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烏桕的一些記憶

烏桕的一些記憶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烏桕是一種很普通的樹種,普通得似乎難以登“大雅之堂”。我到過上海,到過成都,到過福州,到過南昌,到過蘇州,到過杭州;杭州的西湖曾兩度去過,蘇州的園林、太湖和其他景區幾乎走遍,廬山的一些景區也去過,走過許多高速。從未見過它的身影。

  卻突然在蘇州我女兒的小區----------南山 金城 1958----------一個很不錯的小區見到了它,兩株!僅兩株!它小碗粗的杆子,皮薄,青澀,葉微黃,伶仃地立於小道旁的小土坡上,記得旁邊好像還有香樟、桂樹等一些樹種,秋陽里泛着微黃的光澤,間或有一兩串青青的果子墜於枝葉間。

  於是我想,也許我到過的那些地方只是匆匆一晤,不是每處都到,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便到一個地方,也是走馬看花,沒有細看。但又想,也不是那麼巧哇!那麼許多許多的地方,怎麼會見不到它們一點影子?

  八年前,我住進了小城。其實也不算小,城裡足有二十萬之眾。幾乎走遍每個角落 ,居然也沒發現它一點蹤影。

  於是,我就想,烏桕所以被城市等許多“大雅之堂”拒之門外,大概是以為它長得沒桂樹、櫻樹、紫薇秀麗,又沒那誘人的香味吧!又或者是因為它很會長一種小毛蟲,一旦落到人身上,便會起一塊塊紅斑,攪得一身奇癢,招人怨恨、嫌棄吧!

  所有這些似乎都沒錯,但人們好像並沒有看到它的另一面:每到秋天,一樹樹葉子絢爛多彩,粉紅、蛋黃、靛青、淺藍、淡紫,風兒輕輕地搖着,曠野里像懸着一個個紅紅艷艷、花花綠綠的大燈籠。宋代詩人林和清說“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著名詩人陸遊更是稱讚:“烏桕赤於楓”,《長物志》里也說:烏桕“秋晚葉紅可愛,較楓樹耐久,茂林中有一株兩株,不減石徑寒山也”。原來,古時烏桕也是那樣美麗,被人推崇!

  烏桕春日裡開花也好美麗,極細極細的花蕾,一粒粒似小豆瓣一樣,黃燦燦的一齊綴在剛抽出的嫩枝上,於是形成一個個花串串,像極了一穗穗金黃金黃的稻子,叮呤噹啷掛滿一株株烏桕;貝兒似的葉子,嫩黃嫩黃,於微風中輕輕搖曳。兩相互襯,煞是可愛。

  烏桕籽顆粒小,比小棒棒糖還小,卻結的又多又密;成熟時,一樹樹葉兒落盡,果殼脫落,白花花的果實裸露枝頭,宛如積雪;又似一朵朵小白花,在秋日的陽光下閃閃爍爍,分外耀眼。

  也許有人會說,年兒一久,烏桕老了,皮兒粗糙,渾身像裂開了一張張嘴,劃開了一道道口,還虯枝盤迴,嶙峋蜿蜒,似乎太醜陋了。而細細品味,卻顯出絲絲遒勁,難道不是一種美嗎?

  早的時候,我家門前右前方百米外,有片小小的烏桕林,在蓼艾、蒲公英翻飛,有些空寂的草坪上顯得有些醒目。其中一株烏桕高十數丈,彎彎的樹榦,成四十五度向外伸,居中又一個大迴旋,長了回來,活像一個駝背老人;樹冠碩大,覆蓋百餘平米;粗大樹桿,五六個人牽手方能合抱。卻樹腔枯空,有一面像開了扇小門,大人亦能隨意進出,洞內能納三五個人。平日小狗小貓於裡面酣然大睡,母雞於裡面抱窩。山雨飄飄來臨,一群群公雞、母雞、大雞、小雞拍着翅膀,往樹洞鑽;雨噼噼啪啪下着,地上濺起一朵朵小水花,雞們眯縫着眼,就那麼靜靜地看着、候着;雨一停,又扇着翅膀,“咯咯”地朝外飛,一個個鑽進了草叢。

