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空間組合論讀後感(一)
一、空間與結構
建築的空間包括:功能空間,結構空間以及意境空間(視覺空間)。功能空間即按照一定類型的建築體系,將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動方式進行組織后形成的功能流線圖,即泡泡圖。有些類型的建築功能形式比較固定單一,有時候則靈活多變,所以,功能空間只是建築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於現在,古代的建築工匠集建築外型,結構,藝術於一身,他們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已經全盤考慮過各個部分,所以做出來的建築非常和諧並且與建設之初的目的吻合。而當代的建築設計,建築行業更加細分,建築師在進行創作時,很難將各個組成部分考慮周全,所以設計難度更大,設計目標的完成度較難把控。這就對當代建築師提出來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規律性
1)主與從
每一個要素在整體中所佔的比例和所處的地位,將會影響到整體的統一性。每一個東西都有重點和次要的,建築也不例外。在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各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區別而一律對待的。他們應有主與從的差別;有重點與一般的差別;有核心與外圍組織的差別。如果平等地對待所有的要素,整體就會難免很鬆散而且很單調,而失去統一性。我們一般要很注意這一點,在處理重點與次要的時候。突出重點,以次要的作為陪襯,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況下,然們喜歡把重點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兩邊。這樣的話會很突出重點,可看多的話又難免會單調。所以我更喜歡將重點放在一邊,而次要的附庸在主體上。不再是死板的對稱,而是更為活潑的突出。突出主從的方法有很多種。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過大小來表現,中國的故宮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遠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還有就是通過位置來表現,處於正中間的是主體,故宮也很好的符合了這點。但上述說過,這樣做有點死板,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大潮流。在現代建築中,所謂的突出重點,就是指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功能特點,有意識地突出其中的某個部分,並以此為重點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顯處於從屬地位,這也可以達到主從分明,完整統一。也就是說,主體和從體在外表上可能沒太大的差別,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你會慢慢體會到其主次之分。這就需要建築師需要對空間很強的劃分能力,以空間來決定主次,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與穩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被它吸引,建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與重力鬥爭的結果。人們在與重力的鬥爭中形成了一整套與重力有關的審美觀念,那就是均衡與穩定。
分為2個部分,一個是靜態平衡,一個是動態平衡。以前的建築一般都以靜態平衡為主,下大上小,下實上虛,下粗上細,源於上千年的轉世結構體系。第二個就是動態平衡,靜說的是建築物本身是靜止的,動說的是建築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移步易景,常見的手法就是隨着人的移動,使用者所體會到的建築物也會隨着人的移動而產生變化,給人帶來動的空間體驗。
實際上的均衡與穩定與審美上的均衡與穩定,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概念,前者屬於科學,後者屬於美學。就我來看,前者屬於制約,後者屬於追求。我們追求美學上的均衡與穩定但也要受到科學的制約。對稱的形式是天然的穩定,但這並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人們喜歡以不對稱的形式來維持穩定。這種穩定要比堆成活潑輕鬆得多。靜態是最常見的平衡,而我更喜歡動態的平衡,旋轉的陀螺,行駛着的自行車都是這種形式。動態的平衡在建築中顯得更隱蔽,因為建築是靜的,要通過變化與韻律的改變來維持動態的平衡,對於建築師來說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築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這是因為重力的緣故,要維持一種靜態的平衡。現在出現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築,就是一種突破,這既是審美的突破,也是技術的突破。
3)韻律與節奏
韻律美是個很抽象的概念,這完全靠我們在觀察建築時的理解與感覺。韻律美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連續的韻律,漸變韻律,起伏韻律和交錯韻律。其一,重複的韻律,各元素之間保持很定的距離與關係;其二,漸變的韻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變化,可以無止境的連綿加長或者變短,亦或者變疏變密; 其三,起伏的韻律,指的是簡便韻律如果時而強烈,時而低弱,這種韻律活潑且富有運動感;其四,交錯韻律,表現出一種有組織的變化,之一定的規律交織,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約,一隱一顯,一正一反。它們雖然有區別,但都極強的條理性、重複性和連續性。藉助這一點既可以加強整體的統一性,又可以求得豐富多彩的變化。就我看來,韻律是建築外形中最難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
節奏韻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們親自去在建築中體會。有韻律感的建築幾乎處處都能給人以美的韻律節奏感。過去有人把建築比作"凝固的音樂",其道理正是如此。
4)比例與尺度
任何物體,都存在着長寬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這三個度量之間的關係問題。比如說黃金比例,就是最和諧最完美的比例。許多建築都是按照這個比例來設計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諧。我們一般都是從美學角度來考慮比例問題,實際上功能對比例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譬如房間的長、寬、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決定的。除了這兩點,不同民族由於文化傳統的不同,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往往也會以其創造的獨特的比例形式,而賦予建築獨特的風格。構成比例的的因素是複雜的,企圖找到一個放在任何地方都適合的比例,事實上是辦不到的。我們建築師的任務,就是找到適合於當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對比與微差
