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工作體會>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

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建構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建設和諧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極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設和諧新農村,沒有現存的路子可走,必須要進行探索和創新。圍繞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界進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進行探索性的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深入進行探索,作出明確的回答。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在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掛點,創造性地提出、並率先地實行的“固本強基工程”,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新的、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耀人的成績,有了明確的答案。張德江書記說:“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委會建設,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村文明進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我暫且把這個“固本強基工程”名為“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陽東模式”,簡稱為“陽東模式”,這個模式具有極重要理論價值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

  這個模式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創新模式,它以“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為理論指導。“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是“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基礎與指導方向。以民為本,是我國傳統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謀利益,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社會,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活動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在農村執政的基礎是紮根於村民中的基層黨支部,這個基層組織帶領村民,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熱切願望,得到村民真誠擁護,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法律基礎。

  一、這個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強領導村民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領導班子問題。張德江書記明確的指示說:“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關鍵是要把農村的班子建設好。”平地村領導班子建設的第一步,解決黨員幹部思想不夠解放和領導群眾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不斷地教育幹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培養幹部的教育機制,選派村幹部進市、縣黨校的大專班深造,系統學習理論、村務管理和實用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深造,提高了領導成員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思想觀念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逐漸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解放了思想,開拓了眼界,增強了村幹部領導群眾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變傳統的用人機制,採取組織推薦、群眾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錄用村的“兩委”幹部,聘用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務工作人員等,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為建設和諧新農村出力。第三步,為了着眼於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必須要培養村級領導班子的後備力量。平地村黨支部在“固本強基”思想的指導下,對支部的建設採用了新的教育培養機制,新的黨員活動載體,新的發展黨員的渠道,這樣就能不斷的從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的使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強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領導力量。為了能夠提高村級政權領導成員的管理能力,他們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職責明確,有章可循,便於更好地開展工作,也便於村民的監督。

  建設和諧新農村必須要有強有力領導,必須要發揮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建設和諧新農村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把存在了幾千年的、保守的、簡單循環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充滿激烈競爭的、面向世界市場的、為消費者服務的、為他人的需要而生產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組合中實現其價值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場和平的、漸進的、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將會改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當前的“三農”問題,其基本的原因是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矛盾造成的。換言之,必須徹底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意識、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傳統的農村實現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同時,也必須實現了工業化、產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才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完成和諧新農村的建設。村黨支部是“三個代表”思想在農村的體現者與實踐者,因此,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必然成了極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綜合素質,提高帶領農民致富奔康的能力”,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關鍵問題。

  二、這個模式,通過“三化並舉”,把“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作為“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以工業化為中心,促進產品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平地村“兩委”明確提出“工業富村”的發展思路,以萬象工業園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先鋒,以工業化帶動種植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發展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來。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固本強基工程”以“富民”為根本的任務,體現了“情為民所系,政為民所執,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在我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優秀傳統。歷代儒家都把“富民”作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之一,早期啟蒙思想家唐甄明確得出,“立國這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為國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決定的、是自覺的,不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付諸實踐的。不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不改變傳統的增長方式、不發展商品生產,就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財富分配的公平,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三、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務工作的民主管理。領導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設和諧新農村重要條件。平地村“兩委”對領導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設,已作出相應的規定。在村務民主管理方面,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議事制度”、“村務情況通報制度”、“村務徵求意見制度”、“民主決策制度”、“‘兩委幹部例會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除了加強“兩委”建設之外,對村民的公共事務實行什麼樣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平地村創建“板凳會議”,使村務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民主化,讓村民參與議政、參與決策、參與管理,有利於廣泛地集中群眾的智慧,使決策科學化,又能調動群眾積極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對村務有了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建議權、監督權,使村民有了當家作主的自豪感,這樣能使村民心情舒暢地、積極地參加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從而能使“固本強基工程”的目標能順利實現。

