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雜文>懷舊時代

懷舊時代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懷舊是一種病,至少在十九世紀以前,人們還這麼認為。

  懷舊同樣是一種選擇。我們不僅可以選擇甜蜜,甚至可以選擇痛苦,抉擇全在你。那些所謂的治癒的懷舊對象,從塵埃里的舊物到泛黃的舊時代,雖然無法確證它們的真實面目,但從內心升騰的懷舊情愫卻總是無比真實。

  如今看來,懷舊還真的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想想那時的年代,那時的女孩,老大嫁作商人婦,哪裡還剩下明媚的光陰讓我們逗留,待日後回味?然而作為90后這一代人,情感上總有一些缺失,處在一個尷尬的年齡里,躊躇未展。假如時光可以倒流,還有多少人想回到從前一樣?我們一路向前看,忘卻過去,丟掉那些現在看來或許矯情的片段,然而,誰又能說,那些舊時光,不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深的感動呢?今非昔比,站在這樣一個時代飛躍的年代里,我恐怕我早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甚至都沒想過以一種什麼樣的儀式來祭奠那些舊時光?流光容易把人拋啊。

  不可否認,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懷舊的情愫存在,差別在於或多或少而已。我一直相信,儘管自己是個開放的人,但內心深處依然存在着懷舊,而這種情愫只會隨着時光的流失,隨着某種感覺的流失,歷久彌新。在那些內心荒蕪,理想迷茫,想要倒下去的時候,給我一種精神的慰藉。

  我很喜歡這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那天走過圖書商廈的櫥窗時,看到這句話,內心有種溫熱的觸動。

  我總是夢見我的故鄉,那個山水如畫的小村莊,如今沉淪湖底十餘年載,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對於這份土地,有過太多的熱愛。同樣的想起,90年代余光中的《鄉愁》,我明白這種回不去的難受。世界再大,以後也可以關山明月,曼谷佛塔,挪威森林,雪地極光,可是,那些童年的歸宿,總是不能被替代的。我不明白,生長於都市的孩子,能否體會到這種鄉土人情?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節假日湧入古城,西塘烏鎮,麗江大理,鳳凰古城……可是,那些消費的都是什麼呢?與我所謂的鄉土人文差的太遠了。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只屬於他,後人看到的根本就不是,只是一種改造的畸形“文化建築”。

  阿蘭德波頓在寫過一本書,叫做《幸福的建築》,其實,建築的幸福與否,全在於人怎麼看待,怎麼對待。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借馬可波羅之口說:旅行的時候,你會發覺城市是沒有差別的,每座城市看起來就像任何一座城,它們互相調換形狀、秩序和距離,不定型的風塵侵入大陸,你的地圖卻保存了它們的不同點、不同性質的組合,就像名字的筆畫……現代文明的發展,全球化的推近,世界各地的城市都越來越像。有的時候,你甚至分不清你是在香港,北京,上海,還是紐約……而當越來越多的商業氛圍侵蝕着鄉村這一片最後的精神棲息地,對我們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時代的悲哀。

  卡爾維諾說:你是為了回到你的過去而旅行嗎?我相信,喜歡背包旅行,喜歡攝影的人,除了特立獨行之外,至少在精神上,都有某種眷戀,某種獨特的懷舊成分存在。倘若沒有,那麼,就只是單純的玩樂。我不否認這種人的選擇。但對於我來說,既然堅持自我的精神獨立,自我信仰的完善,我會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感知這種在路上的悲喜淋漓。照片只是一種變相的記憶儲存工具,它不能代替頭腦的思考。它只能記錄當下發生的事情,卻無法記錄,自己內心的點滴收穫。小鵬說:為什麼要旅行?如果單純從動機上看,我天生就是為旅行,身上有一種向外探索,尋找答案的衝動。很多時候,我相信,我們去別的地方旅行,是為了找回我們丟失的東西,比如信仰、激情、理想、感動……或者說是為了逃離現實,那麼,現實,究竟丟失了什麼,它究竟讓我們發生怎麼樣的改變?工作壓抑、情感困惑、家庭糾紛……越來越多的東西,被物質和慾望控制,當初內心的某種讓我們感動的東西,真的被稀釋掉了,最終,我們被改變了。可是,人又是極端怕被現實改變的,所以,為了讓生活回到正常的軌道上,我開始選擇了旅行。

