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會議發言>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文章標題: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認真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委書記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6年3月 日)(送審稿)同志們:這次農村工作會議,是在市委十一屆八次全委會和市“兩代會”之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榮生同志和義友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分別就2006年農業農村工作和民政工作作了很好的報告。市委、市政府還將下發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切實抓好今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確保我市新農村建設有一個良好開局。下面,我着重就當前“三農”工作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的問題,講幾點意見。一、深刻領會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統一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導今後5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建議》展現的亮點很多,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議》提出的任務很多,一個重大的歷史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議》制定的舉措很多,一個重大的戰略舉措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着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的科學把握,是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升華和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和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這充分表明了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集中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因此,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堅持科學發展,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協調發展,必須立足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進步,建設好農村這個最大的生態屏障。如果脫離農民群眾的願望,忽視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如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繫,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儘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隨着我市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長期形成的工農失調、城鄉失衡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十分嚴峻。據有關資料分析,目前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略小於全國平均水平,但仍高達2.6:1;佔全市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30左右的醫療資源,若再加上教育、文化、市政公益設施等方面的城市福利,城鄉差距無疑將會更大。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嚴重滯后,一些地方還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喝不上乾淨水。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不能擺脫落後面貌,江津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基本市睛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協同發展,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讓廣大農民群眾共同享用現代化成果。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目前,我市城鎮化率雖已達到45.20,但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農村。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全市也還有60餘萬的農村居民,農民仍然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農民問題解決得不好,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

  展的持久動力。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對於我們這個有着近150萬人口的區域性大市來說,擴大內需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佔大多數,集中着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們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有效地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群眾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協調快速增長。特別是加強農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過剩的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所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第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陸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我市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幹群關係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土地承包、征地拆遷、環境污染、農民負擔等方面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體事件,給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利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和諧江津打下堅實基礎。目前,我市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產業的比重從41.16下降到22.20;城鎮化率從12.60上升到45.20;城鄉居民收入由2.8:1略降為2.6:1。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緊迫任務。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五中全會和中央、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對當前“三農”問題的正確分析與判斷,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來,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歷史責任感,用全球眼光、戰略思維和求真務實精神,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我市農業農村經濟形勢;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和基本內涵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從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和作風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拓寬和創新工作思路與舉措,切實把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部署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去,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進一步創新觀念與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突出一個“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農村建設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城鄉差距越大,農民就越會為了短期的利益而過度採用掠奪式經營,既難以形成我們的食品安全供給,也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加快城市化的傾向,全社會都來更加關注並致力於農村的綜合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其二,農村社會制度的完善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老弱婦孺,而且出現了不少“三無”農民,家庭內部、鄰里之間的很多矛盾難以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鬆懈、制度渙散、文化生活缺乏;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日趨複雜。我們應逐步建立起比較符合農村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把城市中已經相對過剩的社會文化資源引向農村,幫助農民把各種社會文化組織發展起來。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農村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其三,農村人文傳統和自然環境的全面恢復。生產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讓農民生活在一種相對比較和緩、比較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之中;讓一些城裡人被田園詩般的農村所吸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創新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舉措,以新的舉措推動新的變化,以新的變化促進新的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貫徹“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和“兩個趨向”重要論斷,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實施“一路三化”戰略,以推動城鄉統籌為根本,以實施“三百工程”為抓手,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基礎,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方向,以結構調整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民新型化、居住生態化、保障社會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三個結合”的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鍵在於把以人為本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一切發展都必須以農民群眾為出發點。要求在制定規劃、確定指標、新上項目等重大事項時,都必須以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為重要前提,都應充分傾聽農民群眾的意見,不僅使農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於長遠發展;不僅使農民獲得經濟利益,而且有利於創造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次,一切發展都必須依託農民群眾的主動性。