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集結號觀后感
鮮血承載着一份責任和勇氣,淚水蘊藏着一份情義與感動,號聲凝聚着對生存的希望。
那聲悲愴的集結號遙遠了,“曾經”已概括不了他的滄桑,唯有歷史,灰白的一段歷史,冰冷而又陌生的記憶,冷不丁經心激起情感上的一層漣漪。
看完《集結號》思緒被帶到那個為人民幸福鬥爭的戰爭年代,解放戰爭時期,九連連長穀子地帶領全連四十七名兄弟奉團長的命令堅守狙擊陣地,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然而團長為為戰爭全局考慮,沒有吹響集結號,致使九連全體戰士在打退敵人的三次進攻后,除穀子地以外全部壯烈犧牲,並按失蹤處理。為給九里哦按正名,穀子地張開了執着的探尋,最終在烈士墓前吹響了47個生命一直想聽,甚至死也沒有聽到的集結號。
故事情節就是如此簡單,這簡單的背後卻屹立着那些被遺忘的人英雄。沒有人生來是英雄,他們都是被那個年代所傲。為了革命勝利,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所不惜。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連長穀子地堅守上級所下達的聽不到集結號絕不撤退的命令,帶着47個弟兄死守汾河攔截戰壕,只為了爭取大部隊撤退的寶貴時間。當連中有人提出自己已經聽到集結號響了,可穀子地沒聽到,他懷疑自己耳朵被炮火震聾了,問代理指導員王金存他是否聽到集結號。這個文弱書生此刻彰顯了英雄本色,他說他沒有聽到,因為集結號根本沒有響。他沒有昧着良心講話,儘管他知道如果他說他聽到了穀子地也許會下令整個連撤退,九連也許就會留下種。最終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九連從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後圓滿完成任務只剩下連長一個人。
集結號的響起意味着任務的結束,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可它並沒有響起。因為它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革命戰時不能撤退;因為他沒有吹響,所以我們的英雄很執拗地堅持到最後。這就是命令,對一個戰士來說,它高於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們年輕的一代,貪圖享樂,懶惰嬌逸。不必說關於生死的革命任務,就連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們當中某些人也不樂意認真完成。是該反思一下了。我們應當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沒有了戰火紛爭,硝煙瀰漫,我們生活和平的年代里,有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呵護,還有什麼理由去浪費時間而不好好學習呢?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達什麼任務的話,那麼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加倍努力,將來報效祖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做貢獻。
“我是中原戰軍獨立二師一三九團三營九連連長穀子地。”無論是被誤會是國民黨俘虜時,還是得知獨二師軍隊已經改編,穀子地介紹自己是總是說這麼一句。在他心目中,集體是最重要的,先是集體其次才是個人。生活在物質橫流的社會,我們似乎變得很自私,太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關心集體,或是忽視別人的感受。其次,沒有一個人是與社會他人隔離的,我們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要與別人交往,我們有各自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也隸屬於某個社團團體。《眾人划槳開大船》這樣唱到:“一支竹篙難渡汪洋海,眾人花匠開大船。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同舟共濟海讓路,號子一喊浪靠邊。”所以我們,年輕的一代,要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這也是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所要求我們這麼做的。
“每一個犧牲者都是垂不朽的。”這是《集結號》這部電影所要的表達的主題。經過穀子地的不懈努力,終於讓那47個被遺忘的弟兄得以正名,他們沒有失蹤,也不是逃兵,而是真正的烈士。最後,九連全體烈士道德墓碑前,團長的警衛員小梁終於吹響了集結號,那響徹天空的號角悲愴而有凄婉。
今天,我也聽見那最後一聲集結號,你聽,它真的在響,環繞在我們的耳邊。它在提醒我們,作為生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捐身獻軀的革命先輩。
轟隆隆的槍炮聲,血與火的拼殺,這是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震撼,也許沒多久,我們便會我忘記;但那一聲悲壯凄涼的集結號卻永遠響徹在我們心中,鞭笞我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為祖國的持續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四:風聲觀后感
看完電影《風聲》,離開電影院很久,壓抑和感動的感覺還在我心裡揮之不去,畢竟地下黨“老鬼”最後揭曉讓人頗為意外。
論專業,她不如李寧玉;論後台,她不如白小年;論官職,她不如金生火;論聰悟,她不如吳隊長。很多年前,在我們祖國遭受日本侵略,中華民族到了存亡絕續的緊要關頭,在日軍佔領區,在一個大男人都會心驚肉跳的特務環境里,這個外表嬌氣的顧曉夢暗中遞送情報,並策劃了多起刺殺日軍首領的行動,她就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地下黨“老鬼”。
電影最初敘述中,顧曉夢每天就是喝酒玩耍,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富家女孩,富有的家族還向汪精衛組織捐過一架飛機,她本來可以生活得很安逸,可以憑藉自家財富遠離鐵蹄踐踏的家園出國定居。但是隨着故事進展,看她懷着赴死的決心縫在李寧玉衣服上的密碼,我理解她為什麼選擇留下來做地下黨,用那瘦小的肩膀承擔危險和壓力,只為正義,只為她深愛的祖國。電影中顧曉夢一直在給李寧玉縫補那件開線的衣服,現在明白了她用生命織補的不僅僅是衣服的破損,更是修補當時社會中那種正在潰散的民族精神,喚醒那些苟且偷生的麻木同胞。