  那時,那也是我們小夥伴玩耍、捉迷藏的好地方。假如有誰掏出一把豆子或者花生(在那貧乏的年代算是奢侈了),大家你一顆我一粒,興奮地吃起來,慢慢講着一些從大人們那裡聽來的、沒頭沒腦的故事、傳說。有個叫“梆腦子”的小夥伴愛講故事,且愛講鬼故事。那會鄉間不是說張三頭晚遇上鬼了 ,就是說李四大前晚鬼摸到他床頭了,愚昧的鄉間充斥着鬼故事。那天傍晚,他又在樹洞里繪聲繪色講起鬼故事了。

  半個月前。他眨着小眼睛煞有介事地說:我爸和幾個人在月下聊天,月兒並不亮,忽明忽暗,忽然看見東面踏碓旁的牆根下,一個一身素白的人,披頭散髮,臉貼着牆,幽幽地移動;大家以為是誰上茅廁了,又不像,看那飄幽幽的;正疑惑間,突然誰大喊了一聲,白影子忽地不見了。大家突然恐怖起來,匆匆跑回了家。我爸說,那是前不久因生小孩大出血死掉的許姑娘,過去兩間就是她生前的屋。陰魂不散啊,她是從陰間回來看她生前的家呀。你們可別到那個地方去!

  那地方離我家才一箭之遙,我嚇得大氣不敢出,小夥伴們也嚇成一團,那“梆腦子”講完故事後自己也害怕了起來。天色微暗,誰都不敢走出樹洞。待到大人們舉着火把找來,才一個個走了出去,跟着回家。

  此後,誰都怕聽“梆腦子”講鬼故事了。

  烏桕樹紅紅艷艷時,我們就在樹下撿着最最漂亮的葉兒,捲成一頭大一頭小的“小喇叭”,並在小的一頭捏成扁扁的,鼓着腮幫子吹呀吹,沒一個成調;也或做成一個個花捲卷,再一個個穿成串,掛於脖子上,或懸於兩耳,招招搖搖地從樹下走到村裡,又從村裡走到樹下,惹得大人們哈哈大笑。一陣風拂來,五彩繽紛的葉子紛紛揚揚飄落,我們呼喊着,奔跑着,張開雙臂想一片片摟住它們。累了,獃獃地看着藍藍的天,那一片片紅黃搖曳的葉子就像貼在上面,美極了。

  我也一度憎恨過它。因為颳風時,它變得像凶神一般:整個身子劇烈搖擺,枝和葉嗚嗚撕鳴。不時,雷“啪”的一聲,閃電也於眼前劃過,門窗被吹得“嘎嘎”作響,甚至瓦被掀掉。我總是嚇得躲在門后,於縫隙里看着那棵大大的烏桕樹。心想:都是這棵該死的樹,它那麼拚命地搖,那些風就是它刮出來的!要是把它砍了,不是沒風沒雷電了嗎!上學了,漸漸知道了風是如何產生的。而我,颳風下雨,電閃雷鳴時,依然遠遠地看着它;但那是關注了,就像關注風中的一位老者,希望它少受風雨的折磨,萬古長青。卻於後來,那片烏桕林砍掉了,那棵大烏桕樹也未能倖免,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瓦房。從此,我只能在記憶里見着它了。

  很記得采烏桕籽的時候,那也是很有趣的。河岸、堤上、路旁、山窩,一棵棵長着果籽的烏桕樹,農人們巧猴般立於枝頭,一刀,又一刀,一根根枝椏由樹上落下。路上,挑的一隊隊;屋場,碼着一堆堆。冬日融融,婦女、老人系著長長的圍裙或破衣衫,夾着火籠,於向陽處,一串串採摘果籽。間或說著笑話,或起身於家中取來蒸熟烤乾的紅薯,啃着,摘着,饒有興味。

