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甲午大海戰觀后感範文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範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800字(一)

  中國近代史是血與淚的屈辱史,很多國人從心底里不願回首也不願提及,隨着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的鏡頭帶着我們到一處一處戰爭歷史遺迹,看着一座座銹跡斑斑的炮台,銀幕前的我們彷彿感覺到歷史就在那裡用最簡單、最直接、甚至最殘酷的方式向後人訴說著。

  1867年,李鴻章上書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學堂,洋務運動由此拉開了帷幕。影片從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少年時代開始,將其一生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學子遠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他們懷着強國之夢登上了當時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了最先進的海軍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四年後,鄧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國迎接同學們凱旋,他們駕駛着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劈波斬浪駛回祖國。這批學生在英國留學期間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駕駛着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向日本駛去。影片中不斷使用對比手法,中日兩國領導人在面對國際形勢變化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似乎在預示着戰爭的結局。明治天皇的奮發進取和慈禧太后的驕奢淫逸決定了北洋水師悲慘的命運。戰敗后清政府和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賠償白銀兩億五千萬兩。甲午戰爭的失敗將中國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難的深淵。

  "我等從軍衛國,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艦",這是鄧世昌在炮彈用盡、艦身受重傷傾斜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指揮"致遠"艦撞向日本海軍"吉野"艦時說的話。鄧世昌和所屬官兵壯烈殉國是悲壯的,也充滿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為自己慶祝六十大壽,導致海軍多年未添新式軍艦,舊軍艦上的武器得不到保養,彈藥奇缺且有不少打不響的臭彈。在海戰中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來,日本的快速軍艦和艦炮顯示出明顯的優勢,而北洋水師的炮彈經常命中敵艦卻不爆炸,裝備的落後和戰術指揮的老化讓將士們有心無力。影片中彷彿展示着日本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無情地噬咬着中國人民,讓我們忿恨辛酸。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舊中國的貧窮落後。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明清兩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國家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國的美夢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國失去了和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交流和競爭的機會,和他們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從唐朝就開始向我們學習的彈丸小國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全盤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國力逐漸追趕和超越中國,落後的舊中國挨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釣魚島被日本佔領的過程,自從今年9月日本政府製造購島鬧劇以來,中日釣魚島事件不斷升級,從影片中所呈現的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拿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做交易儼然是個笑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剝削和壓迫中站起來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民經濟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國防力量有了質的飛躍,中國任人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有信心更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少年強則中國強,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多學習中國和世界歷史,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努力學習,奮發進取,像革命先烈一樣用我們的勤勞智慧和生命去建設祖國、保衛祖國。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800字(二)

  今天,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內容為觀看影片《甲午大海戰》。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清朝晚期的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的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於是,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雖然人民生活困苦,但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對中國掀起了一場侵略戰爭。雖然,北洋水師原有戰鬥力比日本聯合艦隊強大,但因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清政府開始得意輕敵。原用於北洋水師的軍費又被慈禧太後用於建造頤和園的石舫船。造成我北洋水師再沒有增添任何新艦隻,艦齡逐年老化,這樣大大減弱了北洋海軍戰鬥力。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軍艦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看完這部影片,我知道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了解了中國的國恥,也進一步知道了勿忘國恥這句話的含意,正如影片最後日本聯合艦隊的指揮官說得一樣:"如果中國團結起來的話,我們將要面對一個真正的巨人。"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800字(三)

  風華正茂的年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那些聰穎靈慧、意氣風發的少年,學習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知識,保送至世界最為先進、現代化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成為尖子生中的前列,只等以後的"時勢造英雄".

