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小站人:扛起責任與大愛

小站人:扛起責任與大愛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序言

  每一個坐過火車的人,都會見到這樣一群小站人。

  清晨的大山深處,冉冉升起的朝霞映紅了蜿蜒向前的鐵道線。一群身穿“黃馬甲”的小站人,正在線路、橋樑、隧道和陡峭的山路上辛勤勞作,從不改變自己。他們的追求是線路的健康,是橋樑、隧道設備永恆的安全。他們的理想是一盞置於鐵道線上的明燈,照着奔馳的列車平安穿過布滿誘人歌聲的隧道;照着奔馳的列車平安越過高聳雲端的橋樑。歡快的笑聲傳遍崇山峻岭,好一幅激情、奔放的小站人確保安全的畫卷!這群人,有的攀爬上大山搜尋危石、危樹,有的徑直走到橋樑邊為其除銹油漆,而更多地人卻在為著兩根冰涼的鋼軌“療傷治病”,為著線路的安全暢通、為著成千上萬旅客平安出行,烈日晒、寒風咬,無怨無悔地重複着昨天的故事......

  1/ 夙願:相伴白楊到退休

  壯實的枝幹,繁茂的樹葉,如蓋的綠蔭。四棵水桶般粗的白楊,就這樣給滬昆線東段的水花養路工區宿舍平添了一道風景,也給栽樹人丁洪華帶來慰籍。

  這是凱里工務段比較偏遠、最袖珍的工區之一。37年前,退伍軍人丁洪華來到這裡的第三天,就伴着滿頭青絲和無限憧憬栽下了這4棵小白楊。當時,這裡滿目荒涼。住的是工棚式平房,雨從屋頂漏下來,風從四壁鑽過來,蛇蟲從縫隙爬進來。宿舍門前就是大斜坡。丁洪華與夥伴們下班后,伴着月光星斗,義務挑沙抬泥,把斜坡填成平展展的院壩。幾十裡外才有人煙,才能趕到鄉場買到菜,一吃就是一星期,鮮菜成了“腌菜”。小站人就自己動手種菜,還養了豬,隨着小站工區庭園化建設,工區的各種條件終於一天天改善。

  剛到工區,每星期,他一半時間掄搗鎬,一半是巡道。掄起“八斤半”,幾分鐘過去,一身汗出來,可丁洪華忙完了自己的責任區,還幫人家忙。巡道,獨人提孤燈,單獨作業更不容易。因為:一怕壞人,二怕塌方斷道,三怕鋼軌病害,還有那驚雷那閃電,那黑夜裡偏容易記起的可怕的傳說。但這一切,都讓丁洪華克服了,把工作幹得既平凡又平靜——從沒出過事故。巡道作業中,路上遇見列車壓死人,他就將屍首拉到路邊,折下樹枝蓋上,及時通知公安去處理;遇到傷者,他則儘力救護。一次,他巡至K651+900米處,忽見路邊有一被火車撞傷的農婦,血肉模糊,他背起傷者便跑了3公里,全身被血弄髒也不顧,跑到火車站,站里迅速送醫院,農婦死裡逃生,丁洪華這種救死扶傷情懷,也為鐵路贏得榮譽。當然,確保行車安全,是丁洪華綳得最緊的一根神經,巡道中發現問題立即處理。有一晚,他居然發現四塊魚尾板斷裂,馬上採取措施更換。一個雨暴風狂的夏夜,他巡至K646+100米處,見到塌方,泥石流涌至道中,他立即設置好防護,並用區間通話柱報告工長,工友們趕來緊急搶險時,丁洪華又跟着干,工長叫他休息,他說:能多撮幾籮泥土,也提前幾秒開通線路嘛。他與工友們奮戰二小時,通了車,他卻一夜未合眼。每個班,他總是挎着十六公斤重的巡道包,提着燈,一絲不苟地巡道,正如有人稱讚他的:走遍根根枕木,數盡顆顆道釘。細心人為他算了一筆帳:30多年來,他巡道總計走的里程達20多萬公里,等於繞地球兩圈半!