  “供銷社的人來了!”一聲傳一聲,農人們肩挑或手提,紛紛把烏桕籽賣了,換回火柴、煤油(那會人們稱“洋油”)、鹽巴、針和線,或憑票扯兩尺布,為小孩縫製小棉襖。

  也有許多人不賣果籽,榨成油做蠟燭。那會清苦,一年半載難沾肉味,菜不見油星,就有人試着用烏桕油做菜。有個叫“四季婆”的,兩夫妻,無兒無女,又傻又笨,走路像蠢豬,說話沒輕重,盡討人嫌。耳聞有人用烏桕油炒菜,也不問青紅皂白。那天她武大郎一樣的老公挑着榨好的烏桕油回家,連夜炸了一盆“芋包子”,吃啊吃啊,連拉了三天稀,雙雙倒在床上起不來。

  那會,她家小巷出來就是鄉鄰們閑聊聚散的地方,一棵老棗樹,一排麻石板,那兒常常坐着密密匝匝的人。

  幾天了,似乎好些了,她又像往常一樣憨憨地坐在了小巷口。只是看上去似乎更痴獃了,臉色是菜青色。

  幾個婦女過來了,挨着坐了下來,相互擠了擠眼,一個四十多歲叫“辣椒嘴”的黃大嬸開腔了:“四季婆,芋包子蠻好吃吧!”

  “你這個爛嘴的 . . . . . .”,還沒等往下說,只聽“啪”的一聲,只見她急急往茅廁跑。大家知道是怎麼回事,忍不住掩嘴笑了起來。往事如煙,那情景卻一直清晰地留在我那童年的記憶里。如今想起,已不再會笑起來了,只覺得那是一道傷,是國之傷,民之傷,心之傷!

  幾年後,我到鎮里讀初一了。一天,一雙僅有的解放鞋被偷了。深秋,穿着露着大腳趾的爛布鞋,冷冷的,被爸媽知道了還要挨罵。巧,我的一個同村也沒鞋穿。他悄悄告訴我,兩裡外的小溪旁有棵烏桕籽還沒採摘。

  夜,恍恍惚惚,月兒在雲里躲來躲去。我們悄悄摸到樹下。他樹上折(不敢砍,怕被發現),我樹下摘。約莫十二點摘好了。

  急急往回。走到一條田埂上,我一個趔趄,又撞着後面的他了,雙雙掉進水溝里。

  趕忙爬起來。

  “摔着了嗎”搖搖頭;“你摔着了嗎”也搖搖頭。

  藉著淡淡的月色,兩人打量着:花花的臉,濕漉漉的衣裳,不由“唧噗”一聲笑了出來。幸好烏桕籽沒倒掉;只是覺得有點冷,不住哆嗦着。這烏桕籽放到哪呢?顯然不敢自己去賣-------我們一時犯愁了。恰巧,他舅舅就住在學校旁。半夜,我們敲開了他舅舅家的門,把烏桕籽放在他家,托他去賣。

  子夜,我們悄悄返回學校,沒有哪個知道。那會雖是文革後期了,學校依然半停頓狀態,沒人管。記得那些烏桕籽賣到六元多,我們每人買了一雙解放鞋后,還買了幾個饅頭(那會饅頭也是稀罕物)。後來,有人查烏桕籽被偷的事,我們嚇得戰戰兢兢。每每想起,總有種心酸在心頭蔓延,也有種淡淡的羞愧。

  如今,還有誰會去“偷”它呢!烏桕在城市遭冷遇,農村似乎也把它遺忘了。那一樹樹雪白雪白的籽兒,總見着它一年年沒人理,總見着它一年年孤獨地立於枝頭,在嚴霜刀雪裡慢慢隕落。

  烏桕真被人遺忘了嗎



烏桕的一些記憶 標籤:青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