  悲情慘烈的定局:小時候一直很認真地抱着地理歷史課本書籍,會苦心鑽研歷史的發展流程、細節或者微妙,會盯着一張地圖很久很久,甚至會饒有興趣地找起地名來。不由自主成為了愛國小少年,看到敵人入侵國土、欺辱國人的場景、畫面,甚至會哭出來。明知道結局並不美好,仍會執拗地希望翻轉歷史中註定的結局。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我一直很尊重這個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的名稱。誠然,歷史中發生過很多重要事件,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可這個不一樣,每一個讀過這段歷史的人心情都會很沉重,比1840年鴉片戰爭、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80年中法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要沉重,或許不僅僅因為我們曾經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段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屈辱史,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於是很多仁人志士、不甘為亡國奴的國人開始覺醒了,他們開始探索,尋找救國救民之路。 同中國一樣,自被西方炮艦強行打開國門、幕府統治上百年的日本,也開始了自救之路。

  於是你就會發現,中國人在努力學東西,日本人也在拚命學東西,儘管他們底子不是很厚。我們會看到,日本此刻的改革自上而下、富有成效,日本人眼中的"老師"中國已經沒有他們曾經的強大,畏懼感漸失。中國人有底子,開始公派留學、學習西方器械、槍支彈藥的製造,一時間似乎有聲有色,洋務富強之路指日可待。大國自居的中國人並沒有將"學生"放在眼裡,傲慢依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派出2500人部隊登陸朝鮮增援朝鮮政府,與此同時通知日本。平息起義后,日本卻不斷向朝鮮增加兵力,並偷襲清借租運兵船。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如果說,正確的掌舵是一名水手必備的生存技能,中日雙方恰好不失時機擁有了一批優秀的舵手,只等揚帆起航。黃海一戰,這場近代東亞海戰頗具規模的戰役在這一天,前後持續了長達五個多小時,雙方戰艦性能、噸位、排水量、炮程等不相上下,慘烈的戰鬥註定會有一種很慘烈的結局。

  北洋海軍戰備物資不足、人員作戰能力不強、將領臨場指揮不利,都成為中國戰敗的直接原因。我們也會看到鄧世昌在彈盡后毅然掛起衝鋒旗,向日方的主力艦"吉野"號撞去,最終落入敵艦群攻、沉沒入海的悲壯慘境;我們也會看到僅有的一次魚雷攻擊,會因為種種陰差陽錯而錯失良機;我們也會看到這種民族危亡關鍵時刻也會不失時機出現一些敗類棄甲曳兵而走 ……

  情節的延續註定逃不脫悲慟慘痛的定局。

  不自量力的臆想:我有一個想法,如果小的時候我看到這部影片,或許我身上的衣服會變,我身處的環境也會變掉,我也會一圓小時候的夙願,然後"報效國家,獻身使命",當然那時候有過《甲午風雲》的影劇,當然事實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我並沒有改變原有的現狀,並沒有一種圓夢的感覺,於是我在這裡感嘆了。當然現實又會清醒告訴我,一個人可能影響一段歷史進程,卻始終無力改變根本現狀。即使當年清國海軍實力超過日本,即使早些年包括李鴻章在內都會意識到日本會是多年後的禍患,李鴻章傾盡心血致力於洋務運動,致力於挽搖搖欲墜清國大廈之將傾,也許正是戰前的一派繁榮景象掩蓋了很多,很多人都在臆想,睡獅已經醒來,中國已經崛起。甲午一戰說明了一切,臆想只是一時的不自量力,睡獅是醒了,只不過打了個哈欠,接着睡下去了。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和企圖通過技術革新扭轉清國慘淡經營的局面可能性的失敗,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敗導致生產力的落後不足以抗衡先進生產力。今天回顧這段歷史,不由得唏噓,會想,當一名中國人真的很慘,小國寡民的思想你就不用抱了,一向需要大國自居,坐擁幾千年的大國底蘊,心高氣傲地喊着熱愛和平、期待民族復興的時刻,然後卻總會有一種泥菩薩過河的感覺,不團結、不奮鬥、不進取,缺乏果敢強硬的大國底氣;最後還是老老實實當中國人吧,一切終歸有值當的地方,永遠不要失望,相信底氣我們是會有的。

  黃海波濤澎湃依舊,謹以文慰舊人逝去之往事。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800字(四)