  丁洪華說,他總愛對自己自言自語:吃鐵路飯可不能稀里糊塗,要不然,國家受損失,自己受痛苦,必須干一行愛一行像一行。有一件事和一個數字,能說明他愛的程度。全家8人,父母妻兒均在思南農村,勞力又缺,丁洪華每次請假回家,抓緊時間幹完農活,就提前回到單位。1995年他回家探親插完秧,不巧秧子很快着蟲變焉變黃了。此時,他還有5天假,妻子要他在家再幫一天,他卻說:“工區正忙,沒人領班。”就提前四天回了單位。

  白楊樹一天天長大,丁洪華兩鬢一天天染霜,病也漸漸多了。但他總是嫌去幾十公裡外的鎮遠看病誤工作,就自找草藥治療,對傷風感冒,也常有效。一次他患重感冒,頭重頭昏,昏睡到半夜,摸着黑起來找葯倒開水,卻摔倒了,好半天才爬起來。天亮后,他又瞞着病,和工友掄起“八斤半”。直到退休,丁洪華從未請過事假,請的病假總計還不到30天。

  白楊樹長高長粗了,水花工區工長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一些老戰友老同事,或提升或調到條件優越單位工作,可丁洪華卻一直呆在水花當養路工,從未挪過窩,也從未申請過調動,就像白楊般守護在水花的鐵道旁。寒來春往幾十載,他除了因病和回家,路過凱里、銅仁這兩個市一級城市,連30公里內的鎮遠縣舞陽河、施秉縣雲台山兩大著名風景點,都沒去過,只有羨慕的份兒,他作為侍弄鐵道的人,卻從未幸運地沿着鐵道去過省城貴陽,貴陽只是他從電視里認識的地方,只是當兵時路過的地方,他說,他曾經在抽“朝陽橋”捲煙時猜想:貴陽恐怕真的蠻熱鬧呢……

  1996年8月中旬的一天,該段領導來探望丁洪華並告訴一個喜訊:段里將對連續20年“在一個艱苦工區,干一項普通工作,作一份有益奉獻”的老工人進行表彰,全段只有10人,丁洪華是其中之一。丁洪華聽了,好意外,好高興,好激動。他在宿舍前踱來踱去,又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他親手栽下的白楊樹下。

  夕陽下,身高1.74米,時年48歲的丁洪華站在十幾米高的白楊樹旁,陽光造就的碩大的投影,讓人覺得,丁洪華與其相伴的白楊,似乎一樣高。

  2/理想:為譜寫零分傳奇

  2001年,在谷隴養路工區流傳着連續5個月軌檢車跑零分的傳奇故事。譜寫這段傳奇故事的人陳鳳友今天已過了不惑之年。由於技術業務過硬,前不久經過競爭上崗到了福泉線路車間擔任指導工長。但是,曾經與他共事的工友們至今念念不忘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人們至今念着老工長,彷彿在念着那段輝煌不再的歷史!

  陳鳳友是一位瘦高黑臉的小夥子。當年,他高中未畢業就從四川來到貴州接下了父親提了近半輩子的八斤半搗鎬,一干起自己熱愛的養路工作,總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勁。

  年輕的心充滿騷動,面臨茫茫高原群山,陳鳳友的夢想一次次破滅。漸漸地、漸漸地,他被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樸實平凡的小站人深深吸引,於是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

  小站的生活是孤苦寂寞的,但是陳鳳友卻不這樣認為,在別的年輕人正感嘆生活的無奈,在花前月下享受現代愛情故事時,而這位少言寡語的年輕人正在向老師傅和工長請教現場起撥改、曲線撥道、道岔的實作經驗。

  1995年至1996年,這位好學肯乾的年輕人多次被段評為先進生產者、安全技術標兵。面對一次次的榮譽,他沒有停止不前,相反更加的發奮,1997年被聘為線路班長,1998年又被聘任谷隴養路工區工長。於是,他對自己更加嚴格要求了,對班組管理也更加嚴格了,慢慢地,他贏得了職工的了解和認可,工作也逐漸得心應手。

  陳鳳友剛當工長時,工區有位巡道工總以為有點老資格,不買他的帳,認為嫩苔苔一個沒幾刷子,常常對工作敷衍了事,陳鳳友主動找他談心做思想工作,可他總不當回事,每次驗收,這位巡道工管轄的責任公里都不合格,陳鳳友立即採取措施,派人幫助做小補修,工錢由這位巡道工支付,並按驗收標準罰了50元的款。從此這位巡道工受到了教育,開始了轉變,把工作做得扎紮實實。

