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比長短教學反思
《比長短》是通過實際活動讓學生初步學會比物體長度的問題,一年級的學生思考問題還是比較片面的。所以為了不讓學生產生思維的定勢,讓學生知道不同的情況下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長度的比較。又一次讓學生體驗到了靈活運用方法對長度進行比較的重要性課的最後向學生介紹了一種數格子的比較方法,學到了更多比較方法。
本課教學學生的起點知識是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點點滴滴的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從而讓學生從小養成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好習慣。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能力差,只簡單地說出說“長”和“短”,不能完整地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
對於“長”和“短”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比的對象來分析,這一問題仍有些同學不理解。
篇二:比長短教學反思
整節課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驗操作,感知以小組合作形成“長短、高矮”的概念,同時實行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主參與,互相交流,培養學生樂學、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反思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們想知道紙袋裡裝的是什麼嗎?”使學生產生了用學具袋裡的東西進行活動的心理需求。這時課堂氣氛異常活潑,進而高興並自然進入新知的學習。之後,我在學生探尋到比的方法之後,安排了比長短的遊戲,讓學生自由比,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一下子提高。最後,又安排了排隊遊戲,讓他們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學生主動探索,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我在教學時,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各小組完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比的方法,並由此產生了不同比法,這正體現了《標準》中提倡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同時在交流彙報中,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感到“我真棒”“我能行”,有助於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整節課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
由於在課堂對比長短的起點有給予強調,故在作業中也完成得較好,但發現在比高矮中,起點不同比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這一點完成得較差,所以在下一節中綜合練習要注重這一方面的強化。
篇三:比長短教學反思
《長短》是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教材將多少、長短、高矮作為一個單元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比“長短”是學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樣多”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準備。教材以一幅主題畫作為教學資源,呈現出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兩枝鉛筆的比較,抽象出長短兩個概念。做一做是啟發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體比較,進一步體驗比較的一般方法。練習一中的第5、6題,滲透比較的其他方法。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引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學會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培養學生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可能說紙條有不同顏色等,教師在巡視中加以指導或提示。
然後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比長短的方法學生可能說出以下幾種:a.看出來的。b.第二根兩頭都比第一根少一點,所以第二個短。b.把一端對齊比出來的……只要學生能從生活經驗中體驗出物體有長有短就行,表達不一定非常準確,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再出示兩枝顏色不同、長短不同的鉛筆,說明長短是比出來的,進一步加深對長短的認識,引導學生從體驗中概括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最後通過遊戲活動,讓學生體驗比長短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學生對長短概念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比較,也可以提示學生:比一比每步多長,誰跳得遠等等。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遊戲中去,與學生一起活動,對有創新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和肯定。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安排的一組練習,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操作、試說,探索新知。不要怕學生說不準,要求不宜過高。
2.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比較的思想,放手讓學生自由活動,比什麼都可以。
比長短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