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直在關注“范跑跑”以及網友對“范跑跑”評論的最新動向,從最初廣大網友對他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到鳳凰網“郭跳跳”對他的毫不容情的譏諷抨擊,再到騰訊演播室人大教授周孝正的“辨證”的評論,最後有網友同情甚至支持“范跑跑”的事實,我一直沒有針對“范跑跑”事件發過隻言片語,冷眼旁觀更能保持頭腦的冷靜,現在事已至此,我想以一個農村一線普通教師的身份,從道德和教育的角度,聯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說說“范跑跑”,談談自己的感想。
“教師是謀生的職業”,“是一個關乎學生智力,學識發展的職業”,“與愛無關”,“與神聖無關”,“道德綁架”是“范跑跑”表達自己觀點用得最多的幾個詞句,我認為這是基於社會對教師期望過高而教師不予認同的感慨,是的,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確實努力在用高標的道德規範自己的言行,這一方面是中國教育傳統在社會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期許,另一方面是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所富有的可塑性的迫使。教師應當“學為師,德為范”。然而,事實是,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學生也是社會的一分子,現在社會浮躁,惟利是圖,道德缺失,人情淡薄也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教師在這種大氣候中自身保持純潔已屬不易,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奉行高標的道德,也會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言行是“空中樓閣”,“不食人間煙火”,甚至教師自己也感覺是“空對空”。退一步說,就算學生在教師的道德熏陶下,得到發展,然而,當他們步入社會,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或者接觸的又是另外的一面,他們又會作如何感想和行動呢?所以,如果社會自身不崇尚道德,僅僅是對教師要求高標的道德,我認為這無疑是一相情願的。對學生也是不負責任的。記得有個同事,熬夜打麻將,班上有一位學生就住在他的隔壁,第二天課間時間,發現有學生從書包里拿出撲克牌出來和同學賭錢,(這在農村學校是常有的現象),他上前連牌帶人一起拉進了辦公室,教育他們學生不能賭博,生:我爸媽也賭錢,你們大人都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行?師:你們是學生。生:學生也是人,師:在學校更不行。生:那像你一樣在家裡就行?師:你違反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但這樣的教育,明顯缺少了說服力。
所以,“范跑跑”的“道德綁架”觀點是有一定的社會根源的,儘管有點偏激。
“范跑跑”的可愛之處是真,但真不完全等同於真理,我從事農村中學一線教學二十三年了,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的精髓是愛,沒有愛的教育就像種花沒有陽光,養魚沒有清水一樣讓人無從下手,這個觀點我不需用什麼例子來證明,因為,無數的教育工作着早以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范跑跑”說小學生的教育需要愛,中學生就不需要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教育觀點。
但,教育確實是“與神聖無關”,教師這種職業也確實可以是謀生的職業,而人們給教師冠以“靈魂工程師”給教師職業定位以“神聖”,事實是有偏頗,記得以前在學校內開展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演講活動中,有老師說自己為了學生,把生病的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裡的,還有帶病堅持上課的,免費為學生長期補課的,用自己工資的一半資助貧困學生的,總的是談無私奉獻,比誰奉獻得徹底。聽得讓我止不住的想流淚,我這不是感動的淚水,而是憐憫的淚水,古詩有“化作春泥更護花”,魯迅也說“吃的是草,擠出來的牛奶”。似乎奉獻是教師的天職,殊不知,教師也是一個融入社會中的人,教師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難道單單憑冠以“神聖”就能夠提高嗎?那麼,如果剔除奉獻,教師的愛又會體現在哪裡呢?我認為,教師的愛應該體現在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學習上的,生活上的關心愛護,而不是人們過高期望的那種要求教師捨棄自我的愛(奉獻),那是不切合實際的"單相思"。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不愛自己的子女,你還能奢望他愛別人嗎?如果真要如此要求,那無疑是要逼迫廣大教師去做偽君子,或者去扭曲人之本性。
“真小人,偽君子”是“范跑跑”為自己辯護的又一個觀點,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既不能是真小人,也不能是偽君子,道德是體現在一個人的方方面面的,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道德底線,比如人性。不能為了所謂的“真”,而甘做小人,也不能因為是真小人,就自以為比偽君子高尚,其實,真小人也好,偽君子也好,都是作為人應該摒棄的。主流社會裡,人們推崇的還是真君子,儘管有陰暗面,畢竟,超出道德底線的東西還是見不得陽光的,一旦暴露也將會受到千夫指。
人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英雄,社會也需要英雄,但,我可以肯定的回答,英雄不一定就出在教師群體里。
沸沸揚揚的“范跑跑門”,引發了許多人的爭議和思索,而我,只是局限於教師這一行業的思考,對於現今中國社會道德的深層次的剖析和診治,我想,不是一個“范跑跑”就能搞掂。我想看到中國思想界的精英,如余秋雨先生,北大的周國平教授等等,以及教育界的同仁,能夠站出來,拿出像尼采說“上帝死了,一切價值重估”的勇氣,發表各自的真知灼見,因為,這樣也是一種“大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