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后感

《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后感

  5月24日周六下午,我在天津大禮堂觀看了一場《北大荒知青之歌》節目。全場近100名演員都是當年北大荒知青,現在都已經60多歲了。他們自己演自己,相當動情,相當認真,演得全是我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屯墾戍邊的生活。

  當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背景相當複雜,這裡我暫不贅述。這個由歷史學家來研究評說。我只是說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運動把我們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黨中央一聲號令,我們毫不猶豫,義無返顧地告別了父母,退掉了城市戶口,奔赴了萬里無垠的北大荒。那裡沒有給我們預備住房,我們十六中一行148人是半夜裡到達目的地的。原住在那裡的勞改犯被叫醒后,連人帶行李搬出來,現給我們騰出來幾間茅草房。由於房間少,我們人多,所以沒有打開行李的地方,我們人挨人還得側身躺下,連翻身都要一起行動。後來,這幾間泥草房着火,連行李一起燒沒了,全靠兵團戰友互相幫助湊了些被褥度過了難關。好在,這次着火萬幸沒有人員傷亡。我們曾經住過帳篷,男生女生住一個帳篷里,中間用布遮擋,冬天我們都是不脫衣服戴着棉帽子睡覺的,睡醒后,帽子周圍都是冰茬。我們還住過糧倉,高高的圓圓的糧倉沒有樓梯,我們是踩着木跳板鑽爬進去的,大家是腳心朝里對着腳心形成一個小圓圈,腦袋沖外形成一個大圓形。白天趟着雨水割麥子,晚上沒有躲避的地方洗洗涮涮,就在露天的地方支起一口大鍋,燒點熱水,大家勻着一人半盆水從頭洗到腳,變成半盆泥湯。我們多盼望有個洗澡的地方,但是沒有,方圓幾百里也找不到。冬天,站在雪地里割大豆,豆莢和手套讓冰雪粘連在一起,掰都掰不開,只能象機器一樣,快快地一刻不停地往前跑着割。

  記得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落過眼淚了,這場重現當年勞動生活的演出讓我潸然淚下。當時由於年輕,且懷有一棵火熱的心,沒有覺得痛苦、難過,現在老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了,確實感到辛酸。記得給家裡寫信,從來沒有描寫過以上的情景,每封信都是說我們姐弟二人在北大荒一切都好,不要父母挂念。但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現在自己做了父母,才體會出當時父母那棵飽受煎熬的心。

  黑龍江緯度靠北,天一亮就起床,有時是半夜二三點鐘天就亮了,我們就開始下地勞動,晚上太陽落山,蚊子小咬圍着你吸血的時候才收工。每天天黑后,連長指導員把我們召集到一起,通報階級鬥爭新動向,帶領我們鬥私批修,讀書學習。最遺憾的是有些地方把個別不聽話的知青也打成反革命,關進牛棚;有的知青戀愛遇到點小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排解,喪失生活勇氣,走上自殺或濫殺無辜的絕路。還有的兵團戰友在撲滅大興安嶺山火,保護國家財產中犧牲了寶貴的青春生命。這場演出淋漓盡致地再現了各種生活場面,讓我深感悲痛。

  我們那時還是個孩子,經歷了與年輕的共和國一起成長奮鬥的過程,我們曾為她拋灑汗水,奉獻青春,有些人甚至奉獻了寶貴的生命。回顧過去,在場的所有觀眾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不少人流淚。

  《北大荒知青之歌》用鳳凰涅磐來形容當年的知青,我們確實是一群超脫生死境界的一代人。當時是明知那裡苦,偏往苦裡行的一代人,年輕人的理想比天高,有些不夠年齡的小同學是寫了血書,才被批准到了那裡。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無怨無悔,懷揣着先烈的理想和犧牲在北大荒戰友的希望,不屈不撓,與各種命運抗爭,不等不靠不要,戰勝各種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北大荒,錘鍊了我們,讓我們心胸寬廣、意志堅強;北大荒造就了我們抱團取暖,團結互助的精神。那裡的天氣雖冷,但是我們的心是熱的。心中有愛,就有力量。

  我們的名字“上山下鄉知青”是一個值得驕傲的稱號,它象徵著奉獻、堅強。“上山下鄉知青”當年是國家的脊樑,現在他們當中的有些人已經成為國家的棟樑。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今天已經成為老人,但是這場演出所表現出來的北大荒精神永遠鼓舞激勵着我們,勇敢地面對歷史,冷靜地思考未來,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做好一個普通公民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為共和國添磚加瓦、增光添彩、也為自己續寫美麗的人生句號。



《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