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中國文化的重建讀後感

中國文化的重建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有感於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

  文化,一直都是古今興替中不滅的命題。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總是以文化作為銘刻興衰榮辱的紙筆,而文化也從來不愧為歷史長河錘鍊過後留下的真金。從歷史和現實的不同角度看文化,這份宏大的精神財富一直都不乏關注,並且在每個時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國文化的重建》:此書是由費孝通先生關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文化的自覺與文化反省、中國文化與人類文明等方面有深遠影響的文章集結而成,是一本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及未來發展的著作。雖說費先生離開我們已十年之久,但是在閱讀其作品的時候仍然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然能體會到他那顆關注和擔憂中華文化如何生存發展的拳拳赤子之心。在閱讀的過程中,費先生的許多理論和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禁重新審視起自己對文化的認識和態度。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本文作者:鄭夢婕

  中國傳媒大學

  文化發展研究院

  碩士研究生

  文化的生與死

  自人類誕生以來,文化就隨之形成和不斷演變,並在每個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呈現為不同的文化類型。縱觀古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已無從尋覓、瑪雅文化竟一夜覆滅、日不落帝國的由興轉衰,這些歷史的痕迹無不向世人傳遞着一個訊息:文化會死。文化的生與死之間橫亘着許多矛盾,也正是這些矛盾解決不善,文化才逐漸走上了消亡之路。保生存還是保文化,全球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傳承共存等種種矛盾問題如何解決是當下亟需思考的重要命題。

  矛盾一:保生存還是保文化

  文化的載體即為人,那麼到底是人重要還是文化重要?費孝通先生曾經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人重要還是文化重要?這是一位鄂倫春族的女同志在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正在受到重大的衝擊而日漸消亡時,產生了只有先把人保住,才能提民族文化重建這個問題。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根底不深、人數又少的民族,免不了會發生這個似乎是聳人聽聞的問題。費先生認為:文化和民族是會被消滅的,這是有歷史為證的。如今,我國萬人以下的小民族有十多個,它們今後在社會的大變革中如何繼續生存下去就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歷史進程中許多民族就是在自身文化落後的情況下,面臨生存問題時不得不融入先進文化或者引入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從而丟失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國歷史上許多游牧民族被漢族農耕文明逐步同化,失去了蒼茫的草原夢。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某些小民族保生存還是保文化的矛盾已經發生了。

  矛盾二:全球化進程與文化相對獨立性

  如果把第一個矛盾擴大開來,實際上就是在全球一體化過程中,中華文化應該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對獨立。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的進步,那麼接下來可以預想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在各種交流都更加廣泛的今天,文化交流也成為各國尤其重要的競爭手段。世界已經形成一個聯繫緊密的關係網,每一種文化都不可能獨立於其他文化而存在,因此我們強調的是文化的相對獨立性。文化的多樣性會隨着不斷交流融合而日益減少,因此每一種文化都想要在世界文化大碰撞中有更強的影響力。但是要影響別人,首先要確保自身的穩定性和相對獨立性,既敢於在世界文化環境中競爭,又不怕被其他文化所同化,要做到這點,堅持"和而不同"就成為當今文化交流的首要要求。

  矛盾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割裂

  古希臘文化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義、文藝復興,中華文明的孔孟老莊、醫詩酒茶,無不昭示着傳統文化穿越時空的永恆魅力。但是現在,漠視文化、破壞文化、割裂文化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任誰都不能忽視,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在當下,傳統文化又真正發揮了多少能動性?悠久神奇的方塊字由繁化簡,獨有魅力不復當年;傳統中醫自炎黃起,幾千年演變至今居然連本國人民都不再信任其效能;中國多少傳統節日多少優秀民俗在西方聖誕節、愚人節等衝擊下被遺忘,端午甚至"被韓國"……傳統文化不斷遺失弱化,新興文化還未完全建立,處於割裂狀態的文化如何發揮好內在動力?長此以往,還有什麼文化繁榮和文化軟實力可言?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如今文化發展矛盾重重,困難重重,如何面對困境解決矛盾,費孝通先生在多年前就已給出了有效方法。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費老,自1978年開始,經歷過重重人生坎坷的費老把視角轉到了文化領域,並從文化的社會性和歷史性的角度予以考慮,提出了"文化自覺"理論,給中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文化自覺的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認識和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的守則。

  1、"自覺"的前提是重視

  獲得"文化自覺"能力的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的歷史及其世界背景的恰當認識上的。這就要求當代人要充分了解本國文化的來源、內外部原因和發展趨勢等,那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重視文化。我國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愈發強調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說明了社會目前對文化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程度。其中文化消費水平直接體現了普通民眾對文化的重視和利用程度,2014年度我國文化消費整體情況良好,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願和文化消費水平提升較大,但文化消費滿意度不升反降,說明居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要求更高,更說明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佔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尋找自身文化基因

  費老曾說,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任何文化都是一顆種子。確實如此,每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總是脫離不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基因。而這個基因是從一出生就確定了的,有哪些元素,怎樣排列組合,從而構成特有的文化形態。中華文化基因種子在什麼地方?費老沒有說明,他希望下一代能夠繼續研究並最終說明這個題目。"禮"、"和"、"仁"、"義"……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不曾黯淡過的精粹,但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基因到底在何處,還需要當代的我們繼續研究和探討,並在尋找文化基因的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申遺工作,紮實中華民族的"根",重尋文化的"鄉愁".

  3、文化自覺的延續是文化自信

  7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撰文發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這個問題依然盤桓在我們的心頭。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完全失去了自信。社會上崇洋媚外之風盛行,只要是外國的都是好的。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精神領域的文化產品,人們恨不得自內而外目之所及完全效仿國外。具有獨特內涵的古建築被機械化製造的樓房所代替;大小銀屏都充斥着韓劇美劇日劇;連流傳千年的國寶中醫也被提倡予以取締……可見,中國的文化自信缺乏幾乎滲透到物質、精神的各個領域。

  不過可以洞見的是,中國必然會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近年來文化工作的逐步加力,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正在覺醒。國際上盛行着"中華文化熱"、"孔子熱"、"漢語學習熱"、"功夫熱"等中國文化元素,中國的文化產品也越來越多的走出國門,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與如今全球化進程、互聯網時代的題中之意不謀而合,因此,中國人,你沒有理由不自信!這一眾關乎文化生死去向的矛盾,經歷了幾段真摯而慌亂的歲月,在跌跌撞撞中找到了出口,"文化"這兩個字的份量隨之又加重了幾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完全可以憧憬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的實現,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中國文化的重建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文化苦旅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