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1980年代的愛情觀后感

1980年代的愛情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1980年代的愛情觀后感(一)

  湖北作家野夫生於60年代,經歷過十年文革浩劫,他的紀實散文《鄉關何處》讓人讀完倍感悲天憫人,他的自傳體式的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同樣使人蕩氣迴腸。前些日我有幸在網絡上觀看了由他本人編劇的同名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我一時感慨良多,也思考良多。

  愛情是所有影視小說中最經久不衰的主題。男主人公關雨波,上過大學,同時有才華和理想,女主人公麗雯單純矜持,在經歷了高考落榜后回到家鄉,一心想要留守在父親身邊。高考一別,兩人原本已經沒什麼交集了,但因為雨波畢業被分配回家鄉鍛煉,再次邂逅上麗雯。麗雯是他的初戀,或者說是暗戀,因為麗雯從沒有回應過雨波。但麗雯其實是愛慕着雨波,只是她不想雨波因為她而放棄他自己的前程。命運的際遇,麗雯的美好再次喚起了雨波心中未曾熄滅的愛火。但麗雯依然在猶豫中抗拒着雨波,同時一邊又默默地關心着雨波。而雨波依舊只能小心翼翼地守護着他們的友情,直到半年後雨波等來了調令。在那個分別前的雨夜,兩人無言以對,雨波再次失落而去。

  可有誰知道麗雯心中的苦?麗雯愛着雨波,欽慕雨波的才華,她在畢業前收到了雨波的信,卻要裝着沒看見;雨波對她一次次的暗示,她裝着無動於衷,她把自己最深的感情埋藏到了內心深處。麗雯的爸爸當年是城裡的工程師,因為來到麗雯媽媽家鄉修建橋樑,而遇上麗雯的媽媽,最後因為愛情而留了下來。不想時代造化弄人,麗雯的媽媽因病去世,麗雯的爸爸接受批鬥被下放,最後淪落為一個靠編製斗笠為生的孤獨老人。麗雯父母曾經吵架後悔過,麗雯媽媽也覺得是她拖累了麗雯爸爸。麗雯的擔憂也皆因如此,他不想雨波因為她而放棄他的才華和前程,而重蹈她父母的宿命。

  而當雨波在外面經歷了沉冤落獄,出獄后心灰意冷地途經家鄉時,在同學聚會上與麗雯再次邂逅。藉著酒勁,雨波無法壓抑的激情終於爆發,也為了幫助雨波儘快恢複信心,麗雯給了雨波一個纏綿之夜。而當雨波再次堅定跟麗雯表白時,麗雯拒絕了他,再一次把他推向了遠方。當雨波多年後功成名就之時,他意外收到了麗雯病逝的噩耗。他再次返回家鄉,他拿着麗雯在生前要轉交給他的遺物,那封當年雨波寫給她的信,麗雯一直珍藏在身邊。那一刻,雨波泣不成聲、心如刀割。

  這是紅塵男女永遠糾結的人生命題。當愛情和理想兩難全時,到底是選擇理想,還是選擇愛情?愛情終究是一個你情我願的事,我願意放棄和犧牲,你未必能領情和接受。就像麗雯爸爸當年他們不是選擇了愛情嗎?可再美好的愛情又如何能抵擋婚姻的磨礪和命運的多桀?

  電影畢竟是視覺藝術,作家可以在小說中輕鬆交換土地特質和天空特質,但在電影里就只能以前者居多了。電影從演員和拍攝地的選擇都很不錯,鏡頭裡的一抹抹青翠欲滴的綠色,潺潺明凈的溪水,古樸而悠遠的房屋,都和那個還不算久遠的年代十分愜合。1980年代,那是一個純情不再的年代,也是值得永遠懷念和驕傲的年代!

  1980年代的愛情觀后感(二)

  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上升

  文/喻書琴

  午夜有誰在悲情唱:"我多想回到家鄉,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溫柔善良,撫慰我的心傷……"其實所有純凈的初戀都指向創世的愛情;所有渴慕的返鄉都指向伊甸的家園;所有男性的迷失都指向人類的墮落,所有女性的引導都指向救贖的召喚:"孩子,你在哪裡?"