  我一直無法忘卻,生於90年代的記憶。那時候,對於讀書和上學,有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那種用功,是自覺的。現在來看,我常常會產生一種困惑:讀這些書,學這些過時的知識,有什麼用?何曾會腳踏實地的讀無用功,做無用事?功利主義的誘導,讓我們開始就直奔最終的目的。也許,真的是形式所迫?時代造化?

  我14歲那年,情竇初開的日子,我會暗戀一個女孩,暗戀三年,未嘗表白,將一段感情埋進心底。相比小禪的《刺青》,我何嘗不是那個歐陽夕夏呢?我依然像《可可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男孩雷納多,暗戀莫妮卡·貝魯奇扮演的瑪蓮娜。而今,雖然能敢於將某種感情說出,卻未必有那時的單純和堅持?什麼讓我們開始計算時間成本?青春補償?隨着歲月變遷,也許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歡會逐漸消失掉,而當初那種悸動,卻是再也難以體會了。

  雪小禪和蕭非老師也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可以拉開距離的時代。懷舊時代,既為時代命名,也為永遠留在八九十年代的青春命名。只不過,懷舊從來不是虛無的心緒離愁,當它着落於每個人的腦海深處,有時就成了一部老電影的斷章殘影。90年代的影視劇,早已成為一種符號和情愫,鏡頭裡的似水年華是八十年代的天空,九十年代的陽光。有時候,懷舊也是一首縈繞耳邊的老歌。鄧麗君的甜美嗓音,寫下最優美的聲音詩學,崔健的深情吶喊,開啟最激越的新長征,一盤九塊八的卡帶,記錄下多少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隔了歲月,也是鏡頭前最善良的光榮與夢想。90時年代的港台劇,曾一度風靡大陸。

  從古龍的《陸小鳳傳奇》,到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傾慕於花滿樓的瀟洒、張國榮的如歌如泣;從《楚留香傳奇》到《黃飛鴻系列》,腦海縈繞的是那個風流劍客、佛山無影腳與男兒當自強的慨然正氣!而徐克版的《笑傲江湖》,配上黃霑的那一曲《滄海一聲笑》,真是如痴如醉;從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的蝶血殺場到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與《重慶森林》的直抵人心……為什麼,我現在看到這麼多的影視劇,再也沒有當初的那種洶湧澎湃,發自內心的感動呢?為什麼,現在的美女,再也沒有《倩女幽魂》中王祖賢那樣的嫵媚動人了呢?劉亦菲縱然也是美女,卻是演不出那種飄渺如仙的感覺了。我想,當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退出中國的樂壇,我想,大抵再也沒有那些震撼我們內心的音樂了。是什麼,缺失了?每個時代,都有一種精神烙印,即使在那段迷茫的年代里,還依然有着太多太多可以感動我們內心的東西。

  我不曉得海子和顧城之死,是對於詩歌的祭禮還是對於現實的無奈?海德格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可是,多少人說,這是一個缺乏詩歌的時代。想來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揭開詩的序章,自經魏晉風骨,唐風宋雨的洗禮,真的要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消失掉嗎?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難以經營下去的時候,我不知道,這種堅持是一種精神堅守,還是固步自封?書店賦予一個城市於文化底蘊和靈魂,這麼來說一點不為過。杭州的美,不只是西湖,那些精神寄託的純真年代、藍獅子、曉風書屋,為這個城市提供了一個文化交流平台。一個城市的文化,其實是書店的文化,我不能想象一個城市,沒有書店,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一直嚮往着一個動蕩的年代,民國三十年間。軍閥割據,革命四起的時代。為什麼向外那樣一個亂世?因為,我可以看到民族的脊樑。一直老生常談,魯迅是民族的脊樑,可是,一個民族,光靠一個人的脊樑是不夠的。所以,那個時代有千千萬萬的年輕人站起來,想要國家自強,民族獨立。我相信,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報負,那種對於祖國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現在我們的卻是國富了,可是民強了嗎?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信仰的缺失,造就了太多的肋骨。國家的強大,在於教育的完善。古代儒家《大學》中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大學精神,都去哪裡了?大學現在有4000多所,錢學森之問,也成為一個迷。國學大師王國維,陳寅恪,南懷瑾,辜鴻銘,章太炎,唐君毅……這每一個名字,都可以頂起一片人文天地。倘若能聆聽這樣的大師教誨,是民族之幸,青年之幸。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樣的激昂的詩句,這樣昂揚的精神面貌,我想,在這樣的學生年代里,是我們最缺乏的。

