下,黃埔學子怎能不成為有用之才。而黃埔學子的同學之情,在觀看這部電視劇之前,我早已感受到。在我的家鄉陝西寧強,曾經有人就讀於黃埔軍校,我的祖父是其中一位,祖父在世時,常有一些老人來到家中,他們都是爺爺的黃埔校友。他們雖然不是同一級,或許還是不同分校的,但是他們都以同學相稱,他們在一起的那種親切讓人感動。所以,我見到這些老人,都覺得跟爺爺一樣親切,現在他們大都離開人世,我依然時常想念他們,祝福他們。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楊立青、范希亮雖然在不同的陣營,但是他們感情讓我們深深感動。親愛精誠,同學始終是同學,黃埔校友習慣以同學相稱,無論是那一屆畢業、無論是大陸台灣,黃埔學子始終都是同學,同學情常在。黃埔後代之間也有一種天然的紐帶,只要得知彼此都是黃埔後代,就會一下子親近起來,我遇到的每一個黃埔後代莫不如此,我們共同談起先輩的榮光,共同嘆息、共同微笑。因為有黃埔同學的情意在,所以黃埔後代的情意在。黃埔同學雖然有一天會全部離開人世,但是黃埔後代的血脈里始終流淌着黃埔的顏色,黃埔精神必將永存。
毛澤東在詩中寫過“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正道是什麼,人間正道就是中山先生所說的“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因為我們是黃埔後代,所以我們必須記住自己作為一個中華民族子孫的責任,我們有責任發揚黃埔精神、致力振興中華!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