  那時候,小站工區有幾位年輕的職工喝酒總愛鬧事,動不動就要拿刀子砍人,平時工作又不好好乾。陳鳳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默默地醞釀對策。他當工長不久,這幾位青工給他來了個下馬威,大鬧食堂大打出手,他二話沒說,停了幾位職工的工,責成向工區寫出檢查,賠償打壞食堂的餐具,並給予一定的罰款。最後這幾位年輕人不得不“敗下陣”來認錯,而且還作出了保證。

  谷隴養路工區複線開通后,段上給工區配了兩個班長,工作相對來講輕鬆多了,他只要在屋子裡做做計劃,檢查線路和撥道就可以了,其他的事完全可以交給兩個班長去做。可他卻沒那樣做,每天與職工起早貪黑的在線路上大展雄風。有人說:別人當工長輕鬆瀟洒,你那麼累又是何苦。他卻笑道:“我在屋裡呆不住,一分鐘不在工地心裡毛焦火辣的不是個味。”

  難怪每次驗收谷隴養路工區的線路都名列前茅,令人佩服,可這對他來說遠遠不夠,他說:“好了還要更好,工作不能放鬆,稍不注意許多不安全因素便來了,自己的線路親自做,多了解,心裡踏實些。”每當工區職工聚首,一提到線路上的工作他便來勁,全工區人都說真是遇上了實幹家。

  陳鳳友的家在凱里,從谷隴到凱里要不了多少時間,可他卻很難光顧他那小家一次,同樣在谷隴工作的愛人抱怨:凱里的家只不過是我倆的賓館,真正的家還是在谷隴,愛上了一個不回家的人真讓人傷心,可又有什麼法子呢?

  由於兩口子都在工區上班,工作任務緊,為了放心投入工作不分散精力,倆人痛苦的作出決定,把剛滿周歲的小孩送到寶老山車站年邁的父母身邊。雖然兩站近在咫尺,陳鳳友卻因工作太忙很少去探望小孩一眼,父母抱怨、愛人傷心,他也只好強忍,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遺憾的是,倆人的婚姻終於亮起“紅燈”,最後還是應了那句話:“好聚好散。”夫妻倆於是背着家人協議離了婚。

  當筆者問起陳鳳友為何這樣拚命,他由衷地說:“我愛這一行,每當列車安全地從我們工區管轄內通過,我就滿足了。”

  3/堅守:漫漫鋼軌人生路

  “身披朝霞送走夕陽,肩扛鐵鎬戰鬥在鐵道上。別看我們是個養路的黑小伙,臉又黑,膀又闊,偏偏還愛唱支歌,什麼歌?養路歌,鋼軌枕木石碴道釘和搗鎬,歌不離養路呀養路不離歌,我像道釘呀道釘像我,都為安全放光熱。

  激越的歌聲豪邁,唱出小站人心中的歌。他們引吭高歌,抒發情懷。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喲,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喲,梁也還是那梁……”2009年5月13日,貴州黔東大地,藍天碧空如洗,一曲悠揚渾厚的歌聲從遠處鐵道上傳來。一眼望去,幾位身着黃背心的小站人,正在現場作業,他們隸屬於六個雞巡養工區,因業績突出,當年5月,工區被貴州省授予“工人先鋒號”稱號。

  這裡是凱里工務段一個邊遠小站工區。當時,有職工13名,清一色為男性,管轄線路上下行共計21公里。工區職工被稱為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同時,還被大夥戲稱為能曬、能凍、能打游擊、能耐寂寞的“四能”健兒。

  巡養工區猶如游擊隊一樣,常年累月,“打一搶換一個地方”,來回穿梭在管內線路上,彷彿不知疲倦,奔波於線路病害之處。每當完成一處工作后,總能聽到行伍出身的青工曹永宏那首保留曲目,“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歌聲送走了疲勞,歌聲也給這寂靜的大山,增添幾分靈氣,同樣,歌聲也伴隨着大夥一道奔向下一個作業場所。

  “越是平凡的崗位,越能鍛煉我們的隊伍,考驗我們的意志。”近年來,六個雞巡養工區由於人手緊張,大夥幾乎沒有離開過崗位。上任工長裴乃貴患有嚴重的腰椎病,每次發病,他都在車站小診所簡單處理一下,就回到工作崗位。

