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社戲教學反思
我用兩課時講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我將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我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後理清故事框架,將課文按情節分為1:在平橋村所受優待;2:看社戲全過程;3:看戲次日之事三部分。
第二環節,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請同學們分別從課文中找出:雙喜,阿發,桂生,六一公公這些人物,看看他們的事迹,再講講你最喜歡誰,以及理由。最後歸納出平橋村的人淳樸實在善良熱情的性格特點。
第三環節,重點分析看社戲過程,尤其是月下行船與月下歸航中的景色描寫,通過讓學生朗讀優美寫景段,一起欣賞作者調動視覺、嗅覺、聽覺來寫景的技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重點分析比喻句的妙處,化靜為動的手法。
最後環節,深化主題,通過對那夜的“豆”是偷來的,“戲”也沒看好來分析理解為什麼作者如此還念那夜,引導學生思考那夜作者身邊的人淳樸善良,那夜景色優美,那夜作者是一個自由有趣的少年,所以作者懷念的實際上是那故鄉中童年時代的人性美,自然美,自由美。
上課時,我將第一環節作為學生課上的預習環節,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效果並不太理想,只有一少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多數學生並不能堅持認真讀完長達11頁的課文,讀完后也是依然一頭霧水理不清頭緒。
預習環節很重要,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以後教學中預習可以分為課上、課下兩步來做,這樣學生容易完成。也應考慮預習的難易程度,應從易到難呈階梯過渡,照顧到程度不好的同學。
另外在教學設計上,教學環節間不應跳躍性過大,中間應銜接緊密,不要讓學生摸不着頭腦,比如《社戲》這課中,第二環節與第三環間有重疊,可以融在一體,以時間為縱線貫穿,在分人性美,景色美兩條橫線。
篇二:社戲教學反思
《社戲》是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魯迅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充滿溫情的一篇,從理解難度上來講也不艱澀。教材做這樣的設置,我認為有利於減輕學生對魯迅文章的畏難情緒,讓他們在文章的學習中,看到魯迅深刻冷峻背後溫情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朝花夕拾》,從這些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中,讀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這將為以後學習魯迅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戲》的教學成功與否十分重要。因此,這篇課文我用了 4 個課時,備課也下了工夫,整體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其一,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小說體裁的基本文體知識不紮實。普遍認為小說中的“我”即作者本人。這可能和這篇文章體裁特徵不鮮明有關。因此我又結合文章將小說的虛構性這一知識點講解了一下,對這一知識點個別同學的接受程度不高,具體體現在答題的時候,還是用“作者”二字來作答。因此在以後的小說學習中,還是要反覆強化文體特徵。而且許多學生的作文也存在着文體不清的問題,例如在記敘文中穿插大量議論,本末倒置,文章因此變成大雜燴。由此看來,目前淡化文體界限、按內容來來編排教學內容的做法還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知識點,引導學生按照行文規範來寫作。
其二,《社戲》這篇文章的教學,最後一個自然段十分重要。這一段既是文章的切入點,也是文章的題旨所在。我設計教學過程時,安排學生在第一課時先談談自己對這一段落的理解,在第四課時學完整篇課文以後,再重新來談這一問題。通過對比考察學生對課文關鍵點的理解程度。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能就“真正懷念的不是豆和戲”這一點闡述自己的觀點。由此,在教時上我做出了調整,較快地引出“人生經驗通感”這一深層次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聯繫自己曾經歷過的事、相處過的人、吃過的東西、聽過的歌等等,談一談對“再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卻並沒有昨夜的那樣好吃”兩句話的理解。這一環節的設置使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比較忽略的問題,有時為了趕進度或者想儘快地將學生引到正確的答案上,自己講解和灌輸的部分所佔比例偏大,學生容易走神和倦怠。因此多設置一些活動和討論環節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緊接着學生在交流中大致能體會這樣一種感覺:物是人非,每每回憶卻再也找不到那時的感覺,令人悵然若失。因為即使一切都沒有變,但歲月無痕,當時的情感和體驗已一去不復返了。就在學生若有所悟的時候,趁熱打鐵點出魯迅作品的高妙之處,就是能喚起大家“人生經驗的通感”,寫到每個人的心裡去。這樣使學生在認識到魯迅溫情一面的同時,對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強大的洞察力也有了感性的直觀的認識。水到渠成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篇三:社戲教學反思
我在上《社戲》這一課時,講到“偷豆”部分,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文豪魯迅小時候怎麼也會和平橋村的小夥伴一起偷東西?要是我們現在這樣做,早就被學校記過處分了。”這位學生的話一停,馬上就有幾位學生隨聲附和道:“是啊,可能他們小時候的思想品德也不是很好吧?”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反對,有的贊成,看到這種情景,我知道以現在的道德觀來衡量,學生對文中“偷豆”這件事是有看法的。於是我把他們分成甲、乙兩方,讓他們討論。學生似乎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想儘快發表自己的看法。看到學生討論這麼激烈,我由衷地高興。因為他們已有正確的道德觀,能認真地思考問題。
這個教學片斷,給了我很多啟示。我從中發現了學生的閃光點,他們思維敏捷,敢於創新,能大膽質疑。作為教師,我們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不要人云亦云。我們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考,盡量以幫助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
社戲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