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整容日記》觀感心得

《整容日記》觀感心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整容日記》觀感心得

  電影《整容日記》中,女主人公整成“大眼睛高鼻樑尖下巴大乳房”。別說,運氣來了。她終於找到了好工作,與喜歡她的男人結婚。電影最後畫面,左邊與右邊坐着美貌的夫妻倆,中間的兒子傳承父母原本的醜樣。大人的美與小孩的丑對比明顯,觀眾大笑。

  一笑過後,我想,電影到底在宣傳什麼否定什麼昭示什麼?

  電影中,高材生的她因為外貌丑而找不到工作,屢屢碰壁。她不甘於受歧視,怎麼辦?整容。這是生存的需要。而她的同窗好友也如此。是不是身體也需要美來衡量?是的,電影反映社會現實中,身體的丑不僅會造成限制,還剝奪了求職的希望。她們意識到,沒有美貌等於沒有被錄用的可能。即使有才幹與學識也不行。要問何苦呢?讓自己身體器官挨刀受罪?劇中人開始是被形勢或者社會所迫,最後變成自個主動去做的行為。也是虛榮心作怪,經歷變容,地位榮譽金錢等會隨之而來。

  我們的社會,似乎更注重於外在形式,對於人自身的素質與精神的追求根本不看重。什麼人格、品行、學問、道德,似乎都屈居其次。人們習慣了用自己的眼睛來判斷。想起多年前,翁虹主演的《整容》,那部電影,翁虹整容以失敗告終,電影似乎說,不要整容,看看後果是什麼。而本劇,女主人公的父老鄉村倒是將整過容的她當成明星看待,紛紛要求籤名。人們似乎接受了整容,喜歡了改變后不真實的美。我們處於病態虛偽的時代,人沒完沒了的折騰追求美,其實就像一個競爭中的產品,生怕被淘汰。我想,劇本創作者實際是要批評此類現象的,以女二號為例,她將心思與精力用在整容上,結果暈倒街頭,是不是從另外一個側面說著整容的風險或者本身做法不可取?

  確實,整容,不可取。

  首先,整容失去自我,扼殺個性。將每一個有個性有特色的人整成同一類人,缺少了個性。整容后,鼻子只是別人眼光中的高鼻樑甲,下巴只是那個瘦削的明星乙,最後外貌變成那個除你之外的某某丁,反正沒有了你自己,喪失了個性。

  而統一的高鼻樑尖下巴等,看上去一定有審美疲勞。某一天,我在火車站接父親,等待的兩個小時里,看到出站口經過的女人,雙腿大都都是裹着絲襪,曲線分明。我當時就覺得乏味,難道女性的打扮就是如此同一類嗎?相反,我看到走過出站口的一身黃衣,原來是位道士。她一臉的清純透明樣,才覺得此人最美。如果人人都去整容,恐怕像作家陳村寫的《美女島》里的情節。小說中,一醜女出遊,突然變美人了。人們追尋答案,原來在美女島的美女潭一番出水之後,變成的。美是可以複製的,人們紛紛前往,美女第二,美女第三,美女第五……沒幾天,美女如林。所有更容后的女子,美度是一致的,面貌體型音色全都一種規格。美女成批泡製。麻煩也來了,美與美相互抵消了。漸漸的,男人說:“我看夠了!”結果,變成粗八圈假腰、站得穩第三腿流行。人們早不知道美醜究竟為何物了。作家諷刺了整容的現實,是在提醒人們,從娘胎里出來的模樣,最具個性與特色,真實最美。

  其次,整容折磨了身心。請看劇中,女主人公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歪了,生活中處處小心謹慎,女二號割雙眼皮,三天三夜不睡覺,不能流淚,不能閉眼。表面光鮮下,隱藏在背後的是煩惱、抑鬱、失眠和不幸。

  整容后,換取了工作金錢,似乎得到了一絲絲滿足。喪失了自己,取悅了別人以外,沒有鮮活的生命,本真的自我,唯有供人瞻仰的漂亮外殼,自己真正得到了幸福了嗎?

  梭綸說:“神往往不過是叫許多人看到幸福的影子,隨後便把他們推上了毀滅的道路。”他們對自己的樣子始終不滿意的,他越是對自己不滿意,就越希望他人的讚許,越是害怕他人不滿意。但他越是如此,他自己的良心就越要起作用,於是他就越是對自己不滿意,越要整形。這是一個精神怪圈。整了還要整,最後都不知道完美的美是什麼了。記得上次看中央台“心理訪談”節目,有一個人整了多次,依然不滿意,最後要繼續整回原樣的。為什麼要如此?

  心理學家分析說,此人始終對自己身體模樣的自卑,對自己不滿意,怪自己的不是,為何自己被出生成醜樣,不接受自己。即使整容了,依然內心空虛感覺自己不幸福。即使她的外貌變了,強烈的自卑感與不接受自己的心依然沒有改變。我們要修正整改的,不過是自己的心。而我們不去改變自己的認識,而僅僅去迎合別人的需求,改變容顏,本質上並沒有改變自己。依然活在自身自卑的心理狀態中,即使整容后,又怎麼能夠舒服的過活呢?怎麼會接受自己滿意自己呢?怎樣搞清楚生命的應然呢?