  平地村的領導幹部實行人性化的管理,認真實行“情為民所系,政為民所執,利為民所謀”的宗旨,組織開展了“百名幹部進農戶”的活動,深入每家每戶,察民情,解民憂;還實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傳授致富技術、包解決實際困難、包幫助選准經濟項目、包指導家居美化。通過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動,把黨的溫暖送進了每個村民的心坎,拉進了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增強了村民為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決心和信心,使他們與黨支部同心同德地為實現“固本強基工程”的終極目標而奮鬥,這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這個模式,十分重視村民的全面素質的提高。人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水平、質量和發展速度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張書記號召平地村的幹部和群眾:“學政治、學文化、學科技、學技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樹立遠大的理想,繼承黨的優良傳統,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農民。”平地村的領導班子,根據張書記的指示,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質作為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來抓,是非常正確的。人的全面素質應該包括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地村十分重視教育,投資建立學校,開辦村民“讀書室”。文化知識是基礎知識,有了文化基礎知識才能更好的學習科學技術,掌握生存的本領和致富的能力;人之為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平地村開辦了道德倫理和法律知識培訓班,還開展“五好家庭學生評選活動、知識競賽以及文娛體育活動,通過多種形式來培養村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體村民成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質應該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基礎的,對於外部環境所強制給予的種種挑戰和壓力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市場經濟是動態的、挑戰性的、競爭型的經濟,商場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沒有不遇上風浪的。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求發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風險,所以一定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素質好的人,就是一個堅強的人。

  在培養村民的全面素質時,還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種最根本的道德。仁者,愛人,屬於道德素質範疇;智,智慧,屬於文化素質範疇;勇,戰勝自我和一切困難,屬於心理素質範疇。人的全面素質,也可以說是應該具有“仁、智、勇”這“天下之三達德”。也就是說,有仁愛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戰勝一切困難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一切社會財富都是勞動者所創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質提高了,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五、這個模式,有一個雄偉的遠大目標。平地村的領導班子,樹立起了徹底改變農村面貌的決心,他們將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平地村建設成一個村民居住環境優美,村容村貌好的生態文明村,逐漸實現農村城鎮化。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在10%以下,我國高達80%。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必須要實現農村城鎮化,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城鎮化的道路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簡單重複西方的老路。我國幅員廣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異,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也應該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鎮化已經作出了詳細的規劃。

  對於城鎮化的建設,張書記有明確的指示,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首先要作好規劃,分步實施,量力而行。規劃十分重要,中小城鎮(市)建設的規劃必須科學化,首先是環境的選擇(其中包括山、水、風向以及交通等)、生態建設、給水排水、電力和交通設施、商場的配置以及學校、幼兒園、圖書館等等,都應該作好科學的規劃,切忌小農經濟似的建設。

  四川的“農家樂”特別發達,成都以及它的中小城市的周邊,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農家樂”,給農民帶來了很大的收入,但是沒有有組織的規劃,硬件建設十分雜亂。如果以戰略的眼光進行有組織的、科學的規劃,四川的農家樂很有發展前途,它的發展也應該和城鎮化結合起來,使它兼有城鎮和農村的特點,這樣可以使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互動、交融,在改造農村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城鎮化建設的經驗,亦可以借鑒。

  平地村在發達的珠江三角洲的邊緣,城鎮化有許多優越的條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有一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的城鎮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消滅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以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備條件。這三大差別的消滅,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使生產力得以高度的發展。平地村的“固本強基工程”實行“三化並舉”,村民一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城鎮化的實現,為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乃至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建設文明的、和諧的新農村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建設和諧社會,不僅是改革開放發展的現實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當今各國社會、世界都充滿着矛盾、鬥爭、暴力,以至戰爭,世界極不和諧,為何只有中國提出建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西方文化強調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中國文化則是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與合一。儒家用陰陽互補、剛柔相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十分重視“和為貴”的思想,以建立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為目標。因此,我們在建設和諧新農村時,應該要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其精華,吸取儒家和諧文化的基因。



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得 標籤: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兩個文明建設 軍訓心得 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