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影片觀后感(一)
5月8日上午, 機關全體黨員在一中翠英報告廳觀看了《焦裕祿》電影,這是我第四次觀看這部影片,每一次觀看都是對心靈的一次 震撼 與洗禮, 每一次觀看都 是對 精神 的 一次凈化 與 升華 , 每一次觀看都 會 有不同的體會 、 理解與 收穫 。 我用長 與短、大於小、高與低 三個反義詞 談談本次觀看后的 點滴 感受。
長與短 。 470天,是焦裕祿在蘭考的所有日子。 470天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確實很短暫,但在這短暫的 470天里, 焦裕祿 把滿腔熱血灑在了蘭考的大地上 , 用在了為蘭考36萬人民嘔心瀝血的日夜裡 ,即使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斷斷續續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穿越50年的時空,回看焦裕祿在蘭考的470個日日夜夜,他的時間去哪兒了?他的時間是在飛沙中 、 暴雨中 、 寒風裡 、 驕陽下;是在大雪撲面時,在泥濘跋涉里;是在大年三十貧困的農戶家裡,在油燈搖曳長夜不眠的辦公桌前……半個世紀過去了,時空無法逆轉,時間無法永恆,但這個共產黨人的 偉大 精神沒有離去, 這樣的生命即使再短也 是 很有意義 的 , 他的偉大靈魂長存蘭考,長存天地 之間 。
大與小。 焦裕祿 是蘭考最大的官,但乾的都是一些“小事”, 行程5000多里,查清了全縣84個風口,走遍了蘭考的村村莊庄,坑坑窪窪, 帶領群眾 挖台田、截滲鹼,栽泡桐、固風沙,疏溝渠、排內澇,從而鉗住了困擾蘭考大地“三害”的七寸所在 。 焦裕祿乾的 沒有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都是 一些 小事,但 正 是這些小事,把黨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大大提升了黨的光輝形象。 群眾的事無小事,小事不為何以談大事?焦裕祿乾的小事構成了他對老百姓的博大情懷 ,他的一聲“我是你的兒子”,真正切切的 視人民群眾為衣食父母 , 與老百姓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誠心誠意當公僕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
多與少。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那麼一種拚命精神 、 那麼一股 滿 腔熱情 和 革命幹勁,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他 正確 對待 “公”與“私”、“義”與“利”的關係,一身正氣, 兩袖清風, 堅持原則,不徇私情,不貪 不沾 ,乾淨幹事,始終做到勤政為民、廉潔奉公 。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住群眾的草庵,蹲群眾的牛棚,拜群眾為師,解群眾之困,排群眾之難,謀群眾之福, 心 里 裝着群眾,唯獨沒有自己。 他 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 起了共產黨人 的 一座豐碑。
焦裕祿是為民的榜樣 、 務實的標杆 、 清廉的鏡子。 他的事迹告訴 我們,常問“入黨為什麼?”,才能時刻為理想信念把航;常問“為民幹什麼?”,才能時刻把服務放在心上;常問“將來留什麼?”,才能時刻把使命責任抗在肩上。
焦裕祿是縣委書記,他的職責是戰勝三害讓全縣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督學的職責是什麼?是讓 每所學校都有進步 ,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督導 ” 相當於體檢,主要是判斷哪些指標不正常,提出改進的方案,督促落實到位。“督”是底線掃尾,是法律 、 法規不允許乾的;“導”是 方向 引領,在先進理念、個性特色、創新發展方面向高處引領。 督導 標準研製大體有三個梯度,一是底線(或紅線),二是平均線,三是發展線。督學的工作成效大體體現在:落實 法律法規的情況;研製科學標準的情況; 攻堅克難解決突出問題情況;調查報告、建議、研究成果情況;督學“責任田”發展變化情況。 督學不是領導,不是裁判員,也不是專家,是一個調查員,保健員,督促員,是一個服務性的角色。這樣一個角色更應該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做“三嚴三實”的表率。
人的生命有長有短,工作時間有長有短;職務有大有小,做的事有大有小;奉獻有多有少,獲得有多有少。照照焦裕祿這面鏡子,看看我們自己精神境界的高與低,幹事創業勁頭的大與小,付出與獲得的多與少。差距就是動力 。尋找差距,讓我們保持客觀清醒的評價;正視差距,讓我們的工作作風 更加 紮實;縮小差距,讓我們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焦裕祿影片觀后感(二)
昨天下午的黨課學習是觀看《焦裕祿》,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忘——大雪紛飛,黃沙路上,李雪健扮演的焦書記拉車,幾人推車,車上裝着救濟糧,寒風挾着雪片打在人們的臉上。河南民歌《共產黨是咱好領頭》響起,為這一行人的愛民行為拚命地吼唱着。破土房的門被推開,焦裕祿出現在門口。屋裡的一對老夫婦,老頭躺在炕上,老太婆站在地上,驚詫地看着這位不速之客。焦裕祿來到炕前,坐在老頭身邊:“大爺,您的病咋樣呀?快過年了,我們給您送點糧食和錢來,您們先用着。”躺在破棉絮中的老人強睜開昏花的老眼,看着焦裕祿:“你,你是誰呀?”焦裕祿拉着他的手:“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老人的鬍子顫動着,淚水涔涔下。老太婆伸出手,順着焦裕祿的頭上往下摸索,帽子、圍脖、棉衣:“感謝毛主席……給我們派來了這樣的好兒子!”那粗獷的民歌配合著畫面將電影推上高潮。
“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焦裕祿同志不愧是共產黨的好書記,人民的好兒子,他是活活累死的呀!”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焦裕祿同志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繫,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這次活動中,自己要不斷去增強焦裕祿同志這種為人民服務埋頭苦幹,永不知倦的責任感。過去有一句話:“黨叫幹啥就幹啥”,不講條件,不提要求,不計個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為黨的工作中去。