  是誰說,青春是一種刺,穿透虛偽,挑破陳規,用稜角,改變世界的圓滑?這個時代,造就了一個韓寒,但更多的是,被改變太多的年輕人,總要是被世界改變着。因為,我們從未敢想過,去改變世界。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告訴我們,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改變。科技和網絡,正在讓我們的文明趨同。可是,它同樣是把雙刃劍。我們的生活早已經離不開手機和網絡,可真正的文明和道德並未隨之發展。不知道是我們的悲哀,還是時代的悲哀。然而,縱然是對於生活如此樂觀的我,也存在對於時代同樣的迷茫和困惑。當那些負面的東西強大到足以扭曲人性,當正義無法戰勝邪惡,奧特曼打不敗小怪獸,我該怎麼教育我的下一代?

  昨晚又看了《中國合伙人》,對比之前的《致青春》,同樣的成長,一種是昂揚的理想,一種是低沉的現實。我想,致青春是對於過去的一種緬懷,無可厚非,沒有這種懷舊感存在,人就缺乏了一種厚重,可是一味的沉浸在過去,就是一種墮落;中國合伙人讓我看到一種久違的理想與激情,這也是該片想要帶給我們的一種正能量。可是,當我看到因為分權和價值觀差異導致合伙人分道揚鑣,儘管影片最終的結局是美好的,但我相信,最遠,不過人心。能擁有這樣的友誼,的確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說到友情,我想說的,還是關於我大學的這些人。這也是讓我產生寫下這篇日誌的初衷。題目是偶然翻到的一本電影雜誌的篇章,感覺挺合適的,索性就直接拿來用了。不過,最終還是跑題了,變成一種反思和啰嗦。我始終相信,無論現實和世界離我們多近或者多遙遠,或多或少,我們每天都在改變着。可是,總有一種人存在,讓你願意相信,愛情是可以永恆的,男女的友情是可以純粹的,大學,其實是可以交到知心朋友的。在這剛剛過完的畢業季,我送走了大四的學長學姐,經歷了一個星期的失落期。我始終相信,這些人,都是我大學最好的朋友了。她們都走了,把一些東西留下來送給我們。在這樣的憂傷的日子裡,我看她們哭過,笑過,醉過……可是,我始終都沒有哭過。我真的有這麼堅強嗎?我真的可以,忘掉她,她,或者他?也許,真的要在內心,茗記一輩子了。那些成千上萬的照片,記錄的都是青春啊。一年年,一歲歲,在校園裡,在旅途中,我接觸了太多的萍水相逢,也接觸了太多的分離。縱然感傷,也不至於悲觀絕情。

  我一直覺得,青春不只是用來懷舊的,也是可以用來激勵人心的。懷舊,既指向過去,也預示未來。從時代到個體,從往昔到當下,人們無數次反身回到最好的時光,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每一秒的流逝,都能構成懷舊起點;每一個膠片的記載,都能匯成一部情感留言簿。倘若青春真的可以不朽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懷舊了。因為,那些美好的日子,會陪伴着我們度過孤獨艱難的歲月。

  懷念着那些舊時光,行走在路上,始終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因為我相信,有這麼一群人,相扶相伴,砥礪了最燦爛的歲月。

  —— 致我們這一代人

  致我的懷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