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愛和自由》讀後感2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2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篇一:《愛和自由》讀後感

  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我覺得接受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孩子們真的很幸福,每看到這八個字,心裡舒服,很和諧。因為我心裡也渴望這樣不被束縛,跟着自己的內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撓,做自己,愛自己,感受自己。書中有幾處我心裡的感觸頗深的。

  在未加入愛如是幼兒園並還讀了幾年的學前教育的書竟不知道胎兒在媽媽體內形成的時候,她內在本身就有一樣東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發展,去捏什麼,去抓什麼,蒙台梭利把它稱為“精神胚胎”。是的,我們太認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成人給什麼,孩子就接受什麼,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識,經驗甚至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們,按其我們所希望那樣讓孩子成長。想想就覺得很難過,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個沙或玩水,家長都要去制止生怕會弄髒衣服,但孩子這時地心情很不舒服的,心裡的慾望被壓抑。當有天情緒不好時,會一齊爆發的。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不是限制他不許玩我們覺得很髒東西。有時,我們大人覺得這個破的玩具沒什麼好玩的,可孩子會釋他如寶貝,這就是孩子,也不是給孩子灌輸自己各方面的經驗,而是需要條件準備並了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孩子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遵循這個發展規律,孩子會發展的很好。

  如今,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每個人的腳步都是匆忙的,生怕一不留神就”退步“了。越多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教育,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們從胎教到早教,凡是覺得有益於孩子的就一味的灌輸給孩子。如,報早教機構培訓班。還記得去年,我在外面的一個書法培訓機構兼職,孩子們每周雙休日都會來這裡培訓,大的有初中生,小的只有四歲,有一大班的孩子跟我說”我周末都不能休息,我問為什麼,他說周六我上午寫書法,下午學唱歌,晚上學英語,周日早上學畫畫,下午彈鋼“。我聽了不懂該說些什麼,看到他無奈的表情,心裡很是替他難過。這種現象還不止他一個。玩,是孩子的天性,這孩子因為父母希望他多才多藝為他報這麼多培訓班也是用心良苦,可我們試想下,孩子學這麼多他真的喜歡嗎?學了真的能消化為自己的東西嗎?是有學到,但並不多,父母覺得讓孩子多學點是為了孩子好,全然沒想過孩子感不感興趣,喜不喜歡,如果可以一定要把自由還給孩子,他們非常的需要,也很喜歡。孫老師說,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在這這麼多的孩子中,我很少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有的話不多,真的好想說各位媽媽們,這樣真的很不好,不好。

  有一次 我記得開會林老師說,孩子的注意力高於一切。當時我還是不夠清晰。但在愛如是幼兒園我發現老師跟孩子講話時輕的,溫和的,親切的。走路時輕的特別是在室內,生怕打撓孩子正在工作。如果孩子在專註於某個工作,即便這孩子鼻涕要流出來,教師是不可以過去打撓他,有需要這孩子會自己解決的。但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專註某工作時或是在思考時都會時不時的被大人們所干擾。曾回想起自己也犯這樣的錯誤,罪過。重要的是我已認識這點,在努力克服中。另外,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是寶貝的不得了,捨不得讓孩子們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吃飯,一來嫌孩子慢,二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會,乾脆一切包辦,疏不知,年齡越小的孩子他的手是停不下來的,而且他們也樂於操作,雖動作有些慢,但哪有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走的,需要過程,需要時間,盡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很慶幸自己來到愛如是幼兒園,我喜歡這樣的教育,這裡的老師,孩子,環境,和這些老師相比我沒有經驗處理孩子們發生的衝突,和孩子比我不會表達愛,深深的記得之儀握着我的手對我說”你的手好冰啊“,接着之儀幫我暖手,用她的櫻桃小嘴幫我呼暖氣,更讓我感動的是她把我手放在她的衣服里,說實話我眼淚在裡頭打框了,我的手一直是冰,特別是冬天很少和人牽手,之儀沒有嫌棄我,是心疼我,看在眼裡,暖在心裡,很幸福。

  不管如何,我都要努力學習,告訴自己要加油!

  篇二:《愛和自由》讀後感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經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里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為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為什麼教育的路還是那麼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別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為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為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內心存在過,從不認為兒童內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只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合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為你好,你那麼小你什麼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這一規律,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后,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衝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為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麼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麼這樣,你為什麼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為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別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希望從孩子哪裡得到。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隨着自己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衝突發表意見,孩子知道媽媽不會再那麼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篤定感。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覆閱讀反覆感受的書,相信隨着自己的成長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愛和自由》讀後感2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