  2006年前的一天深夜,裴乃貴妻子突發疾病,胸部疼痛難忍,家裡14歲的兒子急得直哭,打來電話告訴父親,讓他趕快回凱里看看媽媽。由於工作,裴乃貴走不開,只好在電話里告訴兒子帶母親到醫院去就診。第二天,妻子病情稍有好轉,反而打來電話安慰左右為難的丈夫,要他安心工作,“不要緊,扛一扛就過去了”。裴乃貴接完電話,內疚之情油然而生,一人跑到工區后的樹林里,淚流滿面。工作時,他又同往常一樣,提上道尺,踏上長長的鐵軌,巡視在鐵道線上。

  2008年5月,工區班長潘勇接過了工區工長的重擔,由於線路重載車輛增多,維護線路的任務隨之加重,潘勇也無暇顧及家中的妻兒。由於他女兒先天疾病,5歲的孩子,還像2、3歲的小孩一樣,需要家人時刻不離的看護。

  工作的繁忙,潘勇已有一個多月沒有回家了,妻子只好帶着孩子來工區探望加班加點的丈夫,以儘儘妻子的義務。一天,潘勇妻子煮好午飯,辛辛苦苦等着丈夫回來,可是左等右等不見丈夫蹤影。於是,妻子背着孩子,把飯送到車站西頭的施工現場,妻子在離丈夫不遠處連喊幾聲,也許是太過專心工作,潘勇沒有抬頭回答一聲。事後,潘勇向愛人解釋:“我正在忙,如果這個時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吃飯,就有可能會出差錯,安全工作一點不能疏忽,一分鐘也耽誤不起啊!”。一席話,說得妻子連連點頭。

  “工區的每位職工,在人生道路上都是有自己故事的人”。26歲的曹永宏可以把線路搗得牢牢實實,可他卻未能把女友的感情基礎夯牢。姑娘一聽說他們是鐵路巡養工,扔下一句“性格不合”,就走了。即使如此,曹永宏也常常笑着對大夥說,不是我曹永宏是頭驢,而是缺少發現千里馬的伯樂。

  被大夥稱為“前沿陣地偵察兵”的巡道工李水泉。工作10多年來,風裡來,雨里去,幾千個工作日日夜夜,防止大小事故10餘次,雖無驚天動地之舉,卻為鐵路暢通默默勞作,他平凡的經歷和始終如一的工作態度,贏得工友們的愛戴和敬重。

  在偏僻的深山小站,職工們也在寂寞中尋找快樂。平時,大夥除了看看電視,就是學習和休息。節假日,大夥相約去車站附近的小河裡釣釣魚。傍晚時分,大夥披着晚霞歸來,抬出煤爐,放上鐵鍋,圍成一圈,把盛酒的飯碗一字兒排開,開開心心地“搓”上一頓。

  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情;白雲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

  而活躍在大山深處的六個雞巡養工區的漢子們,卻把自己奉獻給了鋼軌鋪就的漫漫長路。

  4/追求:女班長無怨無悔

  提起女班長劉花元,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誇她的,在她當班長的8年裡,只要熟悉她的人,無不傳頌她既平凡又動人的事迹。

  劉花元自2001年至2009年,一直擔任凱里橋隧工區班長,作為女性班長,這在凱里工務段是唯一的,肩上挑上重擔的她,除了照顧好公公和兒子,傾心支持在在另一個工區同樣擔任班長的丈夫,還要搞好自己班組的思想政治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車間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這件事的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了。

  她雖是個婦女,但有男子漢的魄力,敢打頭陣。被譽為高空作業的支架油漆,她總是帶頭上。冬天,刺骨的寒風直往身上灌,但為便於橋上支架的檢查,她得吊在招風惹雨的橋樑支架上不停上下。夏天,眼見路旁的林蔭而不能進去納涼,只能在燥熱的橋上吊著塗裝,吊著更換橋上病害設備。餓了,就胡亂啃幾口自帶的乾糧充充饑;渴了,就捧一把路旁的泉水。去年夏日,驕陽似火,劉花元帶領職工在凱里清水江二號大橋塗油,乾著乾著感覺頭有些頭暈,仍然咬着牙沒有吱聲,車間主任胡仕斌檢查工作時及時發現了,臨時挑起施工負責人的擔子,勸她馬上到鐵路醫院,安心治病。可是,劉花元怎麼也不願意離開工地,她在兩個女職工的攙扶下來到橋頭看守房,怎麼勸也不願意再往前走。她說:“我這不是病,用冷水沖沖就好了”。說完,徑直來到水龍頭邊,用自來水不停噴洒頭部,隨後,稍稍歇息了一會兒,滿頭濕漉漉地回到工作現場。

