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影視評論>痛苦襁褓中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觀感

痛苦襁褓中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觀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很久以前就關注《黃金時代》,最初是因為海報中的美學設計。實際上,電影中每個長鏡頭定格了都是一幅說不盡意景的長卷。

  電影黃金時代實際是蕭紅傳。看了這部電影,仍然無法將她的作品與這個不羈又自由的女人聯繫在一起。許鞍華以黃金時代為名在熒幕上為蕭紅立傳是讓人疑惑的。她的生活背景不光鮮,還沒準備好便倉促謝幕。但是,在這樣艱辛的履歷中有格外被珍視的幸福瞬間,以及精神瘋狂汲取着的成長,這正是蕭紅的黃金時代。

  當熒幕翻開塵封的民國紅顏往事,當我慢慢觸摸到那個顛沛流離的瘦弱女子,開始時痛得紅了眼睛,悲其不幸。後來變成了心疼,心疼她每一次刺痛我神經的際遇,心疼她每一次令人唏噓又痛徹心扉的愛情;直到最後的痛恨,痛恨其命運的不爭,痛恨她對生死極端的無奈。身體里的血管和神經像被擰着,很多情緒糾纏在一起。為蕭紅,為自己,也為泯滅在塵埃中的人性,為那黃金時代中散發出的無數的極端和妒忌。

  一.多面的人格造就悲劇的人生

  蕭紅的樂觀、隨性是很讓人欣賞的。與蕭軍一起時,兩人窮愁潦倒、無家可歸。他們過着半流浪似的生活,但是蕭紅從不悲觀愁苦,反而常常從無邊的苦難中體嘗到難得的幸福滋味,這樣的女人最為難得。沒有麵包,他們以愛情熬過了苦難的寒冬。但是當春意襲來時,蕭軍卻道義模糊了。真是可同甘不能同苦的遇人不淑。蕭紅的人生很坎坷,每每想突破枷鎖,卻總是受困。認定了便堅持,但選擇往往伴隨疏忽。開始時便在玩一場無規則的遊戲,又如何要求別人遵守規則 就像她最初跳出了包辦婚姻的枷鎖,卻難得讓愛人同樣的勇氣去面對社會和家庭的壓力。當她與不愛的人私奔同居生子,又如何保證那人不把她當作一時興起的玩物?於是,當別人沒有籌碼去維護規則,便紛紛逃離,留下錯愕的她,獨自吞咽人生留給她的苦果。

  在與束縛的命運抗爭的不屈的品格下,是她另一面毫無原則性的隨波逐流。她一生總在尋求倚靠,而且常常為了心靈上一時的滿足放棄原則。即使心中懷有嚮往自由的浪漫主義,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也要有起碼的安身立命的能力。同時需性格足夠強韌,敢於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較之同代女性,蕭紅似乎“無原則”且害怕孤獨甚於一切,一生都在尋求依靠。比如當時與蕭軍感情生出嫌隙之後,立刻就與端木住在了一起。而後來與端木結婚後,仍然與蕭軍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著。對於自己的孩子,她卻是一種堅持到底的冷漠。在與未婚夫的孩子出世后,為了能夠順利與蕭軍走到一起,她一生沒有見過那個女孩一面。至她將逝時,才委託端木蕻良代她去找尋那個孩子。缺乏了成年人基本的道德和責任,就算有再多的天分,這樣的人性缺失我終是不能苟同。

  二.生於相愛,死於依賴

  蕭紅是一個為愛而生的人,她對於愛的渴望就如同對空氣一般的依賴。這就註定了她會為情所傷,也註定了她會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蕭紅在與端木蕻良婚禮上說:“我對他沒有什麼過高的希求,只是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端木與蕭紅戀愛、結婚前,也曾考慮再三:蕭紅懷着蕭軍的孩子。這讓蕭紅心存感激,她說:“像我眼前這種狀況的人,還要什麼名分,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代表愛情,但是玫瑰做到了。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簡單並堅持,但蕭紅做到了。

  如丁玲所說,我們也總有預感:蕭紅不會長壽。因為在蕭軍離開和魯迅去世后,她在做出選擇時總是有所取向。沒有了肆無忌憚的愛和理想,她的靈魂無處可去,生死便也泯然區別。在選擇是逃亡和高危手術時,她似乎是一心赴死。沒有愛,她的生命失無所失。沒有期盼,也沒有遺憾;無所謂快樂,也無法評判是否幸福。單靠物質磨平不了她的痛苦。波瀾不驚的像是過場一樣的生活,對她,是一潭死水,無法妥協。

  再說說蕭軍。蕭紅命運的重大轉折和她一生最持久的痛楚都來自蕭軍。蕭紅想要愛情,他想要轟轟烈烈的燃燒。這似乎沒有不妥。但是,他的人性中有太多瑕疵,比如貪嗔痴,比如妒忌。一味追求浪漫主義,似乎順風順水不是生活,不折磨凄婉不是愛情。再美的花看慣了就不新鮮,得到了的就不會珍惜。呼蘭河傳中說:黃瓜想結一個謊花,就結一個謊花……開盡了的,是愛情的謊花。片中老去的蕭軍在追憶,見過了玫瑰的芬芳,又如何容忍眾花的平常。直到片尾,也再沒有給蕭軍一個鏡頭,甚至不能成為她人生收尾時的一個念想。蕭紅是一名優秀的作家,但她的才華作為附加值反倒為她所累,因為她愛的人不能容忍一個才華超越自己的女人。大時代背景下她的人生無法選擇,但一人,一桌和一椅足矣。不過是一個愛人,和一個寫作安身之地,卻越掙扎越背離。最後,蕭紅成了感情牢籠中的困獸。

  三.文字軌跡

  與蕭軍在一起的蕭紅是很具有革命的鬥爭精神的,蕭紅蕭軍,意思為“小小紅軍”。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蕭紅蕭軍一度奔走逃離特務機關的恐怖圍剿。

  但是後來,因感情和生活失控而迷茫的蕭紅不能顧及外在,她後期的全部創作已偏離了左翼文學的政治化的軌道。在蕭軍離開后,蕭紅企圖通過對故鄉風土人情的回憶喚回一縷精神上的希望與慰藉,於是呼蘭河傳應運而生了。正是這種生命的投入與付出,與悲劇性的短促生命和凄美個性一起,給她帶來了真正的藝術上的成功。

  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寂寞地離開了人間。蕭紅的一生都在追求溫暖的依靠和生活,但是命運沒有滿足她,投以她一個悲死香港的結局。影片最後,許鞍華導演構築了一個絢麗的後花園,一片金黃色的樹林,給她的人生延續了她心心念念的單純美好的結局,也給了觀者稍許慰藉。

  如果一開始沒有離開家庭,可能就沒有從東北到香港的流離,但也沒有了民國四大才女中那個倔強的身影;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拿起這隻時代的命運之筆,可能她會安安穩穩終此一生,但也沒有了30年代的文學洛神,如果一開始就遇到端木,可能就不會有蕭紅坎坷的人生。但也沒有了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沒有了心路痛苦掙扎中成就的人性的光與暗。然而,命運沒有給她如果的機會,紅顏未老恩先斷,最終,一代才女只能伴着她凋零的愛,一抹春痕夢裡收。



痛苦襁褓中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觀感 標籤:雨中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