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亂彈八卦>“懂得”才能創新——創新文化系列

“懂得”才能創新——創新文化系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懂得”才能創新——創新文化系列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講的是香港和大陸的兩位大廚精益求精做菜的故事,他們都做了很多菜品的創新,香港大廚講的一句話銘記猶新:“懂得才可以創新”。這句話對於知識產權從業者是值得深思的。

  創新是技術活,要懂得才可以創新,這個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我經常看央視的《我愛發明》節目,對於農民發明潛水艇、飛機的做法很不贊同,潛水艇和飛機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根本談不上發明創造。潛水艇和飛機是個複雜的技術系統,涉及到很多的學科,不是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可以掌握的。因此潛水艇一下水就沉,飛機沒有飛起來就摔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潛水艇和飛機與農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沒有關聯,他們也不能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去進行改進創新。筆者接觸很多的發明人對發明創新幾乎陷入痴迷狀態,他們在不同的技術領域進行着發明創造,儘管也取得了一些專利證書,但是這些專利根本談不上有轉化的價值。靠着一種愚公移山和鐵棒磨成針的執着精神進行發明創造,我實在不願意去恭維這種精神,不懂得如何創新?

  說懂得才能創新,很多人要批評我了,愛迪生沒有上過多少學不是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么?大家還可以舉出無數的實例證明不懂技術的人同樣可以做出好的發明創造。愛迪生的故事我當然知道,關鍵是大家對“懂得”兩字的理解,“懂得”是懂什麼?蘇聯的根里奇-阿奇疏勒分析了200多萬件專利,從中總結出了 “萃智”理論,阿奇疏勒發現95%以上的發明都屬於改進性發明,這些發明非專業技術人員都可以做出來,對於改進發明而言“懂得”其實對技術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大家不知道的是愛迪生技術懂得不多,但是他很懂得市場,很懂得經營,說他是發明家,倒不如說他是企業家更確切一些。

  根據阿奇疏勒的“萃智理論”創新懂得技術並不是特別重要,“懂得”更關鍵的是要懂得市場。創新一般目的是為了製造出新產品,產品能否暢銷市場說了算,而不是發明人的孤芳自賞,這個道理中國人自古就明白,並且留下了“閉門造車”這個成語告誡後人創新不要自我封閉。現實中很多非職務發明是出於發明者個人需求而做出的,發明者一再強調自己認為多麼的好,問到是否做過市場調研卻一臉茫然,犯了閉門造車的錯誤,不考慮市場的需求是很多專利技術不能轉化的原因之一。誰“懂得”市場呢?美國研究者發現,很多有市場價值的發明創造不是來自技術人員的創新,而是來自銷售人員的公文包,是他們收集了消費者的抱怨,改進了產品贏得更大的市場,是他們聽取了消費者的建議創新出普遍受歡迎的新產品。因此在美國搭建的技術創新團隊小而精,一個由7到8人組成的研發團隊只配備一個技術人員,技術創新的核心由技術轉向了市場。

  明末的李笠翁是一位深諳生活藝術的人,集戲劇家、音樂家、服裝設計師、美容家、發明家等於一身,他一生髮明創造眾多,他發明的“扇面窗”至今還在園林建造中普遍使用,他還發明一種多功能的“暖椅”。李笠翁不朽的發明是因為他能夠細緻入微地體察人體的感知和需要,懂得消費者最原始的需求。蘋果手機受到全球的追捧,是因為他們重視用戶的體驗,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而小米手機乾脆就直接按照消費者的建議進行設計,因此有擁躉的粉絲。手機行業曾經的龍頭老大摩托羅拉、諾基亞他們的技術不可謂不精,諾基亞即便是倒下其專利仍然賣出天價,但被做電腦出身的蘋果公司打敗,只懂得技術的敗給了懂得消費者的。

  在這個創新的時代,創新文化及理念也是日新月異,創新只對技術的痴迷早已不合潮流,創新不僅要懂得技術還要懂得市場,更要懂得消費者。

  作者:王瑜

  2014年10月作於北京



“懂得”才能創新——創新文化系列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