  每日出勤到管轄的小站,劉花元都要挎上一個小包,內裝筆記本,設備圖表,捲尺等,見到隧道有滴漏水現象,就用事先準備好的本子進行記錄。見到橋樑欄杆被盜了,為防職工和路人出現意外,便對病害處所做好標識。當年,段里採取“預防重於補救”的防止鐵路器材被盜辦法。身為苗族的劉花元苗語精熟,這回終於派上了用場,為爭取沿線群眾配合,她每到一處作業,反覆用苗語宣傳《鐵路法》、《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等法規,贏得了更多人理解,使沿線路材路料被盜事件有所減少。

  儘管劉花元是女班長,職責所在,她也和男同事一樣,要參加工區防洪、防盜值班和留守,有時遇到坍方倒樹的事,還得半夜上陣。2005年6月中旬,那天凌晨2點30分左右,正在睡夢中的劉花元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得知距離工區一公里以遠的鐵道旁有一株倒樹侵限,來不及通知工區其他職工,她騰地下了床,背上柴刀、斧頭,打着手電冒着雨出巡了。來到現場,幾次爬不上路旁陡坡,只好包抄幾十米,穿過一大片陰森森的叢林,來到倒樹根部,逐一將倒樹砍成幾段,然後拉離限界。處理完倒樹,劉花元已經全身濕透。回到工區來不及換衣,就按制度先向段里彙報,此時,東方已露魚肚白。由於她的突出表現,2006年4月,在全局表彰的“三八紅旗手”中,她榜上有名。

  劉花元身在一線,安心本職工作,她對已取得的成績,只看着是她追求的事業的起步,她將繼續努力工作,永遠追求不止。

  5/敬業:平凡中享受快樂

  “一個人一生也許做不了幾件大事,但是我卻願意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如果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來,那麼我的人生也就無怨無悔了。”這是凱里工務段鎮遠危石隊隊長代利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養路工作雖然辛苦,但我願意干”。 1991年7月,21歲的代利帶着簡單的行李,從大都市重慶來到了凱里工務段,子承父業成了第二代工務人。20個春夏秋冬,他以驚人的毅力,忍受常年的烈日晒、寒風吹,在風雨無阻中過着“游擊生活”,用他辛勤的汗水寫下了一曲平凡者之歌。

  一來到鐵路,代利就從事線路工作。在5年的小站養路生涯中,他每天肩扛鐵鎬重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線路養護維修工作。有人問:“你不後悔嗎?何不找領導調動一下工作?”他笑着搖頭說:“這裡已是我人生重要的一站,養路工作雖然辛苦,但我願意干!”“他心中只有工作,沒有家。”這是工友對他的評價。工作里,他的心牢牢地拴在線、橋、路上,家裡的柴米油鹽很少過問,全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

  20年來,代利一步一個腳印,靠着一股熱情和鑽勁,先後擔任青溪橋隧工區班長、蕉溪路基工區工長、鎮遠危石隊隊長,成了真正的“兵頭將尾”。每次的工作變動,他都當作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當作是一種人生的歷練。多崗位的工作歷練,練就了他一身的絕技,他因此成了凱里工務段人人羨慕的多面手。

  ——“我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合格的”。 “自信來自於實力”,2008年,該段生產力布局調整,代利調任鎮遠危石隊隊長。主管橋路的副段長找他談話,比較內向的代利只是靦腆笑了笑表態說:“我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合格的危石隊隊長。”

  當上危石隊隊長后,代利更忙了。他把搜山掃危工作作為保安全的大事,常常放棄雙休日,加班加點進行病害觀測檢查處理。他說:“預防工作要提高一個檔次,必須下大力氣進行觀測檢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根據危石隊工作性質和特點,把防止事故確保安全當作班組管理的硬功夫來抓。“危石隊能不能完成好生產任務,關鍵得靠眾人的努力和設備質量,而嚴格管理是推動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的最佳途徑”。為了提高班組整體戰鬥力,他組織職工集思廣益,制定了《鎮遠危石隊工作目標管理辦法》,實行分組、分工作職能包乾的責任管理制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管內的山頭上。

