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當·斯密一生共撰有兩部巨作:《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由於後者為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它的萬丈光芒之下,前者似乎顯得有些暗淡。後世學者,對斯密分別在兩部著作中闡釋的看似矛盾的利他主義倫理觀和利己主義利益觀,感到不解,於是,這個“斯密之謎”被爭論了兩百年。而世人對《國富論》的重視遠甚於《道德情操論》,把前者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看不見的手”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而忽略後者所倡導的道德情操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
世人誤解斯密深矣!其實,《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都把人性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都注意到並承認人的兩面性——利己和利他。斯密肯定人從利己出發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時又指出,“利己”不等於“自私”或“貪婪”,利己是個人行為的出發點,而自私或貪婪卻會把社會帶入“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他認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適當抑制利己的本性,而發揚利他的精神。兩部巨著的結合點應該是,斯密設想和倡導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有道德的市場經濟,沒有同情、仁慈、公正、責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
過去當學生時,導師開列的書目中就要《道德情操論》,當時讀此書帶着任務,且感到斯密的道德理論與現實有點脫節,但是,在目睹了這些年市場經濟的風風雨雨之後,才悟出斯密思想的精髓,感到斯密的超凡、偉大之處。要真正理解市場經濟,“《道德情操論》,這才是基礎,是根本。”
最近讀報看到溫家寶總理最近在跟文學藝術家的一次“談心”中,特別提到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里所說的話,即“如果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裡,那麼它在道義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
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在這樣的情感和道德氛圍中,我們該如何自處。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於轉型期的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於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讀則已,讀過之後,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現在正向著殷實富足的全面小康社會大步前進。
不可否認,30年的成就足以讓許多人感到驚喜和自豪!但是,我卻從中看到了諸多隱患和不安,心裡不禁為祖國的未來而擔憂。社會發展到現在,中國人將自私和貪婪發揮到了極致,社會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貧富差距過大、醫療教育腐敗、貪污受賄成風,等等,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寧膠囊假藥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繁榮的同時我們卻忽略了學習更為重要的《道德情操論》,導致各種威脅社會穩定和諧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現。時至今日以總理為首的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這就象許多武俠故事裡的情節一樣,某某人修鍊絕世神功,可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突破最後一層!其實道理很簡單,往往離最後成功最近的一個階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寬容與慈悲。也只有領悟到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們當時由於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始終沒能成功!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個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心才會平穩,社會才會穩定。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在現實社會,才能做到中庸。
任何時候我們應該保持這樣一顆平常心,不因有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次的不如意就垂頭喪氣,甚至自暴自棄。作為教師,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教育出學生懷有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係,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