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中國的新革命》有感

讀《中國的新革命》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為創業者立傳,為時代著史

  ——讀《中國的新革命》有感

  西西

  如果不是因為最近一年工作在中關村,我想我不會拿起這本《中國的新革命》,因為它還有另外一個副標題《1980-2006,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但是,從翻開扉頁那刻起,卻再也不願意放下。在歲末年初最忙的時候,看得欲罷不能、心潮澎湃,忙裡偷閒、斷斷續續地用了大半個月囫圇吞棗了一遍。

  這一年裡,每天上班,我會從西直門外大街坐公交車,在白石新橋右轉,一路往北,經過中關村南大街,穿過四通橋,然後繼續往北駛過中關村大街,直到海淀黃庄下車。有時候道路暢通、上班尚早、天氣適宜,我還會繼續坐車往北,穿過北四環,到中關村北大街的一些著名學府去逛逛。我是這個城市的新移民,在到村裡工作前,我對中關村的印象不過是手機、電腦、光盤聚集地,所以若非《中國的新革命》,我不會知道這條全長9公里,被分為中關村南大街、大街、北大街的三條路,原來叫做白頤路,也即是從白石橋到頤和園的道路。而全書的起點,就是從白頤路開始。

  《中國的新革命》一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白頤路(1980-1988),試驗區(1989-1998),科技園(1999-2006),這是按照中關村的發展進程來區分的,也是貫穿本書的幾條線索之一。另外的線索還包括科技的進步,例如書中將1988年定義為漢卡年,1996年定義為微機年,2000年則定義為網絡年。對於一個完全與IT絕緣的商科生來說,我覺得作者對科技進步的三個階段的定義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又時代鮮明。當然,蘊含在科技進步之中的新技術開發、新技術應用和新技術貿易,也在書中草蛇灰線、綿延千里。

  作者將村裡的幾代創業者也進行了區分。第一代創業者愛談"下海",包含着一種掙脫傳統的喜悅和惶惑,而"陳春先、萬潤南、王選、柳傳志、倪光南、段永基代表了中關村的第一個十年",這些人絕大部分出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他們用自身掌握的科學技術和那不懼一切的"野心",喚醒了中國人多年以來飽受壓抑的激情;同時作者也尖銳地指出:"電子一條街"的早期歷史在本質上並非技術革命,它是一場地道的商業運動,同時這10年的電子一條街,也不過是一部關於團體與個人、管制與對抗、嚴密組織與自行其是、合法與非法、忠誠與欺騙、流血流汗與強取豪奪相互交織的故事,而那些懷抱科技創新宏圖的人,一旦進入這條馬路,也不得不把自己的智慧和熱情轉移到商品買賣上,但不可否認,就是這條馬路上的官方科研體系與衝出牢籠的"叛離者"(後來的人更多的喜歡稱呼他們為"拓荒者")共同奠定了中關村在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統治地位,也使中關村成為中國信息產業的代名詞。第二代創業者則更多地喜歡說"創業",他們沒有舊時代的重負,只有創造新世界的豪情,"王志東、楊元慶、王文京、劉迎建代表了中關村的第二個十年",而在這期間,關於"技術"與"貿易"哪個更重要一直都是中關村爭論的熱門話題,而作者在不知不覺中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科學家是中關村的一大特徵,但是只有科學家出身的實業家才能代表中關村的靈魂",並引用了《電腦革命史》中的一句話"科學知識提供燃料,商業才是發動機".第三代創業者是來自大洋彼岸的"海龜",帶來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新的資本和新的行為模式,他們是新時代的象徵,"丁健、嚴望佳、周雲帆、張朝陽、馮軍、胡暉、劉昊原、鄧中翰都是其中的特別人物",還有李彥宏"在全球範圍內引起那麼大的轟動".第三代創業者比他們的前輩更幸運,因為他們可以用新的資本運作方式"風險投資"去代替老一代的原始積累,而那是很多之前的創業者倒在成功大門外的最主要原因;同時,這一代創業者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關於知識產權、技術門檻,比如微軟控告亞都使用盜版軟件,美國教育考試中心起訴新東方,百度涉嫌抄襲GOOGLE等等(儘管書中也提到李彥宏本人並不喜歡"中國GOOGLE"這個名詞,但關於"百度的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抄襲的歷史"的說法也挺有市場)。

  作者在書中列舉的名字遠遠不止上面這些,他們這些名字中,有些為我們圈外人熟悉,有些卻很陌生,但幾乎都是當時業界中響噹噹的人物。這些名字中,有些依然還活躍在我們的視線中,有些卻已經黯然隕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悄然出局,殘忍而現實。他們背後代表的那些企業也是如此,太多輝煌的企業銷聲匿跡,太多顯赫的盛名灰飛煙滅。很多當今無比耀眼的明星企業如方正、聯想、新浪等,也不過是這30年盛大"亂世"中的倖存者罷了。這裡面有許多的因素使他們或成功或失敗,但終究,不管輸贏,他們共同造就了中關村這30年的奇迹。

  中關村是全中國經濟、科技變革的一個縮影,揭示出了新興產業無比光鮮的外表之下的艱辛歷程和諸多內幕,以及創業家們從一個孤島逐漸走向市場的蹣跚而曲折的過程。作者在書中說"(中關村)成功的關鍵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商業敏感、組織才能、串通和利用各種關係、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細心耕耘、卑躬屈膝地賠笑臉、恰到好處地拍馬屁。" "很多事情,與技術創新沒有關係,與經濟學規律沒有關係,與振興國產品牌也搭不上邊,它更多的是與我們國家傳統和制度中的某些東西有關,與人性之中某些陽光和陰暗的東西有關。"這些話可能有點兒以偏概全,但其蘊含的卻是本書的另外一條線索,在這30年裡,各層級、各類型官員的反應,以及政府從阻礙到鼓勵到深度介入的一系列行為。

