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百善孝為先

  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講究忠孝治國,所以古語說“百善孝為先”,把孝作為一個好人的第一條件,實在是太深刻不過了。不孝之人,不可與交,也成了我們看人與交友的信條。古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說明能孝之人是孺子可教。但孝也並不像我們常人認為的那麼簡單,並不是常回去看看拿點贍養費買點東西儘儘心就可以胡亂搪塞的。真正的孝有三種境界,一是養父母之身,這個屬於物質層面,是基礎的基礎;二是怡父母之心,承歡父母膝下,和顏悅色,博父母歡心,開解父母胸中愁煩,使父母保持精神愉快,這個屬於精神層面;三是行父母之志,牢記父母教誨,發揚父母德業,實現父母志願和期望,彌補父母不足,不懈努力,完善自身,以求報效社會國家,這是事業層面的。這三個方面融會貫通并行不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道精神之所在。

  話說回來,對照上述行孝的標準反思自己,工作二十年來在對父母盡心上作為長女所做真是微乎其微,想想都太讓人汗顏了。物質上,父母不依賴我;精神上,我也很少用心去揣摩、體諒、排解父母的心事兒和煩惱;只有在工作上,勉強做到了一點自立,可是自立兩個字,充其量是自善其身,硬要安到孝順父母上去是實在牽強說不過去的。

  生兒方知父母恩,寸草難以報春暉。兒女對父母,比父母對兒女的心永遠是相差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的。我的父母都是退休幹部,在任的時候,他們憑藉工資贍養老人、撫養我們姐弟三個,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退休之後,依靠微薄的退休金頤養天年,贍養奶奶,行有餘力還兼顧子女以致孫女、外孫。每年冬天,奶奶和弟弟一家搬回父母那兒同住,母親七十歲的偌大年紀還要上顧老下顧小地張羅一家人一日三餐,而餐桌上的飯菜也總是豐盛的,通常都是三四個菜,有菜有肉,有飯有湯,有時還做兩樣飯、三樣飯進行特殊照顧。冬去春來,是母親可以放鬆放鬆的時候了,我也不常去打擾,只是隔段時間回家看看而已,回去也多是買點吃、喝之類的東西,平白無故買衣服是要被數落的,通常是在父母生日或節日、外出的時候才去買一兩件。父母節儉慣了,記得小時候母親就常常教導我們,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足夠了,別的物質上都不該多求。他們一生兩袖清風,雖然都是從副科實職的位子上退下來,卻積蓄無多,一生清貧。小時候我們一直住在機關,從縣委大院到文教局到計生委,都留下了我們一家人生活的影子。記得在老縣委大院住時,我們才剛上小學,由於房子只有一間,沒地方做飯,還曾經用一個大汽油桶側面打開一個小門,裡面放上蜂窩煤爐,就是一個現成的做飯標間,不用的時候把小門關上,也不影響機關面貌。直到1993年,我們家才住上一套兩間半舊改新的瓦房院兒。2010年,再賣掉這套老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正式住上了寬敞明亮110平的單元房,長期困擾人的取暖問題也終於解決了。如今生活條件好了,父母也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可以輕鬆輕鬆了,但父母對兒孫輩的關愛卻從來沒有放下過,反而更想着我們了。人說理想中與父母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在自己家裡做好了湯,送到父母家還不會涼,剛好可以喝。何其有幸,我們姐弟三個的家都安在這麼一個理想的範圍之內,三點一個中心,那就是父母的家,是我們心中最牽挂的地方。可我們三個之中,自己做了吃的往父母那兒送的不多,回家吃飯、連吃帶拿的時候倒是不少。有時候福享慣了,總是會習以為常,日子就照着一種固定的模式走下去,要想改變,卻是積重難返的。

  父母照顧子女的時候,子女不覺得;等到他們需要照顧的時候,才覺得虧欠他們太多太多了。子女如果能用父母對待子女的心去對待父母,那才是合格的子女啊。以前我們做孩子的,由於子女小、工作忙、年紀輕,不懂得反向體貼父母,對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視。可現在我們開始感到父母真的老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他們需要我們的日子已經開始了,再不能太自私地自顧自忙活,該是報答、孝敬父母的時候了。多回家幫幫父母、照顧照顧奶奶,多盡自己的一份力、一點孝心,要知道,能夠這樣,忙些也是幸福的。人生百善孝為先,就讓我從最基本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