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超是著名民族英雄馬本齋唯一的兒子。1938年出生在河北獻縣東辛庄,曾幾次險遭日本鬼子殺害。6歲時去延安,解放初期,與毛澤東的女兒李敏同窗於“八一”小學。大學畢業后參加了海軍,曾任海軍少將。
馬國超的名字是父親給起的。因當時日軍打入中國,他不怕日本人,可他組織起抗日隊伍時沒槍沒炮,甚至沒有造炮用的鐵,他自嘆中國窮啊,何時能超過別的國家呢,於是他說:“這孩子就叫國超吧!”他多希望中國能超過別的國家呀!
馬本齋組織領導的抗日隊伍,屢屢重創日軍,給日軍沉重打擊,也引起冀中軍區司令部的重視。司令員呂正操,政委程子華派人來聯絡,馬本齋欣然接受領導,率隊編為回民支隊,從此如虎添翼,打得日軍的山本聯隊不敢出城。
山本恨透了他。一漢奸獻計:馬本齋有一愛子,把他兒子抓來不愁抓不住馬本齋。山本聽此妙計,第二天,日軍和漢奸包圍了東辛庄。此前,漢奸以賣杏為名騙識了馬國超,可在本庄婦女保護下,硬是將馬妻懷中的馬國超換成別家孩子,使敵人詭計落空,但將馬本齋的娘抓去了,逼她交齣兒子,馬老太寧死不屈,慘死在敵人酷刑下。冀中軍區考慮馬本齋家的安全,通過地下黨組織將他家接到回民支隊所在地,后因馬本齋“砍頭瘡”逝世,回民支隊奉命開往延安,組織決定:將馬本齋家屬護送到延安,姐姐由一批人護送,國超和娘由一批人護送。
按北上計劃,由石家莊上火車,坐車至太原,然後步行越太行山到延安。到了石家莊,地下黨組織將他們安頓在一家旅館里,組織上一邊設法搞火車票和通行證,一邊派人送來通知:由於延安領導機關缺筆用,設法買20支鋼筆帶到延安。
馬本齋之妻淑芳欣然領命,對大家說:“咱們上街轉轉,一定把筆買到。”於是四人一起來到大街上,街面上,攤點店鋪不少,但一隊隊沿街行走的日軍和偽軍,街面充滿白色恐怖。
馬國超牽着媽媽的手走着,心裡始終惦記買筆的事,一雙眼睛什麼也不注意看,專瞧那街兩邊店鋪里有沒有筆,突然他扯着媽媽的手,輕聲喊道:“筆!娘,那兒有鋼筆!”眾人循聲一看,果然一家鋪子的櫃檯上擺着鋼筆。於是大家走進鋪子里,媽媽從胳膊的小包里掏出錢,買了20支鋼筆,還剩一些零錢想給兒子買個玩具,可國超扯扯媽媽的手說:“娘,別買玩具了,再買兩支鋼筆吧!”媽媽默默應允又買了兩支。
店鋪主人見識多,看出名堂,四下看看,低聲地說:“你們是外地人吧 大概不知道,日本人對這玩藝挺敏感,你們一下子帶這麼多,他們要發現了,可就壞了,你們千萬要小心啊!”
淑芳謝過鋪子主人,便告辭出來,誰還有心思逛大街,匆匆地回到旅館,淑芳從包里掏出鋼筆,琢磨怎麼帶上火車:咱們是得小心點,要是讓敵人查出來,就是不扣人,把筆扣了,咱們這個任務就完成不了!
“管家”說:“把筆給我帶着吧,查出來就說我回去記賬用的。”
“保鏢”連連搖頭:“不行不行,你記賬哪用得着這麼多筆,一輩子也用不完啊!日本人可不是笨蛋啊!”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在一旁的國超閃着一雙大眼睛,瞅瞅這個又瞅瞅那個,見大人不吭聲了,極為難的樣子,便插話道:“你們怎麼就不想想俺呢 你們沒看見,在路上那幾回搜查時,他們查過俺嗎 ”
一句話提醒了大家,淑芳把國超裡邊衣服撕開,把22支鋼筆排在裡面縫上,不過淑芳還是不放心,左叮囑右囑咐,國超說:“娘,俺知道,放心吧,娘。”
時年國超6歲。在火車上,人很多,百姓們大多沒有座,國超跟大人們站在過道里,久了,有些支持不住。“保鏢”見裡面一張大座上就坐一個日本女人,思忖一下,捅捅國超:“去,到那兒去坐!”,起初,國超不想去坐,後來累得實在受不了,就硬着頭皮去坐了,他一坐下,那日本女人見是個中國男孩,就笑了一下,往裡挪挪身子,讓他坐穩當些。
國超剛才一直沒敢看她,這會兒見她主動讓座,心裡感激,情不自禁地扭臉看了看她,這一看,他嚇一跳,是日本娘們兒,這種打扮的女人他在老家縣城見過。他最恨日本人,那時他以為只要姓“日”的,都是殺人魔鬼。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往外挪挪屁股,生怕挨着她,挪得太多屁股懸空,火車一晃,險些跌倒。日本女人見了,急忙伸出胳膊攬住他,操着生硬的中國話說:“你的坐好啊,火車的晃啊!”
儘管她說話的聲音很好聽,國超心裡還是厭惡她,特別是他被攬在懷裡,身體挨緊了,正好那排鋼筆挨着她,他心裡很着急。這時,他又聞到女人身上充滿香氣,又見她衣服亮光光的,心想她一定怕臟,就使勁憋出一些鼻涕,裝作不在乎的樣子,頭一晃順勢把鼻涕全蹭在女人漂亮的衣服上,這一招很靈,那日本女人沒說什麼,但不再用胳膊攬他了。
國超他們坐火車來到太原,改為步行,輾轉走了個把月,終於看到了延安的寶塔……延安接待處的人來安排他們時,把國超扶在一匹馬背上,他在馬背上坐着坐着,忽然動起來,弄得衣服“ ”作響,接待處的幹部說:“坐穩,小八路,當心摔下來!”而他仍在動,媽媽說:“國超你幹嗎呀 ”國超把衣服撕開了,露出那排鋼筆說:“俺想把鋼筆拿出來,快給毛主席他們送去唄!”接待處的幹部見了,非常激動說:“可真是,中央領導正需要這些鋼筆呢!”他們將這些蘊含國超一個多月體溫的22支鋼筆送到黨中央機關時,毛澤東主席聽了,十分感動!(摘自《書報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