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四次蓋房
-
-------------------------------------
--- 前幾天,接到老家父親的電話,說是準備蓋房。我很是吃了一驚,父母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早該安享晚年了,為什麼還要硬撐着蓋房呢?我感觸頗多,不由得想起了老家我印象中的幾次蓋房。
--- 第一次蓋房時我大概兩三歲,沒有什麼記憶。估計是在七四年左右,那時還是生產隊,聽父親講我們家“一窮二白”,父親是老大,下面有五個叔叔和姑姑,而成家后的父親母親又要自己蓋房,還不能影響上班,為了多掙幾分公分養家糊口,父母往往都是上完工抽空從村北大塘里拉土墊宅子。我那時因為營養不良常常鬧夜,往往母親照看我,父親一個人擔負著創業重任趁着夜色拉土,熬了兩個周的夜才把宅子墊好,父親年輕時身體動過手術,不能幹重體力活,兩周下來累得父親骨頭像是散了架。然後是拉土和泥,熬夜打牆,晚上打一段牆,白天等牆體稍干再修理。碰上雨天還要用塑料布苫好,否則前功盡棄。大概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父親一個人總算把牆體打好了。麥子種上后是一段農閑時間,父親向隊里請了長假,約本家族的幾位叔伯加班蓋房,沒有什麼工錢,算是幾位叔伯義務勞動。儘管如此資金上還是捉襟見肘,父母東借西湊,欠了幾家親戚的人情。椽子全用地里生長的葵花桿,房頂全用麥茬子苫蔽,末了還佔用姥姥家幾根檁條。費了好大的功夫總算是蓋起了兩間難能可貴的草房。
--- 在這兩間草房裡,母親生下了弟弟妹妹。在這兩間草房裡,父親和母親帶領一家人艱苦奮鬥,度過了那個激情燃燒卻物質匱乏的年代。
---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地承包給個人,原本屬於知識分子的父親獲得了解放,煥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一直認為父親很有致富智慧和發家眼光,他和母親在家裡大養長毛兔,在地里種了大面積的紅花藥材,不到幾年,迅速積攢了一些當時看起來不菲的財富,成為了“先富起來”的典型。而此時的那兩間草房也早已幾處漏雨,牆裂了幾道大縫,搖搖欲墜。加上我們三個孩子漸漸長大,於是父親母親合計着要蓋三間磚瓦房,那時改革開放剛起步不久,農村普遍還沒有致富,農民腰包大多還是癟的。磚瓦房是當時“先富”的顯著標志,這成了村裡的新聞。父親備足了蓋房的材料,在1982年花錢請泥水匠蓋起了當時設計一流的磚瓦房。房子蓋好後父母顯得很驕傲,因為他們是老家村裡第二家蓋起磚瓦房的。此時的我和弟弟妹妹相繼從小學讀到了初中,在父母的教導下,我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這成了父母生活的動力。
--- 1988年,父親通過在外地幾年的跑生意,又積攢了點資金,便趁着資金結餘籌劃在三間瓦房東面再蓋五間磚瓦房。按父親的打算,我和弟弟能考上大學更好,如果落了榜,我和弟弟成家后各住三間,他和母親住中間的兩間,算是都有房子住。經過父母一個冬天農閑的加班加點,把五間房子的宅基地墊得高高的。第二年春上,房子動工了,不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宅基地上聳起了五間打眼的磚瓦房,惹來了不少村人羨慕的眼光,父親和母親感覺活得體面了不少。
---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和弟弟妹妹接連考入了高中,吃住在外,儘管省吃儉用,費用還是高得家庭不堪忍受。從九三年開始,四年時間我們家走出了我們兄妹三個大學生,這成了父母永遠的自豪,可家境徹底到了崩潰的邊沿。好在父母善於經營加上勤奮,總算是沒落下債務。隨着後來我們相繼參加工作,家境漸漸好起來,父親母親完成了操勞大業,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臉上開始掛滿笑容。
--- 老家緊鄰周口東新區,近幾年,城鎮化在老家飛快推進,大田地不斷被徵用,世代以地為本的老家人極不情願地告別了土地。上年年末,老家的土地被周口一家學校徵用,父親母親得到了十幾萬元的土地賠償款。得到土地賠償款的老家人大搞住房建設,村落里迅速立起了錯落有致的小樓群。父母大概出於內心的不平衡吧,他們想讓孩子回家探親有個光彩的房子住。於是準備推到原先的八間磚瓦房,要蓋起二三百個平方的兩層樓房。我和弟弟妹妹原本反對父母以殘年餘力蓋房,因為我們三個都常年在外工作,無暇顧及蓋房。可父母主意已決,我們只好作罷。好在這次建房父親沒操多大的心,“工程”全包給當包工頭的我的堂叔,缺什麼材料父親打幾個電話讓人送來,估計不出一個月,一幢氣派的“別墅”就可以拔地而起了。最讓父親自豪的是:這次蓋房子是自己設計的,裡面有人本化的走廊和科學的樓梯。
--- 回憶三十多年來,父親為了改善住房條件,四次蓋房。從草房到磚瓦房再到如今的鋼筋水泥樓房,每一次“動遷”,都傾注了父親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而如今父親真正住上了稱心的房子。細想一下,四次建房,不正好詮釋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