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重讀《阿房宮賦》有感

重讀《阿房宮賦》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悲劇不能重演

  ——重讀《阿房宮賦》有感

  文/楊尚余

  《阿房宮賦》是晚唐杜牧所寫的一篇賦體散文。作者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時濟俗的情懷。這篇經典名文,早已選入中學教材。我上中學時賞讀過它;在中學任教時,我帶着學生解讀過它;如今退休后,再次品讀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它讓我想起了很多,尤其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場浩劫。

  1966年10月,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場史有前例的歷史悲劇——"破四舊,立四新"運動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地上再次重演了。這是一場由幾個人策劃發動的所謂偉大的政治運動。當時,我們正在讀中學,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我們全校師生均成了"紅衛兵".我們組成隊伍,戴上紅袖章,手拿木棍,與公社、大隊組成的破四舊,立四新小分隊匯合在一起,奔赴各村各戶、庵堂寺廟,高喊着"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去打、砸、搬或是限期群眾將凡屬"四舊"的東西統統自動上交到公社去,如有抗命不交者,後果自負。紅衛兵所到之處,遠遠就見到老百姓在東奔西突,東收西藏。有的群眾家的碗碟上有古人頭像與萬字圖案的也被砸爛,造成吃飯無碗。房樑上、門窗上、牆上、門頭上有木、磚、石雕的四舊圖案的,頓時就有人上去用斧鑿、鋸、挖。打砸后,揚長而去,還丟下一堆狠話:"未挖凈的,自己去挖。"屬輕軟的四舊物品順手帶走。真可謂明火執仗,入室搶奪,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從老百姓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敢怒而不敢言啊!

  十月底的一天,公社召開了一次萬人慶功大會。會場選在街道附近的一片有幾十畝面積的稻茬田裡,用八仙桌搭起的主席台設在廣場中央,廣場的前面擺着儘是收繳來的所謂的四舊陳列品。有:古書籍、族譜、古玩、字畫、古瓷器、木、磚、石刻、金銀首飾、牌匾和被鋸掉頭顱的菩薩、牛鬼蛇神頭像等等,包羅萬象。既美不勝收,也滑稽可笑。看得人眼花繚亂。廣場四周紅旗招展,紅衛兵們臂戴袖章,手持木棍,列陣主席台正前方。全場口號聲此起彼伏,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會議照例是:領導講話;紅衛兵代表發言表決心。內容大意是:宣讀收繳、砸爛清單,張揚豐功偉績。接下來是大會主持人要求全體與會人員舉起拳頭,高呼口號:誓死砸爛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喊聲震天。青少年們心情激動,熱血沸騰;中老年群眾是言不由衷,喊得頭痛心痛。

  大會的最後一項是:領導點火——焚燒埋葬舊世界。頃刻間,烈火熊熊,濃煙滾滾。幾千年的文明積累,頓時灰飛煙滅。余火一直延續到年底。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曾在《阿房宮賦》中慨嘆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悲劇,幾千年後再次重演。此刻,我彷彿看到的是圓明園的死灰正在復燃。此種磷火一旦蔓延全國,將是多麼可怕啊!值得慶幸的是:這次沒有破舊人,也沒有"坑儒".假如要是延伸到破舊人的話,那就是與先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是自然傳承的。歷史的車輪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我們應該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地繼承,順其自然,讓其源遠流長。

  唐魏徵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悲的是:歷史的悲劇反覆重演。至今世界上還在不斷地重演。那些狂人、強盜、恐怖分子、導演、主演、唱和者,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如: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那裡的悲劇正在重演;那裡的古文明正遭狂人的砸毀,強盜的掠奪。安理會、聯合國、世界警察——美國,何能、何為?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當今世界多地仍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爭搶遺址,名人名勝典故的發源地,不惜耗巨資復古再造世界遺產,旅遊勝地。反之,也有的在繼續拆毀名勝古迹,新建樓堂館所。殊不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若干年後,狂人再生,或拆遷;或焚毀。悲劇還會重演。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也。

  杜牧告誡後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什麼是悲劇?魯迅說:"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歷史的悲劇何時能杜絕重演?先秦的諸子百家早有爭論,並付諸於仁政與法制的實踐。繼后的有志者也曾經進行過多次的變法與改革的實驗,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只不過後人丟之,忘之。西方的所謂現代文明,也高唱着"文明、法制、人權"的調子,但卻總是賊喊捉賊。翻開他們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掠奪的歷史!歷史的悲劇還在繼續重演。若干年後,會不會重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重讀《阿房宮賦》有感

  任何時代的統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

  我對廢墟一向有着獨特的情緒,小亞細亞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以及亞洲的吳哥窟和越南順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感。廢墟是歷史重量的見證。

  而在中國,我見過的廢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圓明園等地,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黃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遙想它曾有過的繁華,風華落盡,每個廢墟都是一哀歌。對廢墟的感觸,古今中外寫得很好的,當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所發的議論。杜牧那個時代,阿房宮早已成了焦土廢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宮的奢華迷離,該賦雖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卻金句連綿,字字珠璣,最後以高廣的歷史哲學感想作結: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由阿房宮這個廢墟曾有過的奢華,談到政治以人為本的本質,正因為秦代缺少了這種人性,只追求繁華,當這種繁華沒有人心作為支柱,它當然不能持久。因此,對於這個廢墟,人們在哀傷的同時,是要以廢墟為鑒。由杜牧的《阿房宮賦》我就想到17世紀的英國詩人德萊頓(John Dryden)這樣的詩句:

  那個人,上帝已替他設計好了廢墟。

  他會一步步走向命運,最先是他的心開始敗壞摧毀。

  另外則是18世紀英國詩人格雷(Thomas Gray)也寫道:

  廢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幟的散漫混亂已經在前面等待。

  因此廢墟既是一種事實,但也是一種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時代的統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而要呵護繁榮,一定要有一切為民的基本態度,始可能固運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諱的則是好大喜功,窮極奢靡,通常這都是泰極否來的主因。

  而在人類史上,古代由於王權浩蕩,幾乎重要的時代都會出現"建築物主義"價值。統治者為了證明他的能力,都喜歡在他的任上大興土木,動員民工,致力於文獻或建築物的工程。所謂"文獻式建築"主要是指神權時代和以君為神的皇權時代,動員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廟、陵寢、宮殿和園囿,在上古和中古時代,每個古老的文明都盛行這種勞民傷財的建築。這種建築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馳道、港口、運河及城牆,這種文獻式建築就像歷史中的一篇華麗文章。華麗的代價是國窮民弱,註定了廢墟的下場。

  因此看着人類的許多廢墟,它除了令人發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對古人的專制奢侈引以為鑒。這些廢墟是一個個令人傷感的活見證。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囑世人,不要像它一樣,走到廢墟的蒼涼之路。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