  搜山掃危是一項艱苦而危險的工作。每次搜山掃危,遇到道路陡峭、崎嶇難行時,代利總是首當其衝,走在最前面,當起了搜山掃危的“開路先鋒”。如今,哪裡的危石、危樹處理有難度,主管領導首先想到的就是代利。在一個又一個病害處理場所,不管再硬的“骨頭”,代利總是親自上陣,帶着職工“啃”下它。按他的話說:“職工通常不會聽我說什麼,而是看我做什麼。如果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管轄設備,成天指手畫腳,職工是不會服氣的。”職工說:“代利業務技術嫻熟,又總是以身作則帶頭苦幹實幹,正因為這樣,他說的話我們願意聽,他指揮的硬仗我們願意去打。”

  ——“我願在平凡之中享受快樂”。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代利為自己定了個規矩:凡是要求職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職工乾的,自己親自動手干。2010年國慶節期間,代利因患重感冒全身無力,本打算利用節日休息時間去醫院輸液,但此時,該段管內其它地方發生了落石事件,領導緊急通知所有危石隊放棄休息,開展搜山掃危工作。關鍵時刻,代利不顧身體患病,毅然投入到搜山掃危工作中。這一干,就是四天四夜。

  在大山深處,代利帶着工友長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危石隊作業真像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隊,來回穿梭在管內線路上,每到一處,幹完活后,總能聽到代利輕快的歌聲:“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聲送走了疲勞,歌聲伴隨着大夥一道奔向另一處需要檢查處理的山頭。“我願在平凡之中享受快樂。”代利說。

  去年11月的一天,代利在鎮遠1號隧道進口仰坡進行搜山掃危,發現進口仰坡高60米處的危石群嚴重危及行車安全。他一邊用手機向車間及橋隧技術科進行彙報,一邊立即採取臨時看守措施對危石群進行盯控。接到電話后,車間和橋隧技術科派員趕到病害處所檢查複核,並將檢查複核情況向值班的領導作了彙報。目前,此處已經被路局認定,設置了24小時看守點。鎮遠危石隊由於在2010年防洪工作中表現出色,被路局評為防洪先進集體,代利本人也被評為路局“先進生產(工作)者”。

  代利,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他把滿腔的愛路情融進大山深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用對事業的追求詮釋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6/青春:閃光中得以升華

  “我們工區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李工長功不可沒,是他帶着我們這個集體走進了先進班組行列。”2011年4月5日,在滬昆線半邊街線路巡養工區,職工們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們。在他們眼裡,工長李永林是個既踏實肯干,又喜歡動腦的領頭人。“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會進步,才能適應鐵路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堅信奮鬥的人生才更有意義。”這是半邊街線路巡養工區工長李永林常用來鼓勵自己的一句話。

  1994年,不到20歲的李永林來到交通不便、生活環境條件艱苦的韋家莊線路巡養工區,當了一名小站養路工。剛工作時,李永林面對鐵道旁寂靜的工區,感到了一絲失落。“我不能讓別人瞧不起我,要干就干出點名堂。”李永林暗暗跟自己較上了勁。此後,無論是在工區,還是在宿舍,一有時間,他就找來業務書籍認真學習,不懂就虛心請教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從線路設備的性能、結構、使用、維修,到線路起、撥、改等技術,他一點點了解掌握。由於工作表現突出,李永林不到一年就成為工區技術業務骨幹,當上了班長。當時,由於管轄線路設備陳舊,基床病害和線路翻漿冒泥嚴重,幾何尺寸變化快,養護難度較大。他帶着職工起早貪黑,對作業質量嚴格把關,做到精修細檢。“那時線路基礎太差,我們的確靠一股拼勁在力保線路的穩定。”談起當時的工作情景,李永林說,“大夥每天就向上戰場,一顆不敢鬆懈。”

  一次,李永林半夜發燒,體溫高達39.8攝氏度,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帶領工區職工來到維修現場。幹完工作,他就談到在了鐵路線路旁,職工們趕緊把他參扶回工區。休息一夜后,他又帶病傷到對線路設備進行檢查。李永林常說:“人或者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精一行,通過自身努力,走出了一條道來。”

  隨着滬昆線自動閉塞區段相繼開通,2008年8月,李永林來到地處偏遠的韋家莊線路巡養工區擔任工長。該工區線路管轄里程從原來的7.73公里猛增到15.56公里,曲線線路28個,其中曲線半徑小於300米的就有11個。面對困難,李永林沒有氣餒,作為“兵頭將尾”的他,有針對性地帶頭引領示範、紮實工作。工作中,他嚴把安全關和質量關,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帶頭吃苦在前,大膽履行職責加強管理。針對線路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線路問題進行逐個處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線路養護質量問題,他主動放棄許多雙休日和節假日,與留守職工一道對線路進行拉網式檢查。很快,李永林對管內線路的每一處薄弱環節,大到鋼軌,小到一顆螺絲帽都瞭然於心

