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導遊詞(一)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裡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表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裡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群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後來,萬曆39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蒙。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現在,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為什麼一定到這裡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這裡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裡來抬抬龍頭。
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築復原圖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裡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略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鹵台、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牆壁上掛着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1900年以前,牆上掛的儘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這裡,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這裡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說,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里。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裡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為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為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老龍頭導遊詞(二)
大家每年都會出來旅遊,有句話應該聽說過吧,入境廣州觀車頭,飛抵桂林觀山頭,遊覽北京觀牆頭,求仙秦皇觀龍頭。今天我們就參觀一段世界上唯一的海上長城,也是現今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好了,等車停穩了,大家帶好貴重的物品隨我下車,(註:集合的時間,這裡有兩個出口,要原路返回,不要坐汽艇,不安全,不要買小商販的東西,沒有質量保證)
(進門內)老龍頭是明代一座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到了清朝失去了它的作用,成了帝王將相登樓觀海,吟詩作賦的場所[龍武營]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當時駐守老龍頭的龍武營士兵生活的場所。(包括碾房、粥房、水井、牢房、糧倉、雲牌、關帝廟)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來攻打的--除了雲梯。(講解怎樣用雲梯攻打長城)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講解巢車的用途)。我們一會可以去兵器室去參觀一下當時攻打長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縮微版。現在呢,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龍武營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鋪,那麼比他們官職大一點的百總的住宿條件是什麼樣子的嗎?好那我們這邊走。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個士兵的百總住宿的地方。現在我們看見的這艘水泥戰船是明朝時期海戰戰船的縮微模型。現在我們可以去參觀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講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轅門]轅門的轅是什麼?轅就是車轅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幸,狩獵,在外面搭營帳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叫轅門。所以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轅門。《三國演義》里的呂布轅門射戟,楊家將戲劇故事轅門斬子,都是指中軍帳外的營門的。起初確實是用戰車車轅作門,後來就變了。這裡的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兵營或者地方高級官署前面用柵欄圍護,柵欄口的門也叫做轅門。好了走出轅門也就走出了龍武營了。[將台,校軍場]明代隆慶二年至萬曆11年,民族英雄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16年,防守山海關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內1200里長城。他常巡視老龍頭,在這裡宿營駐紮,點將操練兵馬。請看,這員武將塑像就是戚繼光。他身後牆上的地圖是明薊鎮長城關隘圖。這座點將台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效校軍場。戚繼光將軍真正的兵部衙門設在三屯營。可是他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他寫詩說:南北驅弛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他這種為國操勞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裡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表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裡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群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後來,萬曆39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蒙。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 ,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澄海樓一樓]現在,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為什麼一定到這裡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這裡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裡來抬抬龍頭。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築復原圖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裡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略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鹵台、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澄海樓樓上]牆壁上掛着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 墨跡。1900年以前,牆上掛的儘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這裡,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這裡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說,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里。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裡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為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為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樓前樓側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卧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天開海岳碑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岳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鑒定是唐碑,當地群眾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為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后,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裡,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岳”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靖鹵台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台。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台。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台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為“靖鹵台”。“鹵”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所以,這個台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敵台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了解敵台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這裡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辟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請看這裡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麼艱巨!擺在這裡的花崗岩條石在海水裡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麼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岩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大炮]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營盤炮台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南海口關]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說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才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為利於防守,關口較小。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戰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00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 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為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土牆遺址]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為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說,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瓮城;有人說,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鐵門關]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個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1901年《辛丑條約》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庄南面有“四炮台”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群眾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裡是英國營盤。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意大利兵就拆牆,把這裡的長城挖成了一個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意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群眾叫它鐵門關。再往前走就是海神廟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來,秦皇島、山海關沿海一帶的航海業、捕撈業就非常發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開國元勛徐達奉命主持修建長城。為了調運各種軍需民用物資,在山海關石河口修建了碼頭。船夫漁民出海作業,總是冒着很大的危險,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好把生命 託付給神靈。為了乞求神靈的保護!我們去參觀一下大概半小時到車上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