  電影的開篇是從洋務運動的興起開始的,洋務運動,似乎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師應該是洋務運動中着重打造的。當看到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們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時,看到少年的鄧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凡是只有陸軍的統治者只能算有一隻手,而同時還有海軍的統治者才算是雙手俱全"名言時,看到這批少年將要遠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學學習臨別之際送給鄧世昌一張合影,並且在登上游輪后,少年們集體向即將遠離的故鄉跪下時,我也和他們一樣滿懷豪情,熱淚盈眶。經不住想背起梁啟超先生所寫的那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當這些留洋學生遠赴重洋終於學成歸國,可以報效國家時,我想他們一定是滿腔熱血的。所以,開着從英國定製的最新的戰艦歸來時,即使是當時的清朝又再一次遭受了敗仗,可是誰都沒絕望。那句"我們的大鐵船來了"可以說是一種內心深處最樸實真實的反應。片中有個鏡頭讓我特別熱血沸騰,就是李鴻章檢閱這些軍官們時,軍官們一個個亮劍步出隊伍高聲說出自己的名字與畢業院校。這個場景彷彿令我也身臨其境,穿過百年的滄桑也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北洋水師初初建成的精氣神。

  那種如朝陽初升的澎湃之氣,令我不禁感慨若是這支海軍隊伍能一直保持着這種氣勢,那該多好啊,那是多麽銳不可當呀。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那段慘烈的、悲壯的、憋屈的、充滿無奈的歷史終究是上演了。其實以我這種外行人來說,拋開粉絲的身份來說,海戰的畫面還是相當震撼相當不錯的。雖然畫面樸實(給人一種很原始的畫面感)但是這樣更顯出一種真實之感。加上激昂深沉的背景音樂,讓人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即使是知道這場戰爭的結局,即使知道是失敗,可是依然感到非常緊張,依然抱着期望。想即使是可以打沉一艘敵艦也是光榮的。可是,北洋水師因為資金不足年久失修炮彈裝備也不夠,打出來的炮都是啞炮。用的都是教練彈。每次觀影都會想,如果當年北洋海軍裝備精良,彈藥充足,歷史就該改寫了吧。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每每看到這場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海戰時,都會不僅僅是悲痛,更是憤怒!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貪污腐敗,痛恨慈禧為了一己之私而毀掉了整個國家,痛恨當權者孱弱無能,痛恨指揮者紙上談兵戰略失策。但是還是最想感嘆腐敗亡國,腐敗亡國啊!這一天,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這是一部群戲,英雄不止是鄧世昌一個人。鄧世昌當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當鄧世昌命令將士們掛衝鋒旗,全力向吉野號衝去時,那種決絕之情,讓人心生敬畏。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鄧世昌如是,劉步蟾他們亦如是,他們用生命闡述了"艦與人共存亡"這句話的含義!其實他們終其一生都沒背叛當初遠渡重洋時"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段誓言。也許這就是一種傳承,正因為有這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的傳承,我們這個民族才會歷經磨難卻生生不息。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鄧世昌和劉步蟾們又何不是這樣的中國脊樑呢!

  可是反觀現在,這樣的人今天已經很少很少了。而我們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掙很多很多的錢"當作理想的孩子們;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馬的官員;是留在國外永不還鄉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淚;是"真小人"成為明星,大丈夫成為笑柄;是"仁義道德"成為"迂腐"的代言詞;是人們都患上了"社交強迫症",擁有一大堆"朋友",卻遺忘了"知己"的含義;我們聽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正氣;有種叫做"人格魅力"的東西,正在離我們遠去。有種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氣,逐漸抽離我們的軀體。

  而這部電影,正可以讓人們振奮的同時也讓人們深刻得反思。讓我們從歷史中得以反思,反思歷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們雖沒有"兼濟天下"的能力,卻是能做到"獨善其身".或許,導演也正是如此意圖吧。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些小毛病,可是瑕不掩瑜。最大的問題還是電影的剪輯,感覺導演有太多內容觀點細節想要表達,成片上有些詳略失當,所謂"芝蘭當道,不得不除",如果適當刪掉一些尤其是敘述人的鏡頭和觀點,整個片子的流暢度會更好。