  2010年7月,李永林調到半邊街線路巡養工區擔任工長,剛到工區那陣子,面對線路諸多問題,李永林卯足了勁,帶着職工加班加點奔忙在線路上。時間長了,職工有意見了,他們暗地裡給李永林取了個“李摸黑”的綽號。面對職工的調侃,李永林主動分析原因,與職工逐個進行交心,徵求關於抓好線路設備質量方面的好的意見和建議。真誠的溝通贏得了理解和支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線路設備質量很快有了改觀。

  安全生產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他所在的工區線路一年一個樣,軌檢車次次跑出新成績。為此,李永林很多年沒有與父母一起過新春佳節,家人多次寫信盼兒歸,他卻一直顧不上回信。父母生日,也只能讓妻子代表他回家儘儘孝;父母生病,也是叫妻子買些葯送去。

  李永林醉心於自己喜愛的兩根鋼軌,他時常告誡自己:鐵路安全責任終於泰山,不能因為自己的一絲蘇虎和麻痹給鐵路安全帶來影響,在一方工作就要保一方平安。

  7/執著:舍小家為了大家

  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苗嶺深處生活着這樣一群小站人,他們與大山為伴,日夜守護着南來北往的列車。8根鋼軌,13名職工組成了這裡的世界。而這群人的領頭則是35歲的蕉溪線路巡養工區黨員、退伍軍人、苗族青年姜明。

  幾年來,他作為“兵頭將尾”,憑着樸實無華的工作熱情,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大山裡,甘願寂寞,用自己對鐵路事業的忠誠,書寫着平凡而簡單的人生。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步伐。為了解這位苗族青年的平凡人生,一個盛夏的上午,我們來到位於滬昆線貴州東段的蕉溪站,凱里工務段蕉溪線路巡養工區就位於這個車站的旁邊。

  雖已是10時,可工區依然顯得異常寧靜。來到工區二樓,我們看見,一位身體結實、皮膚棕黑的小夥子正在書桌前抄寫着,經詢問,他就是工長姜明。“白天氣溫太高,按規定不能維修作業,所以我們的工作時間就改在夜間了。”姜明介紹。時值夏季,為了更好地維護線路,工人們每天的作息時間由過去的8時改為17時。此時,正是職工們的休息時間。

  已在鐵路工作9年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許多。2003年,姜明從部隊退伍來到鐵路工作,成為一名普通的小站人。

  “說實話,當時幹了幾天我就想回家,工作條件太艱苦了,還不如我天柱農村的老家。”姜明講述他對鐵路工作的第一印象,“不過,好在當時車間黨支部書記羅會濤給我做思想工作,我才紮下根來。”這位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鐵路充滿憧憬的農村孩子,來到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郎洞養路工區,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為了儘快掌握生產技能,姜明虛心向老工人請教,認真學習業務,由於工作出色,他很快就被提升為班長。不久,他被調到蕉溪線路巡養工區任工長。

  擔任工長后,姜明認識到,要干好本職,除了有工作熱情外,還得具備過硬的業務本領。工作至今,不論是到段、車間開會學習,還是在工區或家中,他都堅持用2個小時的時間學習技術理論知識,並做好學習筆記。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步伐。”這是姜明鞭策自己的奮鬥口號。為使實踐豐富理論,理論服務實際,姜明在加強線路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對《新技規》等規章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尤其對線路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為他掌握線路維修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打有準備之仗,打勝利之仗。 對於經受過部隊艱苦訓練的姜明,自知提升自身素質和提高團隊能力的重要性。“追求創新、開拓進取”是姜明對工區全體職工的要求,也是他對人生價值的執着追求。他常想,當今鐵路正在高速發展,線路設備質量好壞直接影響鐵路的安全,只有過硬的業務技能和本領,才能保證設備質量和安全,才能管好工區。

