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原創散文漢水女神與襄陽老龍堤

原創散文漢水女神與襄陽老龍堤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泉石公十歲之前聽家嚴講周昭王有延娟延娛兩個愛妃日夜相擁行走不離,延娟塵上無跡,在沙灘上雪地上灰塵上行走不留任何腳印痕迹,延娛日下無影,在日月光下行走沒有身影,故稱神女。經查考相關資料果然不錯有此記載。

  據晉王嘉 《拾遺記-周》載:周昭王二十四年,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此二人辯口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后二女與昭王乘舟,同溺於漢水。

  西周當時因楚國強盛威名響貫華夏引起周天子不安而勢必伐楚,從樊城到襄陽以漢水為界,漢陰才是屬於楚國地片。然而周昭王伐楚就是經南陽、鄧城、樊城渡漢水過襄陽在如今的營盤村碼頭上岸到南漳荊山以武力抖威,當時正是楚笫5代國君熊艾治國。

  周昭王16年,即元前985年,天大曀,伐楚涉漢,遇大兕。

  周昭王19年,即元前982年,祭公辛伯以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周昭王24年,即元前977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周天子第三次伐楚全軍復沒,延娟延娛陪侍周昭王享樂沒超過一年就“南巡不返”一同葬身漢水升華為神。

  舊石噐時代中期,一部分遠古古人從周口過南陽在南蠻荊楚大地與當地古人融合開創先楚文化,襄陽正是必經之地。

  原生楚祖先人坐荊州大地萬古根基,到黃帝時代首築襄陽原始夯土城牆設北津戍堅固門戶,又築南陽眾多原始古城大戰黃帝部落,至春秋時期楚人取荊州以立根基,重修襄陽城牆設北津戍定襄陽以為門戶,築南陽千里楚長城北伐以圖中原,楚祖先人兩次北伐襄陽都是必經之地。

  西周昭王姬瑕三次伐楚走的也正是這同一條過南陽的天然萬古隘道,襄陽當然還是必經之地。而當今營盤村這塊風水寶地就是當年的漢江一段南岸天成地就的有重兵良將把守的襄陽渡口,千古北津戍和千古營盤村因此而得名。

  馬如森編著殷墟甲骨文字典中的“襄地”“襄” 字證明,在殷商一千多年之前的黃帝時代早期就已經有襄陽這個美麗的地方和響亮的地名。

  宋朝人羅泌文獻《路史.國名記》“今襄陽,古襄國。黃帝時襄城小童者。非襄邑。”之寶貴記載足以證明黃帝時代的確已有襄陽襄城。

  明清顧炎武文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考襄陽古有大堤曲,是堤之設,自商周已然矣。”黃帝時代的襄陽城距今四千多年,商朝距今只有三千多年,秦始皇之後才有的襄陽老龍堤距今滿打滿祘最多也只有二千年,顯然此記所載之商周大堤實乃保護襄陽原始夯土古城的四周大堤,包括現在夫人城到長門,從長門經四季青過勝利街到響水洞的原始古大堤,相比之下自然要比現在襄陽到萬山的這道老龍堤以及從長門經龎公祠、塗家巷、劉家河、楊家河、峴首山到觀音閣的古大堤都要早二千多年。從長門到響水洞的這道原始古大堤雖然是只到人民公社之後才全部蕩平,但她輝煌的古迹卻萬古流芳永不磨滅。

  西周春秋楚國襄陽與黃帝時代襄陽“浮在江心洲” 原本就是四面環水的漢江水圍城邑,情況完全如同現在的漁梁洲開發區。當年萬山至羊公山、先人洞山、峴首山山下正是漢江襄陽段分岔的江道激流中心,也正是上至丹江以上,下至漢口以下,歷時兩千多年南來北往的航船要道,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段江水改道乾涸才變成良田村莊。

  勤勞智慧的襄人祖先們為了保護襄陽城牆和城外龐德公故地淤良坪一片的民宅良田,必須人工修築老龍堤徹底截斷這段江道,以杜絕漢江特大水災的肆意泛濫,所以說此後歷朝厲代而多次人工修築的老龍堤,正是這段江水改道乾涸的鐵山證據,然而現在龎公辦事處之河心村的命名也正是如此同一個道理。

  現在所看到劉備坐騎的盧馬蹄印在襄陽真武山腳下與歷史事實完全相符。當時襄陽西門外仍舊是特大的檀溪湖,劉備馬躍檀溪躍的正是檀溪湖水通往南渠的一段特寬溪水溝。檀溪湖、南渠、老龍堤均是同一時代的古迹。

  襄陽萬山古迹王粲井等證明,當年從襄陽西門外坐船過檀溪湖可到萬山,但僅有的一條獨路就是走老龍堤。堤北邊是漢江這與現在完全相同,而不同的是當時老龍堤南邊就是檀溪湖,檀溪湖水連接南渠經峴首山觀音閣又歸入漢江。

  劉禹錫“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漿聲咿啞滿中流。”之大堤曲,正是老龍堤接替營盤村的歷史使命而成為新時期漢江南岸新渡口的文史證據。靠近萬山山下老龍堤段也正是當初漢水激流中心周昭王延娟延娛乘膠船破裂沉江之處,所以這就是鄭交甫“神女弄珠”與“解佩授珠”以及襄陽“穿天節”的來由和根源,然而曹操親自主持的王粲楊修等建安眾多才子大作“神女賦”,同歌漢水神女也就是在這段老龍堤上。

  泉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