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反思
中英語閱讀教學涉及到的不僅是閱讀能力的培養, 也牽動着學習者的注意力、觀察力、毅力及興趣、動機、情感等眾多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藝術審美等社會文化素質。那麼, 在高中閱讀課的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 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談幾點思考:
一、設計提問, 激發學生的主體思維
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 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教師設計問題, 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 要把問題建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 服務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高中英語課文大多篇幅較長。課文內容參透了豐富的審美以及科學教育內容。在這些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閱讀課教學中精心設計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 可以啟迪學生動腦, 激發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教故事類文章時, 可以 先對故事細節、實事等向學生進行由表及裡的回答, 最後提問推斷歸納性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提問, 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關係密切的若干內容, 能使學生加深和拓寬對課文人物刻畫、主題表現的領悟, 激起他們去主動思考和探索。教師設計問題時, 要緊扣教材, 層層推進, 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問、 解答的過程中, 教師要啟發引導, 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慾望, 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傳統的看法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 按韓愈說的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但是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要提高學生的素質, 就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 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 授之以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陶行知先生也說這樣一句話: “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 不是教學生; 乃是教學生學。”學會怎樣學習, 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 並使學生受益終身。
1. 指導學生認真預習
高中閱讀課文長, 難度大, 抽象概念內容多, 形象思維內容少, 語法現象較複雜。因此, 對學生來說, 認真預習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學生沒任何準備走進課堂那麼學習肯定是被動的, 教師講解什麼, 學生就聽什麼; 教師演示什麼, 學生就看什麼。這樣的學習有什麼主動性呢? 預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情, 但教師精心指導是十分關鍵的。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指導學生認真預習, 並寫出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譬如安排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做些準備, 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預習生詞。這樣,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入課堂, 學習就能由被動變主動, 以前在課堂上是學生盲目地跟着老師跑, 現在教師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2. 鼓勵學生踴躍參與
學生踴躍參與, 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 充分發揮教學民主, 為此, 教師要妥善引導, 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為此, 要做到:
(1) 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 寬鬆、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
(2) 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教學不要“滿堂灌”, 也不能“滿堂問”, 學生能講的, 要盡量讓學生講; 學生能動的, 要盡量讓學生動。
(3) 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 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閱讀課的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互設情景, 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 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譬如在教學時, 可以給學生這樣的話題讓他們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 這樣的討論可以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在討論中, 同學們暢所欲言, 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也鍛煉了同學們的思維, 為閱讀奠定了基礎。
3. 培養學生歸納理解
閱讀的目的就是要獲取書面信息。因而閱讀時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語法, 而是要快速完成樹材料的閱讀, 抓住大意, 再深層次地去理解內容。在閱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題材、體裁的閱讀材料採取不同的歸納形式去歸納材料內容, 快速、準確地獵取文章信息,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由於閱讀材料題材與體裁的不同, 因而在閱讀中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用各種不同的歸納方式去歸納、理解材料內容, 如可以歸納動詞, 顯示事件過程; 歸納文章人物, 突出重點人物等等, 從而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增加語言實踐量, 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應該說, 高中每單元一篇閱讀課文所選的文章都是好文章, 精品文章, 他們內容豐富, 涉及面廣, 課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習俗、世界名人傳記, 體育競技比賽、飲食衛生習慣等等都喚起高中生的注意和興趣。但是, 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 僅限於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一本書里, 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 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 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 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做法之一: 每周選擇三到五篇難易適中、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讀物, 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課後閱讀, 並要求他們做相應的閱讀理解題。做法之二: 在高中開設英語作品選修班。首先從材料的選擇上下功夫, 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廣泛開拓題材範圍, 從新近出版的英文報刊、雜誌上精選閱讀材料, 也可採用一些有聲讀物和視聽讀物(VCD, MTV, Video tapes, etc )。這些材料的特點是題材多樣, 內容豐富, 且能把握時代特色, 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四、英語閱讀教學應滲透人格教育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高中英語閱讀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好教材, 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 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閱讀教學中, 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 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識為載體, 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篇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涉及到的不僅是閱讀能力的培養,也牽動着學習者的注意力、觀察力、毅力及興趣、動機、情感等眾多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藝術審美等社會文化素質。那麼, 在高中閱讀課的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 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談幾點思考:
一、設計提問, 激發學生的主體思維
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 是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教師設計問題, 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 要把問題建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高中英語課文大多篇幅較長。課文內容參透了豐富的審美以及科學教育內容。在這些兼顧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閱讀課教學中精心設計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 可以啟迪學生動腦, 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例如在教故事類文章時,可以 先對故事細節、實事等向學生進行由表及裡的回答, 最後提問推斷歸納性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提問, 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關係密切的若干內容,能使學生加深和拓寬對課文人物刻畫、主題表現的領悟, 激起他們去主動思考和探索。教師設計問題時, 要緊扣教材, 層層推進, 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問、 解答的過程中, 教師要啟發引導, 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慾望,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傳統的看法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 按韓愈說的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但是僅僅傳授知識是不夠的。要提高學生的素質, 就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 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 授之以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陶行知先生也說這樣一句話: “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 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會怎樣學習, 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並使學生受益終身。
1. 指導學生認真預習
高中閱讀課文長, 難度大, 抽象概念內容多, 形象思維內容少,語法現象較複雜。因此, 對學生來說, 認真預習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學生沒任何準備走進課堂那麼學習肯定是被動的, 教師講解什麼, 學生就聽什麼; 教師演示什麼,學生就看什麼。這樣的學習有什麼主動性呢? 預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情,但教師精心指導是十分關鍵的。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指導學生認真預習,並寫出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譬如安排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做些準備,要求學生課前利用工具書預習生詞。這樣,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入課堂, 學習就能由被動變主動,以前在課堂上是學生盲目地跟着老師跑, 現在教師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2. 鼓勵學生踴躍參與
學生踴躍參與, 最關鍵的是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發揮教學民主, 為此, 教師要妥善引導,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為此, 要做到:
(1)要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 寬鬆、和諧、融洽、平等的學習氛圍。
(2)要留下足夠的參與時間和空間。教學不要“滿堂灌”, 也不能“滿堂問”, 學生能講的, 要盡量讓學生講; 學生能動的, 要盡量讓學生動。
(3)要創造良好的參與條件, 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在閱讀課的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互設情景,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展開討論, 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譬如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這樣的話題讓他們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這樣的討論可以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在討論中, 同學們暢所欲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也鍛煉了同學們的思維,為閱讀奠定了基礎。
篇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反思
就本人多年任教高一英語科的體會,初中畢業生在升入高中初期普遍對高中英語學習,感到力不從心,對於如何進行英語學習,特別是英語閱讀感到迷茫。短期內很難適應,英語能力及成績出現大幅滑落。這是為什麼呢?我在網絡上看到一些觀點,有些認同,有些不敢苟同。筆者認為:
一、詞彙量不足。
《英語課程標準》對於初中畢業生在閱讀方面應達到的目標是:“能讀懂供7——9年級學生閱讀的簡單讀物和報刊、雜誌,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根據義務段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要求學生掌握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而高中英語七級教學目標要求掌握3000個左右單詞和習慣用語,重視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素養培養。閱讀材料內容豐富,知識容量大。詞彙量的不足是高一新生不能順利閱讀的直接原因,一些基礎差的學生甚至在閱讀時感到不知所云,讀不下去。網絡上大部分人們提出這一因素,本人贊同這種觀點。
二、不能熟練運用簡單的語法規則。
有人認為初中英語教學注重語法規則的學習。這一點我不敢苟同。我所接的每一屆高一新生中很少有人能熟練的解答各種英語句子成分。從這一點看來,學生在初中階段並未學懂簡單的語法規則。在高中學習及高考淡化語法的現在,常常會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有些人認為語法可不學。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我們學習一個東西,必定要理解它的本質及規律。語法是法則,是規範,是本質。學生在高中階段所面對的閱讀材料中大多會出現一些複雜的句子和一部分生詞。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單詞都能記憶,這個時候猜詞就成為關鍵。如何提高猜詞的成功率?搞清楚句子結構是關鍵。高一新生本身沒有太多的詞彙量,加之簡單的英語語法不精通。如何去看懂一個句子?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句子看不懂,文章看不懂,學習者如何能有信心堅持下去?
三、閱讀習慣不佳,閱讀技巧缺失。
有人認為:初中英語教學不強調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對詞和句的使用進行感知和體驗。因而,學生缺少結合語境感知語言運用的能力和自覺性。我比較贊同這樣的說法。初中閱讀材料多以對話,小故事,短文為主,作者觀點往往直接明了,學生易於理解接受,語感的缺失並未對學生閱讀造成太大的影響。然而,高中階段的閱讀材料句子結構更為複雜,同時側重提高閱讀能力且加大詞彙量和閱讀材料的篇章長度,並且話題涉及面廣,讀者需要仔細辨別才能了解文章的觀點。
我覺得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比如我們應當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大膽猜測文章可能會涉及的內容。用發散的思維去應對固定的材料。一方面提高閱讀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從閱讀技巧來看,高一新生在閱讀技巧運用方面明顯不足。不懂得尋找關鍵次,關鍵句。這樣的毫無技巧的閱讀方法,運用在高中階段長而且複雜的文章閱讀時,既浪費時間又沒有效率,學生往往在反覆閱讀幾遍文章之後,仍然沒有清楚文章大意。
四、學生缺少閱讀練習
不可否認,就我所在城市,教師上課教學方式大多仍然守舊。在一些課堂中,“教”仍然是主體,教師很少有時間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學生也沒有自覺閱讀的學習習慣,特別缺乏必要的閱讀練習。很少閱讀也就不會閱讀,更談不上提高閱讀能力。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