  在電子一條街的時代,最初的創業者被定義為了"叛逆者",他們能做的就是通過個人的掙紮實現對舊體制的突圍,所以全書的第一章名為"黑夜漫漫,曙光在前",雖然有個別開明的政府官員"袒護"着這些"吃螃蟹"的"覺醒者",但整體來說,政府對電子一條街的發展是滯后的,或者還有可能是遲鈍的,這個階段甚至被作者定義為"無政府時期".經過了近8年的無序發展,1988年,政府第一次讓自己的力量進入,並第一次提出了將京城西北部一片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歸入了"試驗區",中關村也從此成為了一片廣大領域的代名詞。在政府的主導下,中關村的邊界從此開始一次又一次地擴張,從一區兩園到一區五園、一區九園,實際上在本書出版后,政府再一次對中關村的邊界進行了擴張,最終形成目前的一區十六園。源於最初創業者的萌動,到後來政府的無所不能,所以直到現在,中關村的成長是市場本身聚集過程還是政府規劃的結果,書中也無有定論。此後,為了吸引留學生歸國,政府先後成立了駐美國硅谷聯絡處(在美國)與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在中關村),一座無形的橋樑橫跨亞洲與美洲,為中關村源源不斷的輸入了人才,人才流入也帶來了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新的制度,還有新的資本運作方式。作者毫不掩飾對留學生的肯定,"在過去100年裡,我們國家的每一次變革浪潮,都是由留學生推動起來的,沒有例外。"但是,在這次科技革命和互聯網革命中,我認為,作者也並沒有否認政府的推動也至關重要。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政府的定位一直是飄忽不定的。 官員們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這種定位,從長遠來說,不利於成熟而健康的市場經濟的建立。但是對市場經濟最初的發展來說,政府的激進和無所不能也並不需要被全盤否定。書中,作者多次提到了社會各界對中關村的各種批判,但同樣也提到了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政府扮演的正面而積極的角色。作者筆下有着各種各樣的人物,他們的每個名字都是真實存在的。作者也沒有掩飾官員和官員之間的鮮明差異,蠻不講理的教條主義官僚,和不遺餘力推動新思路的開明官員共同在中關村這篇舞台上粉墨登場。強烈的邀功心理促使這些政府官員也許在中間多扮演的是錦上添花而並非雪中送炭的角色,同時,政府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也把一些好大喜功的企業家和著名企業送上或幾乎送上了末路(具體事例可上網百度下"瑞洪大廈"、"亞都大廈"),但是,不可否認,從中央到北京市再到海淀區,各級政府總體上是摸准了時代的脈絡,也為成就中關村今日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畫上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管是圈地運動還是科技創新,中關村一直都是整個國家發展的縮影。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地帶,中關村一直引領着中國科技創新的步伐,所謂一沙一世界,作者在中關村之外,也觸及了上海、深圳以及其他科技創新的地區,而與此同時,中關村也多次被人詬病,如"中關村之死"、"中關村沒落",或者中關村被取代等等,深圳的華為與上海的盛大也一直被當作中關村衰老的證據反覆提及。眾說紛紜中的中關村,猶如一個永不失鬥志青年勇士,有獨領風騷的榮光也有短暫的消沉,但大起大落中始終與中國的改革緊密相聯。《中國的新革命》是一篇紀實文學,它既是一部中關村發展的"通史",是最快速的了解中關村歷史的"工具書",又是一部以中關村為背景的中國IT發展史(或者可以更具體化為IT民營企業發展史),將中國社會的變遷投影於中關村裡,以一村看中國社會變革,進而解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雖然距離此書的出版又過去了10年,但書中的一些理論和結論並不過時,那些字裡行間或多或少的能夠讓我們在10年後依然感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實際上,從書中的每10年一個代際的規律來看,在這之後的10年,中關村從科技園華麗變身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並由國家層面提出了中關村的戰略高度:"應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如果"白頤路"、"試驗區"、"科技園"、能對應"漢卡年"、"微機年"、"網絡年",那麼在一定程度上"示範區"也可以對應"互聯網年",而關於大數據、互聯網思維、雲計算、物聯網,也成為了新紀元的熱門詞彙。而在書中似乎被遺忘,或者說很少提及的金融也被提上了重要的位置,在部委層面第一次提出了要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此後的2013年甚至被定義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在中關村這彈丸之地,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日漸蓬勃,互聯網金融新型業態才剛剛起步,關於中關村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47萬字《中國的新革命》,蘊含了新技術、新應用、新資本還有新的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有悲劇英雄也有亂世梟雄,有審時度勢功成名就的業界泰斗,也有鋌而走險身陷囹圄的困境囚徒。還有那些懷揣夢想的一代又一代創業者,以及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螞蟻雄兵".全文波瀾壯闊、視野開闊、層次鮮明,同時也有着從具體人物、具體故事等細微處入手的謹慎與細緻。以我個人淺薄的筆力和狹窄的知識面,很難用一到兩篇簡單的文章去概括。

  不過,若你想了解中關村,此書值得一閱;若你想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這書也很值得一讀。如果說有遺憾,那就是對於一個關注中關村金融史的人來說,本書關於資本支持新技術、金融支持科技的着墨不多,或許並不是作者有意漏掉,而是在這最初的階段,金融也確實遺忘了中關村,也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曾是"被人民幣遺忘的角落".還好,我們都認識到了,願一切都還來得及!

  若有時間,此書值得一讀再讀。



讀《中國的新革命》有感 標籤:辛亥革命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