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法院開庭審理一起盜竊案件,某地的A,B,C三人被押上法庭。負責審理這個案件的法官是這樣想的:肯提供真實情況的不可能是盜竊犯;與此相反,真正的盜竊犯為了掩蓋罪行,是一定會編造口供的。因此,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說真話的肯定不是盜竊犯,說假話的肯定就是盜竊犯。審判的結果也證明了法官的這個想法是正確的。
審問開始了。
法官先問A:“你是怎樣進行盜竊的?從實招來!”A回答了法官的問題:“嘰哩咕嚕,嘰哩咕嚕……”A講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聽不懂他講的是什麼意思。法官又問B和C:“剛才A是怎樣回答我的提問的?嘰哩咕嚕,嘰哩咕嚕,是什麼意思?”B說:“稟告法官,A的意思是說,他不是盜竊犯。”C說:“稟告法官,A剛才已經招供了,他承認自己就是盜竊犯。”B和C說的話法官是能聽懂的。聽了B和C的話之後,這位法官馬上斷定:B無罪,C是盜竊犯。
請問:這位聰明的法官為什麼能根據B和C的回答,作出這樣的判斷?A是不是盜竊犯?
分析與解答
不管A是盜竊犯或不是盜竊犯,他都會說自己“不是盜竊犯”。
如果A是盜竊犯,那麼A是說假話的,這樣他必然說自己“不是盜竊犯”;
如果A不是盜竊犯,那麼A是說真話的,這樣他也必然說自己“不是盜竊犯”。
在這種情況下,B如實地轉述了A的話,所以B是說真話的,因而他不是盜竊犯。C有意地錯述了A的話,所以C是說假話的,因而C是盜竊犯。至於A是不是盜竊犯是不能確定的。
嚮導
在大西洋的“說謊島”上,住着X,Y兩個部落。X部落總是說真話,Y部落總是說假話。
有一天,一個旅遊者來到這裡迷路了。這時,恰巧遇見一個土著人A。
旅遊者問:“你是哪個部落的人?”
A回答說:“我是X部落的人。”
旅遊者相信了A的回答,就請他做嚮導。
他們在路途中,看到遠處的另一位土著人B,旅遊者請A去問B是屬於哪一個部落的?A回來說:“他說他是X部落的人。”旅遊者糊塗了。他問同行的邏輯博士:A是X部落的人,還是Y部落的人呢?邏輯博士說:A是X部落的人。
為什麼?
分析與解答
設:A是X部落的人。
(1)如果A遇見的B是X部落的人,那麼,B就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因X族人是說真話的),這時,A向旅遊者如實地傳達了這個回答。
(2)如果A遇見的B是Y部落的人,那麼,B也會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因Y族人是說假話的),這時,A也向旅遊者如實地傳達了這個回答。
設:A是Y部落的人。
(1)如果A遇見的B是X部落的人,那麼,B就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由於A是Y部落的人,他是說假話的,所以,他會把B的回答向旅遊者傳達為“B說他是Y部落的人”。
(2)如果A遇見的B是Y部落的人,那麼,B就說自己是X部落的人,而A也會把B的回答傳達為”他說他是Y部落的人”。
從題目的給定條件可知,A對旅遊者傳達的話是:“他(指B)說他是X部落的人。”可見,假定A是Y部落的人時得出的(1),(2)兩個結論,都是與題目給定條件相矛盾的;只有前一個假定(即假定A是X部落的人),才符合題目給定條件。所以,做嚮導的A是X部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