要尊重農民,依靠農民群眾,把建設新農村這個主題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切實保障他們的各項權利,千方百計增加他們的實際利益,使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第三,一切發展都必須以農民群眾為目的,要求把農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政治權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改變農村發展滯后的面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要切實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與激發農村內部活力結合起來。在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同時,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型農民等措施,激發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自我建設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與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結合起來。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任務,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同時加快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改變農村社會事業滯后的狀況。三是要把遵循客觀規律與尊重農民意願結合起業。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搞好規劃,抓好示範,防止出現強求一律、盲目攀比、急於求成等問題。要尊重農民意願,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實行政務公開,切實解決農民關心的問題,使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通過新農村建設,要使我市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使農民群眾的生活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切實加強,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繼續持續推進。歸根到底,就是要切實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逐步消滅城鄉差距。三、切實注重並強化關鍵環節,整體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我市現階段的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堅定不移的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一是建設性資金要更多地投向農村。近年來,儘管我市財政性建設資金安排用於“三農”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比較突出,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轉。對此,市財政要按照“三個高於”的原則,切實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要把工作重心切實轉向農村。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項目、增加資金投入時都要向農村傾斜。各金融機構也要調整信貸投放結構,切實改善金融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對農村的帶動作用。要在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強部門和企業對口幫扶農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同時,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加快形成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體制,為農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業機會。1990年我市農民的純收入中,家庭經營和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分別佔77.88和12.62,而2005年這兩項指標已變為52.87和40.42。這充分表明,就業結構和收入來源的變化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加快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電網、廣播電視、飲水困難、農村沼氣、農村信息化等建設。同時,國家和地方財政通過直接補助資金、“以工代補”等方式予以鼓勵。要進一步拓寬工作思路,鼓勵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氛圍。(二)以“三百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要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強晚熟柑橘和花椒產業這兩個“全國之最”,積極發展特色產業。要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根據自願、有償、依法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堅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上,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在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的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抓小城鎮建設和勞務開發,不斷提高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水平。(三)鞏固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體制保障。新農村建設必然會伴隨一系列體制創新,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今年起,全國將全部免征農業稅,農民種地必須交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在延續了兩千多年後到此終結。這是國家、集體與農民三者利益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進行體制創新,才能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因此,五中全會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這些改革任務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我們要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嚴格按照中央和重慶市的有關規定,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體制保障。(四)搞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決直接關係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類生產生活問題。要切實加強鄉村規劃,使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着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農村各地的發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點有差距、過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因此,必須牢牢把握兩大重要原則,這就是“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和“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終堅持這兩大原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設新農村,離不開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五中全會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要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活躍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在轉變鎮(街)政府職能的同時,應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通過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六)切實解決民生、維護民利和落實民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權益,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我們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階段,既是大有作為的“發展黃金期”,又是各種困難和風險的“矛盾凸顯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責任,切實解決民生、維護民利、落實民權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對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實現“兩地一中心”的宏偉目標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服從大局,以民政部門為載體,充分發揮其在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竭力推進和諧江津建設。一要立足解決民生,把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關注困難群眾,關心弱勢群眾,認真做好救災救濟、城市低保、五保供養、農村特困、大病醫療等社會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維護民利,把相關特殊困難群體的各項政策落實好。落實好優撫對象的各項撫恤優待政策,保障優撫對象的基本生活權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進安置改革,開發利用軍地兩用人才;深入開展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努力實現第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目標;加強老年福利設施建設,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深入開展社會捐贈活動,大力推進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籌集更多的社會救助資金;擴大福利彩票發行規模,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營造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和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三是立足落實民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政治權利。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機制,堅持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和受益權,維護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促進全社會和諧穩定;堅持培育發展,依法監管,促進民間組織健康發展,重點規範和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法治服務型政府建設。依法推進殯葬改革、婚姻登記工作,強化地名區劃管理。四要立足時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新機制。各級黨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將民政工作列入我們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時研究解決民政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充實民政工作力量,進一步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通力協作,對民政工作要積極給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財政過程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證民生、民利所需資金,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切實保證民政事業費按時足額拔付,各相關部門應履行自身職責,不折不扣地落實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民政事業,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民政事業新發展,開創民政工作新局面。