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舊制度與大革讀後感

舊制度與大革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舊制度與大革命讀後感(一)

  譚楨

  2012年11月30日,王岐山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座談會結束時,王岐山書記在總結講話中講到反腐"更希望潤物細無聲,不大搞動靜,但是也不能有困難就不做",並推薦了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稱"我們現在很多學者看的是后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托克維爾畢生工作的升華,時至今日仍然被世人所推崇,不僅僅是在於他所開創的歷史研究的方法,更多的在於他以第一視角類似外科手術的方式對法國大革命的發生和發展進行的全方位的綜合分析及闡述。作者托克維爾針對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地方與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間的通信、三級會議記錄等,通過將"事實和思想、歷史哲學和歷史本身" 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論述了法國大革命發生的原因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思考了幾個問題。

  首先,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去查閱了該書作者托克維爾的生平及其撰寫本書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托克維爾出身於貴族家庭,但是在政治理念上鍾情自由主義,曾擔任眾議院議員、外交部長等職務,參與第二共和國憲法制定。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發動政變,解散議會,並通過公民投票使政變合法化,建立第二帝國專制政府。托克維爾對此悲觀失望並堅決的持反對態度,因此一度入獄,成為托克維爾人生的轉折點。該書就寫於這段政治變革時期,受其人生際遇與政治理念的影響,書中流露着對拿破崙三世專制的忿恨,更強調自由的價值,將其政治理念和對法國命運的思考集中寫於此書中。

  其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托克維爾敏銳的抓住了現代政治的本質,即自由權利的平等和民主作為唯一的統治合法性來源。他通過反思法國大革命,來思考和認識民主化進程即通往現代政治的道路。大革命前的法國,高度中央集權,平等、自由缺失,社會矛盾激化,而自由、平等的思潮卻日益普及,在現實與渴求的巨大差距下,大革命成為時代的必然產物。然而,大革命並沒有帶來完全的自由和平等,而是建立了平等和專制並存的政治體制,托克維爾試圖尋找建立自由體制的道路。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一針見血的思考,"如果當初由專制君主來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們有朝一日發展成一個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權的名義並由人民進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們成為自由民族。"也就是說,如果君主實施漸進性的改革,做有益的社會調節,那麼人民就不會被迫通過暴力手段去從事輕率、破壞性的變革,法國大革命也就不會爆發。這種思路對於具有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來說,指出了一條道路,為了避免暴力革命,必須推動漸進改革,在相對穩定的演化過程中從而實現平等和自由。而通過暴力手段建立起來的制度,或者說是民主化進程,往往走向另一個深淵,即專制主義。在闡述舊制度和大革命的關係時,托克維爾指出,舊制度徹底使法國喪失了從貴族制度在保持自由的同時演化出新制度的可能性,使法國社會分崩離析、階層矛盾尖銳,大革命隨之而來,甚至造成在大革命之後,法國只能建立起平等與專制並存的畸形社會形態。

  最後,該書對中國當代社會有什麼意義? 2013年人民日報評論指出,該書能在我國引起廣泛關注,很大原因在於書中內容與我國當下社會的關聯性。財經網發表文章,"當前中國社會背景複雜和社會矛盾激化的處境,與法國大革命時期有某種相似性。對於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膽而審慎。可以說,經由改革達成代價最小的現代化道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問題在於改革怎樣推進、制度怎樣變革,《舊制度與大改革》這本書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從中我們可以窺探該書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及轉型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目前正處於繁榮發展的時期,但是當前的發展,只是物質方面的發展,精神層面的發展顯然沒有跟上,公眾對政府的不滿逐漸增加,改革的呼聲一浪高於一浪。為了防止出現類似法國大革命的事件,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解決。

  1、居安思危,換位思考,走群眾路線的漸進式創新改革。書中提到,人們一般認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的時候發生的,而法國的大革命,卻是在路易十六統治的舊君主制最繁榮的事情發生的,當時的情形是"社會陷於一種麻木狀態。政府因循守舊,毫無創新;城市未作任何努力使居民環境更舒適健康;個人也不去發起任何重大事業。"在安逸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想改變現狀,但都不知道怎麼去改變,沒有一個好的指導方向,政府的一系列所謂利民改革也 並沒有從群眾的實際角度出發,加之一些有心人的誘導,導致了大革命的發生。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種形勢下,黨和國家領導人,並沒有沉浸在發展的喜悅中,而是居安思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打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槍,決定基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思路,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以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樣的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為人民服務的改革,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完全迥異於法國大革命之前的那種脫離群眾的專制式改革。

  2、遠離專制,多讓群眾參與公共事務。文章中有一段話講得很精闢"在這種(專制)社會中,人們相互之間再沒有種姓、階級、行會、家庭的任何聯繫,他們一心關注的只是自己的個人利益,他們只考慮自己,蜷縮於狹隘的個人主義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專制制度非但不與這種傾向作鬥爭,反而使之暢行無阻;因為專制制度奪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處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動的機會,專制制度用一堵牆把人們禁閉在私人生活中。人們原先就傾向於自顧自,專制制度現在使他們彼此孤立;人們原先就彼此凜若秋霜,專制制度現在將他們凍結成冰。"作者在文中一百餘次提到專制,專制的結果,必然導致腐敗,官員濫用權力,加之專制會讓民眾自私自利,兩者互相作用之後,很容易讓民眾走到政府的對立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途徑,全國人大是根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按照法律程序,由選民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產生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組成地方各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即國家權力機關,並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政權組織形式。這樣,能夠最大限制地避免專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3、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避免某一階層被離棄。作者在文中感嘆道,農民被各個階級離棄了。農民最後成了大革命的主力軍。其實不僅僅是農民階層,各個階層都應該不被拋棄,中國人口基數大,任何一個階層,人數都不少,一旦出現問題,後果難以估量。因此,一些政策、法規的制定,可以多聽聽各個階層的反饋,進行試點之後,再全面推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正是團結各階層人士的重要手段。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由中國共產黨、8個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各界人士能通過政協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各階層人士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就能盡最大可能被團結起來。

  4、依法治國,政策不能朝令夕改。書中國王說過"勞動權是一切財產中最神聖的財產;一切有損於勞動權的法律均違背自然權利,均當被視為無效的法律",然而,幾個月過後,損害勞動者的行會和勞役制度又重新恢復。這種朝令夕改的政策法規,會讓群眾產生對政府的不信任,日積月累下,會導致之後的政策法規也難以實施,甚至會讓群眾養成蔑視法律的習慣。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舊制度與大革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三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