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歲月隨筆>小說教學中的環境創新教育

小說教學中的環境創新教育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小說教學中的環境創新教育

  文/黃瑞槐

  傳統的小說教學理念,把小說的教學功能定位於吸收與品賞的表達,且涇渭分明。於是在課堂的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吸收:小說的情節、人物性格特點分析和環境的作用,甚至側重於小說的主題思想、寫作風格和寫作特點等的品賞。但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模式,過於封閉與拘謹,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多大的作用。隨着時代的發展,正確的小說教學理念,是以環境創新為主線,把創新與吸收,創新與品賞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將有利於拓展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

  一、 有利於分析小說中的人物性格

  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又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沒有環境,人物就沒有立足之地。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對人物性格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不過,社會環境對人物性格發展比自然環境更多些,深些,且作者的筆下的環境比我們生活中的環境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從而導致人物性格也具有典型性。

  鑒於小說中的環境與人物性格的關係特點,在小說的教學中,就要重視拓展小說中的環境,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性格。

  首先可以運用新舊對比的方法拓展小說中的環境。比如我們可以從小說描寫封建社會中的舊環境拓展到我們新的社會環境。如在教魯迅的《祝福》這篇小說時,可以這樣拓展到:祥林嫂生活在封建禮教與三從四德的社會環境中,她的悲劇性格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出現的。如果她生活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她不可能有悲劇的結局與性格;而她的兒子阿毛也許不會被狼吃掉,也許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想象與聯想,讓學生假設祥林嫂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形象,引導學生把小說中的環境與自己想象中的新環境,進行對比,創造出一種理想的社會環境。

  也可以由自己的德生活經歷過的環境與小說中的環境進行對比。小說中的環境是典型環境,比同時代的環境更有代表性,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把生活中的環境與小說中的環境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是在拓展中的“縮小”,因為人的生活環境也許不同於小說中的環境,而小說中的環境通常是一種藝術性的環境,一種大家共同嚮往的,作者心中的理想環境。如《紅樓夢》賈寶玉與林黛玉的生活環境,就是我們不應嚮往的生活環境,而應該把它當成一種歷史的理想型的社會環境,這是從相反的方面進行拓展小說的社會環境。

  二、有利進行思想教育

  在語文教材中,魯迅的小說佔有一定的數量,單單就主題方面而揭示封建科舉制度的小說,就有好多篇。《孔乙己》就是這樣,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使由於當時科舉制度的社會環境造成的。那麼在教學中,可以這樣拓展:摒棄封建社會的教育環境,建立我們新的教育環境;批判科舉制度的教育本質,樹立我們今天的教育思想實質和創造新的學習環境;並且要求學生珍惜今天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從批判孔乙己接受教育態度:“死讀書”中拓展,我們要勤奮讀書,讀書與勞動相接合,讀書與鍛煉好身體相結合。相反,不能像孔乙己那樣,“讀死書”之後,自己不能從事體力勞動,養活自己。其實,魯迅先生描繪孔乙己受教育的社會環境,是給後人亮紅燈,而我們也可以由紅燈拓展到綠燈,想到我們今天的教育環境至少不能重踏覆轍,應該讓受教育者自然、正確發展自己。

  三 有利於創造新的生活環境

  小說中的一些典型環境,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可以借鑒的。因為小說的素材直接來源於生活。正如老舍說:“小說時講人生經驗的”(老舍《怎樣度小說》),那麼小說之源於生活,而生活之源於小說,生活中環境可以從小說借鑒而創新。所以教師在進行小說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環境拓展。如可以由小說中表現奸詐的環境的人生,創造出一種誠實的人生環境,如《變色龍》;可以從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世界,拓展創造出一種社會主義助人為樂的精神文明環境,如《守財奴》等。這樣,學生在小說學習之中,將可以創造出比生活更進步或更豐富的社會環境。正如前蘇聯作家愛德堡所說那樣:“讀書是一種創造的過程,當讀者閱讀長篇小說時,就在完成與作家類似的工作,因為讀者能以想象充實小說內容。”



小說教學中的環境創新教育 標籤:新教育之夢 語文教學 雨中的樹 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