那個殘酷的年代,還有許許多多像顧曉夢一樣的英雄,為民族獨立犧牲了自我。吳隊長就是這樣的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德國軍校,但他放棄了其他軍事強國高官厚祿的邀請,義無反顧回到了戰亂中的祖國。是他最早發現了特務們安裝的隱蔽竊聽器,也是他教會顧曉夢用手語交流,而用言語迷惑敵人。在敵人酷刑面前,他把能暴露自己身份的香煙放到顧曉夢手裡,是為了保護黨的秘密,也為保全戰友生命。但顧曉夢又把香煙放到了逐漸覺醒的李寧玉手中,地下黨“老鬼”保住了戰友“老槍”的生命。電影即將結束,全國解放后的“老槍”吳隊長擦拭眼淚,為所有保家衛國而犧牲的戰友。
默默告慰長眠的“顧曉夢們”,現在新中國六十歲了,傲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但我們通過這部電影知道,一切安定祥和都是那麼來之不易,所有踏實幸福是那麼值得後輩珍惜。我們一定會努力!
篇五:我的1919觀后感
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
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1919年是中國第一次對西方列強說“不”。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這是怎樣屈辱得像蟲子一樣走過的一百年?中國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嗎?我們咬緊牙關,我們忍辱偷生,四萬萬中國人,鍛鍊出了多少中華之魂,磨礪出了多少華夏脊樑?
啊!一段血淚史,幾多辛酸淚!
《我的1919》,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又一次警鐘長鳴,給我們以居安思危的訓誡!
本片描述上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19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華裔留法愛國知識分子肖克儉,為抗爭列強,喂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1年中國推翻封建王朝滿清帝國。
1919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誌着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直接的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着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麼,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錶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麼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這樣慷慨激昂而又字征辭嚴的話語又有什麼用呢?充其量是贏來了讓娜母女的支持。有用么?無奈啊!
實際上,不論何時,國家強則外交贏的真理都是不變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建國初期為什麼餓着肚子都要發展重工業,為什麼艱苦卓絕都要研究原子彈氫彈,為什麼你排除萬難都要鑽探油氣田。或者說為什麼如今的朝鮮要發展核武器,為什麼當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為的就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說一句有分量的話,為了能在這個地球上站穩腳跟,不致像魯迅先生說的,被開除:“球籍“啊!
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卧薪嘗膽。
篇六:紅孩子觀后感
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雖然離我們已經十分遙遠。但是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紅孩子》彷彿把我們帶入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蘇保、細妹等兒童團員手持紅纓槍穿梭在密林中,與敵人做艱苦的鬥爭,正是有了他們不怕犧牲默默奉獻,才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紅孩子》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歷史,被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兒童團員蘇保、細妹等形象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腦海,小小少年革命意志堅強,不怕犧牲,不怕危險,機智勇敢,胸懷革命大業,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小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回顧歷史,是為了銘記歷史;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學習的良好環境,倍加珍惜安定的社會環境,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聰明才智。
自古英雄出少年。祖國建設日新月異,祖國建設一日千里,幸福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去開創,我們要爭做祖國建設的英雄,無愧於先輩們的殷殷期望,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
春天的花朵為我們開放。
空中的白雲向我們召喚。
樹上的小鳥為我們歌唱。
美好的生活伴我們成長。
幸福美好的學習生活,我們要珍惜;小小英雄的優秀品質,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珍惜現在,珍惜未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肩負起祖國建設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