  總之,失敗也是我們所需銘記的,它與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想到,如今中國四周的形勢,中日與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領海問題上的爭端,我們更需要銘記百年前這場慘痛的失敗,知恥而近乎勇。當年,丟掉領土或許可以說是國勢衰微,國家落後。而現在,絕對不容許當年甲午喪權辱國的重現。沒有一寸領土,一里領海領空是浪費的,都是值得誓死捍衛和珍惜的。

  我雖不是好戰者,可是我也知一味地求和,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若現在再失寸土,我們又有何顏面面對那些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呢!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800字(五)

  本部影片從鄧世昌、劉步蟾等清朝末年從福州船政局選出來一批少年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校說起,清朝末年,中國成為列強爭相爭奪的肥肉,個個都想分一塊。有海無防,任人宰割,自強派也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成立了北洋水師。當時他們在英國皇家海軍留學的時候,日本人也在懷着振興日本的夢在那裡學習,裡面就有大名鼎鼎的東鄉平八郎。

  中國像德國船廠購買了兩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船"致遠號"、"鎮遠號",清朝水師一躍成為世界第六強的海軍,讓日本人羨慕嫉妒恨。鄧世昌、劉步蟾滿懷希望駕駛者軍艦回國,他們想中國能改變中國海軍落後的局面,他們的心情是怎樣大的得意。可是呢?在影片中,就只是為了能讓老佛爺開心,吃上新鮮的荔枝,竟要用鎮遠號從南方送過去。真是可笑、可悲。同樣是坐高領導人,日本天皇當得之英國剛完工的快速式新型巡洋艦,二話不說,買!經費不足就全國捐款,天皇捐出30萬元,並把德國皇帝送給他的鋼琴捐了出去,政府官員每人捐出工資的十分之一,舉全國之力,硬是將新型的巡洋艦購買了下來。光緒皇帝請示慈禧太后的時候,她竟然為了辦她的六十大壽,挪用了經

  費。正是這快速的巡洋艦,到了海戰後期,雙方軍艦近距離接觸的時候,才顯示出它射速快,反應快的一面,這也是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光緒的一個雞蛋要一兩銀子,大臣說一兩銀子可以買800個雞蛋了,官員的腐敗可見一斑。由於清政府的貪污腐敗,下發的海軍經費,連年剋扣,導致海軍炮彈不足,開戰時竟用的是訓練彈,在戰爭中,射向日艦的一發炮彈直接打入了彈藥庫,上面的官兵閉上眼準備受死,上天真是向北洋水師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這是枚臭蛋。可悲、可笑,又無奈。在看海戰的時候,相反,我的心情平靜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日艦五艘重傷,中國五艘沉沒。因為我知道中國必敗無疑,歷史是殘酷的,不要帶有感情色彩。鄧世昌曾說過"整個中國都處在渾渾噩噩的病態之中,也許要一場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在彈盡重傷之時,鄧世昌毅然駕着烈火之艦決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傳出他的吼聲:"我等從軍衛國,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敵艦隊上百門快速炮的集中轟擊下,"致遠"號終於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戰友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同沉,但他的愛犬卻死死叼住他的肩頭不放,鄧世昌仰頭長嘯,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波濤……驚天泣地,壯烈至極!北洋水師退居劉公島,苦苦堅持了一個月,竟然沒有援軍來支持,一個月,就是爬也爬過來了,為什麼?福建水師還有十幾艘軍艦還可參戰,為什麼沒來支援?影片的最後,一個日本軍官說"中國人就是這樣的特點,如果他們團結起來,我們將面臨的是一個強大的巨人。"我認為定遠、鎮遠 、濟遠、致遠、靖遠這些名字應該傳承下來,時時刻刻地提醒我們勿忘國恥,每每提到這些名字的時候就要想到甲午恥辱。

  此外本片還不斷提及釣魚島,日本的政客早就想奪取釣魚島,他們也苦於沒有證據來證實,只能是武力搶奪。向世人證明了日本篡取釣魚島的陰謀。

  只是想告訴大家,日本政府永遠不可信,永遠都是狼子野心,永遠!!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範文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