“紅日照天下,湧現振奇人。儘管病魔纏繞;奮起棒千鈞。甘願粉身碎骨,敢下五洋捉鱉,倒海索奇珍。蘭考焦裕祿,耿耿鐵精神。鹽鹼凈,內澇治,風沙馴。弦歌聲起,楊柳東風萬戶春。借問津梁何處?萬事認真實踐,全意為人民。群眾中來去,天地共翻身。”當時郭沫若寫的一曲《水調歌頭·贊焦裕祿》將焦裕祿短暫而光輝的生命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詳實地傳誦了出來。焦裕祿用他的熱血,在蘭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寫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自己身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教師,應該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身份,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加強自身修養和作風建設,為實現人生的價值,燃燒自己!只有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記在腦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作貢獻,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僕,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焦裕祿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的一生中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人民的好兒子,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焦裕祿影片觀后感(三)
懷着深切的緬懷和欽敬之情,我觀看了電影《焦裕祿》,看的我淚流滿面,熱血沸騰,感到世界是那麼精彩,人性是那麼美好!焦書記那高大的形象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40 年風雨變遷, 40 年滄海桑田,中華大地卻依然記着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動了整整兩代人!影片中患有嚴重肝病的焦裕祿憑着一個共產黨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山區蘭考,為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的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 . 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吳縣長派人分給他二斤大米,這在當時來說相當的珍貴,可以讓家裡人吃上幾頓香噴噴的飯。可他卻一點也沒動,讓家人原物奉還。他帶頭廢除了幹部生活調節費,為補助一些一輩子任勞任願而犯所謂的“錯誤”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遭到了無所事事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並沒有嚇倒他,反到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每當他的肝病發作,疼痛難忍時,他就採取了獨特的治療方法“壓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屜或者桌角頂住腹部來減輕分散身體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舊病複發,一陣一陣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從額頭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卻不哼一聲。
這是多麼剛強的性格,多麼頑強的意志,多麼韌拔的氣節。
應該說,焦裕祿是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的傑出代表 ,在廉潔自律方面是領導幹部的楷模。由於他的大公無私,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獻給了人民。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後 “ 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 ” 這一感人至深的臨終囑託、生命最後的願望,表明焦裕祿這名共產黨員崇高的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由於他的無私,他才能自始至終保持高度的廉潔。焦裕祿因為孩子看 “ 白戲 ” 而專門召開家庭會議,把孩子 “ 訓 ” 了一頓后,又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還建議縣委起草了《幹部十不準》,不準任何幹部特殊化。焦裕祿每次下鄉,當照相機鏡頭對準他時,他總是不讓照,他說, “ 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勁頭這麼大,多給他們拍些照片,多有意義,拍我有啥用! ” 這充分證明他心裡只裝着群眾,只想着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特別是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重后,他不肯住院治療,而是採取壓迫止痛法堅持工作。他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展現了他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 焦裕祿離開我們已經五十年了,但是他的廉潔奉公、勤政為民 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以焦裕祿為榜樣,發揚奉獻精神,努力鑽研業務,關愛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基。要學習焦裕祿的廉潔自律的作風,克勤克儉,廉潔從教。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們一定要更加廉潔自律,時刻牢記我是一名人民教師,人民教師就應該為人師表,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倍珍惜教師這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會努力做到不愧對學生,不愧對人民,不愧對時代。用自己的勤奮、正直、善良去教育學,感染學生,做一名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願意與廣大教師們一起,共同學習焦裕祿精神,做廉潔從教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