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閱讀教學"教研活動學習心得
2014年9月24日,又來參加"閱讀教學"教研活動,記憶中,這是第三次有關"閱讀教學"的教研活動了,來授課的人也是越來越有來頭,從普通老師到特級教師,對於來聽課和學習的我來說,真是大開眼界。
這三節課的共同點是:
一、基本上都落實了學講計劃的精神,先學后教,給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了學生的自學、互學,教學的痕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退到了後面,給足了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師主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有重點突出,教師對於教材的解讀深刻,有新意,教學程序設計巧妙,環環相扣,條理清晰。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形式多樣,教師指導到位。
三、教師教態自然大方,在上課前都注重課堂管理,採用交談,誇讚、鼓勵性的話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親切柔和,對學生的表現,評價及時中肯。
這三節課體現了三種不同的風格:
第一節宋穎老師執教的《桂花雨》,就如宋老師給人的春風化雨般的感覺一樣,溫柔舒適,親切柔和,真有如沐春風般的感覺。尤其是指導朗讀很有特色,善於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指導朗讀讚美桂花之香時,創設了四種情景讓學生讀,當桂花落在額頭、鼻尖、衣袖、全身不同的情況下對桂花的讚美。再如理解"纏"時,又創設了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纏"着媽媽問啥時搖桂花的情景,讓學生朗讀體會。最動情的地方是配樂朗讀和電影般的情景再現似回讀。宋老師選的配樂曲溫婉動聽,聽了確實令人動情,加之宋老師高超的朗誦水平,確實讓學生直接的感受到了懷念故鄉之情。宋老師還聯繫了最後一句中懷念兒時搖桂花的情景,運用配樂的方式回讀文章的第三節搖桂花的句子,再現了這一情景,真如電影回放一樣,聽這節課令人很感動。
第二節是張賽清老師執教的繪本課《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很乾凈利索,沒有過多啰嗦語言,點撥適處、適時、適度。她執教的對象時六年級的學生,因為是借班上課,一開始學生是原生態的,貌似"不太配合",但是張老師都能靈活應對。我感覺張老師這節課的目標指向是兩個,一是理解故事的內涵,要有愛,生活才有意義。而是學寫這個故事的結構,創造新的故事。我感覺張老師的設計很巧妙,她的步驟大概是這樣的:1、這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有過一百萬個主人,貓死後,主人痛苦,貓卻沒哭,為什麼?2、你在想象他會遇到什麼的主人,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仿照格式編寫故事。(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初步認識到貓不喜歡這些生活。)3、貓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環節又讓學生髮揮想象,多數學生描述的是自由的生活)4、貓確實是自由了,他稱為了一隻野貓后的生活是怎樣的?學生讀繪本。5、貓為什麼又想獃著小白貓身邊了,不想自由了?他其實想要的真正的生活是什麼?6、介紹作者,理解作者的"小白貓"的象徵意義。(張老師在這裡把"白貓"的象徵意義一點一點擴大,又一點點收回到三句話。(我感覺還可以收的更小,就是"追求".)從教學步驟和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教師無需多言,適可而止地點撥,一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完成教學目標了,這就很成功了。
第三節課是邳州的名師宋飛老師執教的《大禹治水》。這一課可以說是大家手筆,大家風範。課型的定位是群文共讀課。課文是二年級學過的,但執教的對象是四年級學生。宋老師的大氣磅薄在於不但融匯了諸如文言文音韻、漢字的字義解讀、神話故事的敘事模式等知識,而且她在授課時語言抑揚頓挫,激情澎湃,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故事傳達的"英雄"精神,這一節課,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份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餐。宋老師設計的巧妙,場面宏大,因為穿插了太多的內容,讓人聽了有點找不到重點,但我感覺這也許就是亮點,因為,這是"群文"賞讀,總有一點能讓你收穫。
無論是溫婉抒情,抑或是乾淨清爽,還是大氣磅礴,我感覺都是值得學習的,能取百家自成一派,那才是我們該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