  姜明在工作實踐中意識到,管好一個工區不是光憑熱情就能做到的,必須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用制度來管理和激勵每一位職工。他說:“想要當好工長,就得執行規章制度,在制度面前要敢於得罪人。公道自在人心,得罪一個人,教育一大群,贏得一大片。”這就是姜明抓安全管理的法寶。姜明剛到蕉溪線路巡養工區擔任工長時,工區管轄的18.9公里線路、4股站線、11組道岔設備質量並不太好。他上任后,一方面把重點放在處理線路幾何尺寸超限上;另一方面從抓精細化管理入手,團結和帶領工區職工,克服作業條件差、基礎不穩等困難,加強對線路精養細修,解決了生產和工作上的一個個難題,使線路質量得以穩步提升。

  在姜明和工區職工的努力下,工區管轄的線路設備質量不斷好轉,可他卻沒有盲目樂觀,他明白作業過程中每一次違章,每一個違反操作程序的動作,哪怕是偶然的,也必然蘊藏着危險,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為此,他針對工區青年職工較多,思想不穩、業務能力差等問題,嚴格班組管理,落實安全卡控措施,大力整治設備病害。每天工作點名時,姜明規定安全值日職工除對標對卡外,還必須根據當天作業情況,說出主要作業項目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要求,使每個職工的業務素質和安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工區的戰鬥力也得到了增強。去年,工區被評為段先進班組,由過去的“不放心班組”變為現在的先進班組。工區職工說:“正是姜明當他們的工長,大家才心齊氣順,在和諧的氛圍中踏實工作,確保了線路的安全暢通。”

  ——不舍小家,哪能維護好大家。 這幾年,姜明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車間上下的一致好評。“他心中只有兩根鋼軌,沒有小家只有大家。”這是職工們對姜明的評價。幾年來,姜明的心牢牢地栓在線路上,家裡的油鹽柴米很少問,探望雙方父母,管帶孩子的重擔,全落到妻子一個人肩上。

  2011年初,工區管內出現凝凍,姜明帶領職工精心維護設備,全力以赴確保線路安全。一次,他帶領職工剛剛清掃完站內東頭的道岔時,又接到了處理站內西頭道岔積雪的命令。接令后,他立即帶着職工準備向西頭奔去,剛調休回來的班長攔住他說:“工長,你已幹了3天3夜了,先回工區休息一會兒,道岔積雪由我帶人去清除。”姜明只是笑了笑:“我不以身作則,如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又怎麼能夠讓職工心服口服呢?”說完,與大家一起投入到除雪保暢通工作中。

  一次,嚴重感冒的他帶着工區職工緊急處理線路三角坑,突然,他臉上虛汗淋漓,表情異常痛苦,職工們勸他去鎮上看一下病,然後回去好好睡上一覺。姜明搖了搖頭,忍着病痛的折磨,直到把設備病害處理完畢才隨職工一道回到工區。事後,他告訴工友:“我的責任就是堅守,守好工區的‘責任田’,絕對不敢懈怠。”

  為了自己摯愛的兩根鋼軌,近兩年,姜明沒有休過一次工休假,沒有與父母過一個春節,每逢父母生日,他都讓妻子買點禮物寄回家,以表達對父母的孝敬。“職工通常不會聽工長說什麼,而是看工長做什麼。如果工長不以身作則,職工就不會服氣的,而我們的工長姜明卻是我們的榜樣。”退伍后參加工作兩年的工區職工宮濤對姜明稱讚有加,“姜工長以工區為家,重活苦活搶着干,關鍵時刻站得出來,節假日主動讓大家回家,自己卻長期堅守在崗位上,所以,他說的話我們願意聽,他指揮的硬仗我們願意去打。”

  春去秋來,年復一年。姜明以他對工作的認真和執着,與他的工友們紮根小站,默默地維護着他們摯愛的鋼軌。

  這樣的事例和素材,我們收藏積累的太多太多,一年半載不愁沒東西寫。自從1975年,通往毛主席家鄉的幸福路湘黔線通車運營,我們的父輩來到貴州苗嶺侗鄉,從家鄉把根伸向了一個個小站,揮灑了青春,贏得了一番不經數的平凡業。吸吮着生存的新養分,於是,根的拓展,托起了新的人生,伴着我們成就了新的理想。

  有一個恨不得使出無限的勁,讓全世界都變得美好的人!寫了這樣一首詩:

  有一種愛,總是那麼刻骨銘心;

  有一種愛,總是那麼感天動地;

  有一種愛,總是那麼博大無私

  有一種愛,總是令人肅然起敬

  在此,我把這首詩,獻給那些紮根小站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兒孫的小站人,他們是一群平凡而偉大的小站人,一群敢於背負責任與大愛的小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