  第一次看到《1980年代的愛情》微信版宣傳預告片,我就被深深吸引。聽着民謠歌手小娟那曲《我倆永隔一江水》的憂傷旋律,讀着這樣的憂傷文字:"1980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國歷史上罕見的清純時代。那時,野夫年輕,愛情更年輕;那時,野夫純潔,不敢褻瀆神聖的愛情。他回望80年代,不知道是為了給今天療傷,還是為了諷刺今天,或是為了給自己增添活下去的力量? "

  一直對這種懷舊風、古典味、文藝范的自傳體小說電影有極大興趣。於是,9月11日首映那天,特意攜丈夫前往觀影,帷幕緩緩拉開,耳畔有純凈如風的音樂流淌:"風雨帶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來稱讚,生活多麼美,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相違背,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

  第一次重逢:情感的抽離

  他,1978年恢復高考政策后,成為全校唯一考上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后,被下派到一個偏僻落後鄉鎮當宣傳幹事,是一個背着吉他,吹着口琴,喝着悶酒寫詩的青年。

  她,則在當年高考中以一分之差落榜,卻並未選擇復讀,而是在母親病逝后,主動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甘心到供銷商店當一名營業員,是一個梳着麻花辮,穿着碎花裙,讀着《收穫》與《大眾電影》的少女。

  無意中,他和她相遇,在湖北土家族那個山水美如畫的地方: "公母寨".剎那間,兩人四目相對,內心顫抖,陷入深深的沉默。

  原來,麗雯是雨波高中時代的同桌,也是他"暗戀和初戀過卻始終未曾放下"的那個女孩。四年前高中畢業,他曾寫過一封情書偷放在她書包里,但並未得到任何回應;四年後大學畢業,他在這小鎮上頻頻接近她,追求她,卻還是被她的"莊重和孤傲撞疼了。"

  她其實並不孤傲,她也是喜歡他的。他善良正直,曾幫助她趕走那些罵她狗崽子的小紅衛兵們,他才華橫溢,能和她探討泰戈爾、顧城、舒婷的詩。那麼,她為何卻始終對他欲說還休,欲言又止?

  因為在麗雯的人生價值觀中,男人就是應該入世闖蕩天下,出人頭地的。她一直覺得自己父親由於文革命運的殘酷,"從一個橋樑工程師變成一個編竹簍的老人",被埋沒這個山溝溝里"英雄無用武之地".她不希望雨波重蹈覆轍。

  他,註定應該離開此地,成就一番理想和事業;而她,註定應該留在此處,守護經歷浩劫後年邁體衰的老父親。如果他執意選擇和她在這窮鄉僻壤廝守終身,勢必會耽誤他的大好前程。這種選擇會讓她深覺"歉疚"——或許,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被誤導的歉疚感?

  所以,當父親關切地問:"我看雨波好像很喜歡你?"時,她正色告訴父親:"我不會和他談戀愛的,他是大學生,我算什麼啊?"身份如此懸殊,她擔不起。

  所以,當雨波深情地問:"你可以留在這裡,為什麼我就不可以?患難相依一輩子,有什麼不好的?"她認真的對雨波說:"你是男人,也是過客。"角色如此差異,她擔不起。

  所以,當雨波的省城強勢女友小雅試探地問:"雨波好像因為你,不想考研了……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她?"她隱忍的對小雅說:"我和你的共同心愿都是希望他早日走出這大山。我的喜歡只是山裡人的喜歡,和你不一樣。"地位如此貴賤,她擔不起。

  然而,麗雯是非常矛盾的女孩,理性上,她知道許不了他一個未來,但感情上,她左右不了自己內心深處激蕩的少女情懷。兩人在竹樓觀月,在河岸戲水,她處心積慮照顧他,怕他借酒消愁損害健康,便在酒中兌水,激勵他不要頹廢喪志;見他沒處洗澡,便給他燒熱水,敢於擔當瓜田李下的風險;麗雯的溫柔善良並非只是對雨波一個人,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流露:幫助鄉親們捎東西而背沉甸甸的竹簍艱難走山路;幫助鄰家阿姐做娃娃的肚兜;幫助剛長成的小魚兒放生……言行舉止間,麗雯無比透露着身心靈的女性之美。

  但有道是"發於情,止於禮",麗雯始終矜持內斂的剋制自己,和雨波保持嚴格的情感界限和嚴格的身體界限,在那個大雨如注的停電黑夜,兩人在快熄滅的炭火微光中面對面而坐,彼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但從情感界限角度,她不允許他說出那些山盟海誓:"畢業時我寫給你的信你看了沒有?""記不清了……有些事,水過三秋,就像夢一樣,說破了,就是一地碎片,沒意思了。"此外,從身體界限角度,她一再拒絕他想要留下來的慾望試探:"外面雨大,今晚我可不可以留下來?""門邊有傘。"

  現代年輕男女很難理解,為何要那麼嚴格遵循情感和身體的雙重界限?為何不彼此熱烈表白甚至來一場激情纏綿?因為麗雯心中自是高瞻遠矚,考慮的不是情而是義。自己既然不打算嫁他,又何必誘使對方冒險逾越雷池,記下那些耳鬢廝磨的牽纏,說下那些相許終身的誓言?到不可收場的時候,就難以再慧劍斬情絲了。麗雯這種界限感極其難得。或者,也只有耳濡目染於1980年代初身體倫理觀的女孩子才能做到。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1980年代的愛情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798藝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