四、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良好開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業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農村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對農民是一種美好的時代福音,也必然給我們的領導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帶來深刻影響,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和具體部署,紮實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切實加強和改善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應當看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很大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不能因為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下降而放鬆農業;農業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因為農村發展任務艱巨而避開農村;農民是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為農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費水平低而忽視農民。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強和改善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按照中央縣級以下的工作重心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要求,市裡將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鎮街黨政主要領導至少要有一人主抓農業和農村工作。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做好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領,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黨的農村政策是農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是激發農民生產熱情的根本措施。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貫徹十六大五中全會精神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重慶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農、惠農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僅中央出台的支農政策就有15點之多,概括起來就是“三個高於”、“三個終結”、“三個強化”、“三個加大”、“三個加快”。要結合我市實際,將這些政策進行細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實到農村,把好處實實在在地給予農民,讓農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實惠,切實保護好、引導好和發揮好廣大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要堅持部門聯動、資源整合,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決不僅僅是農業和農村工作部門的職責,市級各部門同樣義不容辭。因此,在“十一五”期間,要按照全市統一規劃,依託項目搭建平台,整合農業、林業、水利、國土、交通、環衛、城鄉建設等支農資金,集中投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和新農村試點示範建設。為協調有關工作的重大事項,我的初步意見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儘快提出我市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機構、建設規劃、試點工作方案以及各有關部門參加的新農村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報經市委、市政府審定后實施,力爭今年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試點示範區建設上有所作為。四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做好群眾工作。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做形式主義的假文章,不搞勞命傷財的假政績。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求真務實的實幹精神,帶領農民群眾用辛勤勞動增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紮實做好群眾工作,積極化解各種矛盾,努力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當作大事來對待,盡心竭力地辦好。要努力貼近群眾、深入群眾,真心實意地聽取群眾意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耐心教育群眾、細緻引導群眾,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達要求和解決問題;真心愛護群眾、切實保護群眾,及時疏導群眾情緒,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之中,確保全市農村社會穩定。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要認真搞好第三批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目前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必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實效貫徹和體現在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形成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不斷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要把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使廣大黨員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深刻認識保持先進性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銘記自身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光榮責任,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廣大共產黨員的奮鬥目標和自覺的積極行動。要結合當前農村實際,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穩定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培訓,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基層黨組織要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動力,切實轉變作風,密切幹群關係,增強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多辦順民心、合民意的實事好事,使大方群眾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切實感受到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同志們,做好當前“三農”工作難度很大、任務艱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繼續發揚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的精神,銳意進取、奮力開拓、紮實工作,全面完成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項任務。我相信,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和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市今年的“三農”工作將會有一個新的起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會有一個良好開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將會書寫出更加燦爛的新篇章。

  《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源於,歡迎閱讀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展的持久動力。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對於我們這個有着近150萬人口的區域性大市來說,擴大內需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佔大多數,集中着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們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有效地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群眾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協調快速增長。特別是加強農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過剩的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所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第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陸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我市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幹群關係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土地承包、征地拆遷、環境污染、農民負擔等方面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體事件,給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利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和諧江津打下堅實基礎。目前,我市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產業的比重從41.16下降到22.20;城鎮化率從12.60上升到45.20;城鄉居民收入由2.8:1略降為2.6:1。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緊迫任務。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五中全會和中央、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對當前“三農”問題的正確分析與判斷,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來,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歷史責任感,用全球眼光、戰略思維和求真務實精神,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我市農業農村經濟形勢;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和基本內涵的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從思想上、組織上、制度上和作風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拓寬和創新工作思路與舉措,切實把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部署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去,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進一步創新觀念與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突出一個“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農村建設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城鄉差距越大,農民就越會為了短期的利益而過度採用掠奪式經營,既難以形成我們的食品安全供給,也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加快城市化的傾向,全社會都來更加關注並致力於農村的綜合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其二,農村社會制度的完善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的社會問題顯得更為嚴峻。