形體塑造過程中,建築或者裝飾等形體構成元素,在整體的統一,主次關係確定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態豐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貝聿銘先生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為例結合這本書
來說說對這建築的新感受。
(1)以主從分明而達到統一
在建築設計的領域中,從平面組合到立面處理,從內部空間到外部體形,從群體布局到細部裝飾,應處理好主從關係達到統一。貝聿銘設計的藝術博物館東館,平面由兩個三角形所組成。它的主體和重點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藝術博物館上,而不是在其一側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藝術研究所上。從博物館本身來講,它的重點和中心則在中央大廳上。
(2)以不對稱的均衡達到統一
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軸線在西館的東西軸線的延長線上,又與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相平行,加強了兩者的聯繫。研究中心的入口偏處一隅,不引人注目。劃分這兩個入口的是一個棱邊朝外的三稜柱體,淺淺的稜線,清晰的陰影,使兩個入口既分又合,整個立面既對稱又不完全對稱。儘管並不完全對稱,但卻在大體上保持了均衡,達到了一種穩重和統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諧統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兩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軸線與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相產生平行的關係,將其產生和諧的感覺。
(4) 運動中的韻律和節奏
近現代建築強調從運動和行進的連續過程中來觀賞建築體形的變化,貝聿銘設計的藝術博物館東館,平面大多由銳角組成,當人在行進中時,一個面的逐漸傾斜、變小、完全消失。第二個新面的逐漸變大、完全出現。然後出現第三個面……這種不斷的變化、時起時伏、時而消失、時而出現的要素,構成了一種運動中的韻律和節奏上的變化 .
建築空間組合論讀後感(二)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出國會大廈西階,在美麗的國家大草坪北邊和賓夕法尼亞大街 (Pennsylvania Ave) 夾角地帶,聳立着兩座風格迥然不同的花崗岩建築,一座在西,為新古典式建築,有着古希臘建築風格;一座在東,是一幢充滿現代風格的三角形建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家美術館。這裡是世界上建築最精美、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每一個愛好藝術的人都會在此流連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1937 年,國會就決定把位於國家美術館東邊的一塊梯形地塊留作將來美術館擴建之用。後人始終讚歎這項未雨綢繆的決定。美術館的擴建計劃 ( 東館 ) 從 1968 年開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爾·梅隆提供資金,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擔任設計師。
建築簡介
東館位於一塊 3.64 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 , 南臨林蔭廣場,北 面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 , 西隔 100 余米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築。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西北部面積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展覽館。三個角上突起斷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稜柱體。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對角線上築實牆,兩部分只在第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整個建築又不失為一個整體。
建築分析
以下內容僅僅是結合《建築空間組合論》中形式美的規律對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 以主從分明而達到統一
在建築設計的領域中,從平面組合到立面處理,從內部空間到外部體形,從群體布局到細部裝飾,應處理好主從關係達到統一。
貝聿銘設計的藝術博物館東館,平面由兩個三角形所組成。它的主體和重點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藝術博物館上,而不是在其一側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藝術研究所上。從博物館本身來講,它的重點和中心則在中央大廳上。
二、以不對稱的均衡達到統一
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軸線在西館的東西軸線的延長線上,又與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相平行,加強了兩者的聯繫。研究中心的入口偏處一隅,不引人注目。劃分這兩個入口的是一個棱邊朝外的三稜柱體,淺淺的稜線 , 清晰的陰影 , 使兩個入口既分又合,整個立面既對稱又不完全對稱。儘管並不完全對稱,但卻在大體上保持了均衡,達到了一種穩重和統一。
二、
以相似形求得和諧統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兩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軸線與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相產生平行的關係,將其產生和諧的感覺。
三、 運動中的韻律和節奏
近現代建築強調從運動和行進的連續過程中來觀賞建築體形的變化,貝聿銘設計的藝術博物館東館,平面大多由銳角組成,當人在行進中時,一個面的逐漸傾斜、變小、完全消失。第二個新面的逐漸變大、完全出現。然後出現第三個面 …… 這種不斷的變化、時起時伏、時而消失、時而出現的要素,構成了一種運動中的韻律和節奏上的變化。
建築空間組合論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