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守望教育》讀後感
古廟學校金朝良
《守望教育》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當我們拒絕理論的、或者權力的威權簡單地凌駕於教育實踐之上時,並不意味着實踐中的教育怎麼都行,怎麼都好。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所謂“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依筆者之見,就是對教育的複雜性保持一種敬畏,同時對教育的應然狀態懷有一種詩意的期待和浪漫懷想;所謂“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就是以敬畏和詩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並憑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憑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態。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論道、對教育侃侃而談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觀點之前,我們可以先仔細品味一下劉鐵芳教授這段話:“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方案、謀略說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稱“學習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稱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說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
凡把教育的改革發展說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於是,在《魏書生:一個聽話者的教育技術》中,他在肯定魏書生“能在那個時期就有着還算獨到、豐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時,敢於說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種不越雷池半步的技術性改革,而不是整體教育理念的改革與探索”,從而提出“讓魏書生從神話中走出”;生在農村,在鄉村學校教過書,成為大學教授后,他依然心繫農村教育,在《建立農村支教體系的一點設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時,以合宜的方式投入優秀的人力資源,也許是更關鍵之所在”;面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個老掉牙的問題,他“把不便說的也說出來”了,在《我看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他提出“理論研究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同時還應保持適當的距離,有距離才可能有寬廣的視界”……”
寫於201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