一些地方不僅生產靠老弱婦孺,而且出現了不少“三無”農民,家庭內部、鄰里之間的很多矛盾難以協調;再加上一些基層組織鬆懈、制度渙散、文化生活缺乏;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日趨複雜。我們應逐步建立起比較符合農村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漸把城市中已經相對過剩的社會文化資源引向農村,幫助農民把各種社會文化組織發展起來。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農村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其三,農村人文傳統和自然環境的全面恢復。生產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讓農民生活在一種相對比較和緩、比較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之中;讓一些城裡人被田園詩般的農村所吸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創新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舉措,以新的舉措推動新的變化,以新的變化促進新的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貫徹“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和“兩個趨向”重要論斷,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實施“一路三化”戰略,以推動城鄉統籌為根本,以實施“三百工程”為抓手,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基礎,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方向,以結構調整和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民新型化、居住生態化、保障社會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三個結合”的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鍵在於把以人為本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一切發展都必須以農民群眾為出發點。要求在制定規劃、確定指標、新上項目等重大事項時,都必須以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為重要前提,都應充分傾聽農民群眾的意見,不僅使農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於長遠發展;不僅使農民獲得經濟利益,而且有利於創造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次,一切發展都必須依託農民群眾的主動性。要尊重農民,依靠農民群眾,把建設新農村這個主題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切實保障他們的各項權利,千方百計增加他們的實際利益,使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第三,一切發展都必須以農民群眾為目的,要求把農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政治權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改變農村發展滯后的面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要切實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與激發農村內部活力結合起來。在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同時,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型農民等措施,激發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自我建設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與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結合起來。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任務,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同時加快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改變農村社會事業滯后的狀況。三是要把遵循客觀規律與尊重農民意願結合起業。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搞好規劃,抓好示範,防止出現強求一律、盲目攀比、急於求成等問題。要尊重農民意願,加強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實行政務公開,切實解決農民關心的問題,使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通過新農村建設,要使我市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使農民群眾的生活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切實加強,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繼續持續推進。歸根到底,就是要切實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逐步消滅城鄉差距。三、切實注重並強化關鍵環節,整體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我市現階段的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堅定不移的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一是建設性資金要更多地投向農村。近年來,儘管我市財政性建設資金安排用於“三農”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比較突出,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轉。對此,市財政要按照“三個高於”的原則,切實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要把工作重心切實轉向農村。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項目、增加資金投入時都要向農村傾斜。各金融機構也要調整信貸投放結構,切實改善金融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對農村的帶動作用。要在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強部門和企業對口幫扶農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同時,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加快形成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體制,為農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業機會。1990年我市農民的純收入中,家庭經營和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分別佔77.88和12.62,而2005年這兩項指標已變為52.87和40.42。這充分表明,就業結構和收入來源的變化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加快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電網、廣播電視、飲水困難、農村沼氣、農村信息化等建設。同時,國家和地方財政通過直接補助資金、“以工代補”等方式予以鼓勵。要進一步拓寬工作思路,鼓勵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良好氛圍。(二)以“三百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要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強晚熟柑橘和花椒產業這兩個“全國之最”,積極發展特色產業。要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根據自願、有償、依法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堅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上,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在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的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抓小城鎮建設和勞務開發,不斷提高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水平。(三)鞏固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體制保障。新農村建設必然會伴隨一系列體制創新,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今年起,全國將全部免征農業稅,農民種地必須交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在延續了兩千多年後到此終結。這是國家、集體與農民三者利益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進行體制創新,才能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因此,五中全會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這些改革任務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我們要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嚴格按照中央和重慶市的有關規定,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體制保障。(四)搞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決直接關係農民切身利益的各類生產生活問題。要切實加強鄉村規劃,使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着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農村各地的發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點有差距、過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因此,必須牢牢把握兩大重要原則,這就是“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和“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終堅持這兩大原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紮實穩步地向前推進。(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建設新農村,離不開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五中全會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要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活躍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在轉變鎮(街)政府職能的同時,應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通過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六)切實解決民生、維護民利和落實民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權益,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我們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階段,既是大有作為的“發展黃金期”,又是各種困難和風險的“矛盾凸顯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責任,切實解決民生、維護民利、落實民權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對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實現“兩地一中心”的宏偉目標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服從大局,以民政部門為載體,充分發揮其在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竭力推進和諧江津建設。