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雜文>周易?風水?傳統?迷信?

周易?風水?傳統?迷信?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對於風水

  今天在朋友的空間看到了關於風水、傳統、周易的文章。中間大多談及風水,還有所謂的準不準之分。其實所謂的風水是指周圍的環境,並不是為了什麼酒色財氣而設立的,是總結了一些自然規律的產物。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有好的、壞的。有幽蘭美景,也有斷壁殘垣。有利於人們生活的,也有對人們無益的環境。比如我們國家的黃岡、紹興。撫州等地都是盛產名人,而我們這個東北黑土地倒是不缺乏金甲武士。這都是環境,也就是風水造成的。然而最初有些人為了賺錢,敗壞了我們的傳統,後人不細查而繼承,就變成了糟粕,導致了愚昧。然後是剷除愚昧,順道把我們的優秀也都剷除了。

  風水之始很多人認為是假託於郭璞的那本《塟書》。這個明顯是宋人的作品就不用考究了。所謂風水在晉代本來是給活人看的,宋代江湖術士出現後轉成給死人的了。(之前帝王的墓葬並不是去看風水,而是看環境,防止盜墓,以及希望流傳百世。後來這些帝王的陵墓擇位就成了風水師為死人點穴的主要現實依據。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后,就成了理論,後來再被風水師們用於實踐<;竟然是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觀點的體現,其實中國古已有之,譬如荀子的聞、見、知、行>;)本來老百姓都尋思信點啥,也沒什麼不好,終歸遊戲、喜慶之事。點穴,察砂,覓龍,觀水……,在我看來不過是心裡的鎮煞。但收費,或是高收費就會讓人心生歹意。有些有文化的好事者就把這個東西和《周易》附會在一起我想這樣就不再是繼承。這個東西繼承是要從中覓出有理的一面,而不是一味的迷惑人。我們信風水和過節燒紙錢一樣,是對先人的尊敬,並不是要去真得得到什麼子孫萬代的幸福,至少在今天不是。在風水之初也不是。

  城市房屋乃至居室的好壞都是環境決定的,清華大學有門課是風水地理,據說專門研究這個。我本人自我算是看過一些理氣風水,也就是正常風水師們做的事(風水地理屬地勢風水,由於地理原因,不能深入名山大川,只能閉門造車,讀些書,故而不怎麼實際了解),知道裡面的道理。異化后的風水就是學會了把地理和書上的種種說法對應、附會,這恰恰與風水之初,為宜人居背道而馳。而且宋代以後好事者把周易與風水相聯繫,這也就造成了風水不容易平民化,和呆板的風水師出沒的原因。而當代的鋼筋水泥已經不適合於老一套的風水,可迷信的風水師們對城市風水也都慣用老一套,更是滅絕傳統。

  對於《周易》

  原書是儒家的五經之首、道家為三玄之一。不過原書雖然是為占卜寫的,但它的內容和後來的相術、抽籤之類的並不同,它寫得應該是天人之際、人生百態處事哲學(可參見我以前寫過的《“坤”的感悟》之類的日記),荀子曰:“善易者不卜”,就是真得懂了周易的人不去算卦,因為他知道自己適用哪一個爻辭或卦辭。風水,最初應該是環境地理學,後來被玄乎的巫師們玄學化了。從各種風水的具體闡述看,拋去理氣風水玄乎的東西外還有很多現實意義。比如說北方坎位,坎險也、陷也,不宜生人居住。所以北方適合建墳地。實際上,我們黃河流域一代寒冷氣流在北方,最初的風水只是生活常識的集萃,後來成了江湖術士的東西。

  記得以前有朋友對《周易》很好奇,拿着一份讀不懂卻想知道的心與我交流這也難怪,人對於不懂得東西總是好奇,我便投其所好,但一起探討的多是《周易》派生出來的東西,諸如占卜,風水之類。因為我知道不探討這些,也許這個探討就會草草作罷。現代人不懂《周易》,裝作懂《周易》的人只是在曲解我們的文化。為什麼今天有很多人反對迷信,貶低《周易》就是因為我們這些不肖子孫,任意曲解、為我所用,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附會出《周易梅花樹》、《麻衣相術》等書,讓《周易》蒙羞。最早對周易進行為我所用的應該是孔子,相傳孔子為《周易》做十翼,但除《繫辭·上傳》寫了占卜之法外多是一些與人生相聯繫的道理,所以它和原文一起被保留。今天我們買的任何一本《周易》都會有孔子的注,也就是《彖傳》和《象傳》,可從宋代以來又有幾本能有風水、手相之流混進書中。(《周易》被敗壞始於宋)

  關於《周易》到底是什麼樣的書,我想未必會有人說得清。其實也無須說清,關鍵在於懷着是否一顆平常的心去讀。我們現在常常都是先知道這本書的大意,考究了種種背景再去讀書,這樣很有可能讓人讀偏了本意。

  對於傳統與迷信

  什麼是迷信?指的是盲目信某一東西,並深信不疑。那麼說傳統迷信的人很多不懂得傳統,人云亦云,什麼是迷信?這就是迷信。但我們既然有迷信者,說明我們有迷信的傳統,我們古人最初創立某個東西不一定是出於什麼目的,後世幾個人一研究,再報以功利心,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變質騙錢的東西。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沒有很好的繼承?不能怪傳統,不能怪批孔,不能怪改革開放。怪之怪我們自己對於不該信的東西迷信,而對於傳統文化的真諦卻視而不見。以傳統文化中的迷信做為傳統文化的精髓,那自然貽笑大方、站不住腳,久而久之我們就失去了自己,變成了沒有根的民族。在此呼籲重新系統的建構傳統文化。

  王福來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