  總之,整容帶來的歡愉重生是一時的,受罪情景是可笑的,身心代價是昂貴的。不過,沒有好處的事,人們是不會去做的。電影中現實里人們紛紛整容,原因何在?

  首先,原因在於社會文化的要求。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種過日子的哲學。如英國戴維·錢尼在《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一文中說:“對現代文明社會的每一個人來說,身體成為一個根據美學標準來評估或者判斷的東西。身體不再僅僅是感官參與的媒介,而且進一步要求成為一個形象,因此成為道德話語的對象。”作者說,在乎身體的形象源自審美的需求,社會的需求。戴維·錢尼又認為:“我們習慣認為懲罰的歷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包含一系列對身體的展開性侮辱,在隨後而來的第二個階段中身體離開社會,被隱藏起來,成為許多規訓制度的承載者。”整容的現實,說明身體依然經歷着懲罰,社會文化要求身體有所承載,變得更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

  第二,整容源自如今的生活方式。弗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一大特徵就是消費,消費構成了人的動因,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都成為消費和交換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一包東西”,一包由他的價值交換,例如他的外貌、學歷、地位、收入、社會關係、混合而成的包裹。人人都想使自己的包裹買上好價錢,同時又希望和那些價格稍高的“包裹”打交道,以便通過接觸,尋找獲利的機會。這樣,消費和交換顯然大大加速了物化。如果買了好價錢,他就成功了。如果賣不出去,就沒有指望了。整容無疑提升自我的消費價值。整容后,接踵而來的自然是讚美之言與上等的回報。

  第三,人的生存心理導致。現代人處於競爭的社會,他需要他人的肯定。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同於他人的自我,長得丑,不被別人接手時,孤獨焦慮等不良心理就會乘虛而入。因為丑,女二號恨自己生錯了娘胎,不認同自己,自尊水平低,孤立無援之感、自卑感產生。如何解決自我認同?她們以為,外貌變了,就可以與他人一樣。她們口口聲聲說,身體是自己的。於是極力變為“我就是你需要的”。而不再堅持“我就是我”。隨大流別人的看法去改變自己,在別人的讚許中,消除對自己的不滿。一種虛假的認同與價值取向,喪失了自我的尊嚴,屈從於那不管人格只顧外在的非理性的美的權威。弗洛姆指出,順從源於人的天性,逃避自由的傾向深深根植於人的生存環境中。電影中,女主人公就職於韓國老闆之下,而老闆喜愛美貌。面對這種情況,個人沒有討價還價的自由,個人只有順從,變成供他人判斷的東西,變成美貌是人生的追求。

  第四,自然本性的喪失。原來,削足適履是一種愚人的殘酷,現在,整容的人們不也是愚蠢的行為嗎?葉聖陶說:“無論做什麼事情,到只成為一種形式一種報銷的時候,都是精力的浪費。”生命的本質不是自然而然的活着嗎?為什麼我們的時代如此殘忍,自願也好,被逼也罷,為什麼非要整容,通過所謂的美貌,才可換得自己的需求呢?莊子曾經講,古代的人,處在天性自然的狀態中,一輩子都自由自在、恬靜淡然的生活着。而今世道不同了,寄託自己生命的外物失去了,便像丟了魂似的,魂不守舍。弗洛姆認為,真正健康的人是熱愛生命、與自然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他順從自己的本性生活。不會讓貪慾毀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現代人雖然快樂,卻恰恰是自然本性的喪失。整容的人,將真實喪失在世俗中,也就是本末倒置的人,即病態的人。我們的社會怎麼造就了一群病態的整容者的呢?

  第五,審美的潮流決定。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到處洋溢着追新求美的潮流。招聘的公司,那些象徵審美評判的人,以美貌決定升遷。劇中女主人非要把自身的美整在臉上身體中,彷彿只有外貌的美才可以拯救自我。連學歷也不行。我們的時代如蘇珊·布朗米勒所說:“它向女性慢慢地灌輸深深的不安全感,由於她身體有與生俱來的醜陋的部分,應該採取一些極端的矯正措施。”而我們需要對美,特別是女性美的標準重新定義。而“觀念形態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民族,一味哈韓流西方化,一度失去漢民族自我的審美趣味。我們何時向上追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重新拾取以人的內在道德為美的古老觀念呢?

  那麼,我們如何面對外貌丑呢?非要整容才可以與社會環境相妥協嗎?沒有其他可以生存的途徑嗎?

  既然外貌的遺憾無法避免,我們就應該以豁達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去駕馭它,笑對容顏的不美,就像貝多芬一樣,用失聰的耳朵去譜寫生命的交響曲。而不像劇中二號女,整容落得活不了的下場的。出路不是整容一條道,我們有別的更好的選擇。可是觀照我們周圍的世界,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人多,敢於正視自己,從容面對缺陷的少。我們要做的,無非的是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追求自由的心靈,獨立的人格,創新的精神與和諧的生命。

  無論何時,自然,才是最美。



《整容日記》觀感心得 標籤:軍訓心得 小屁孩日記 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