一要立足解決民生,把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關注困難群眾,關心弱勢群眾,認真做好救災救濟、城市低保、五保供養、農村特困、大病醫療等社會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維護民利,把相關特殊困難群體的各項政策落實好。落實好優撫對象的各項撫恤優待政策,保障優撫對象的基本生活權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進安置改革,開發利用軍地兩用人才;深入開展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努力實現第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目標;加強老年福利設施建設,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深入開展社會捐贈活動,大力推進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籌集更多的社會救助資金;擴大福利彩票發行規模,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營造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和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三是立足落實民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政治權利。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機制,堅持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和受益權,維護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促進全社會和諧穩定;堅持培育發展,依法監管,促進民間組織健康發展,重點規範和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法治服務型政府建設。依法推進殯葬改革、婚姻登記工作,強化地名區劃管理。四要立足時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民政工作新機制。各級黨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將民政工作列入我們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十一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時研究解決民政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充實民政工作力量,進一步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通力協作,對民政工作要積極給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財政過程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證民生、民利所需資金,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切實保證民政事業費按時足額拔付,各相關部門應履行自身職責,不折不扣地落實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民政事業,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民政事業新發展,開創民政工作新局面。四、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良好開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業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農村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對農民是一種美好的時代福音,也必然給我們的領導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帶來深刻影響,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和具體部署,紮實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切實加強和改善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應當看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很大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不能因為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下降而放鬆農業;農業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因為農村發展任務艱巨而避開農村;農民是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為農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費水平低而忽視農民。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強和改善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按照中央縣級以下的工作重心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要求,市裡將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鎮街黨政主要領導至少要有一人主抓農業和農村工作。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做好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領,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黨的農村政策是農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是激發農民生產熱情的根本措施。各級各部門要把學習貫徹十六大五中全會精神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重慶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農、惠農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僅中央出台的支農政策就有15點之多,概括起來就是“三個高於”、“三個終結”、“三個強化”、“三個加大”、“三個加快”。要結合我市實際,將這些政策進行細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實到農村,把好處實實在在地給予農民,讓農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實惠,切實保護好、引導好和發揮好廣大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要堅持部門聯動、資源整合,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決不僅僅是農業和農村工作部門的職責,市級各部門同樣義不容辭。因此,在“十一五”期間,要按照全市統一規劃,依託項目搭建平台,整合農業、林業、水利、國土、交通、環衛、城鄉建設等支農資金,集中投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和新農村試點示範建設。為協調有關工作的重大事項,我的初步意見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儘快提出我市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機構、建設規劃、試點工作方案以及各有關部門參加的新農村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報經市委、市政府審定后實施,力爭今年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試點示範區建設上有所作為。四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做好群眾工作。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做形式主義的假文章,不搞勞命傷財的假政績。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求真務實的實幹精神,帶領農民群眾用辛勤勞動增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紮實做好群眾工作,積極化解各種矛盾,努力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當作大事來對待,盡心竭力地辦好。要努力貼近群眾、深入群眾,真心實意地聽取群眾意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耐心教育群眾、細緻引導群眾,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達要求和解決問題;真心愛護群眾、切實保護群眾,及時疏導群眾情緒,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之中,確保全市農村社會穩定。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要認真搞好第三批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目前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必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實效貫徹和體現在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形成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不斷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要把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使廣大黨員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深刻認識保持先進性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銘記自身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光榮責任,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廣大共產黨員的奮鬥目標和自覺的積極行動。要結合當前農村實際,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穩定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培訓,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基層黨組織要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動力,切實轉變作風,密切幹群關係,增強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多辦順民心、合民意的實事好事,使大方群眾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切實感受到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同志們,做好當前“三農”工作難度很大、任務艱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繼續發揚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的精神,銳意進取、奮力開拓、紮實工作,全面完成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項任務。我相信,在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和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市今年的“三農”工作將會有一個新的起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會有一個良好開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將會書寫出更加燦爛的新篇章。

  《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源於,歡迎閱讀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扎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標籤: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兩個文明建設 和諧社會 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