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一):觀史為鑒,廉潔從教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來的含義與"廉正"相同——"廉"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隨着社會的發展與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們對廉政的理性認識也日益深化。簡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辨證統一。
近年來,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講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觀看了由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台、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啟發。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全片對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示,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製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讀性。從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設的理論意義和中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看完后感到就像是聽了一堂不設講台、不見講師的廉政講座,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精神營養!我覺得對於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有借鑒和參考的作用。
它揭示的是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是勇於進諫和善於納諫的經驗;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優良傳統;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
中國廉政史上,湧現了許多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模範人物與典型事迹,如東漢光武帝時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劉宗周。都為倡導廉政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就一個國家而言,"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污腐敗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那麼,對於一個學校、一個教師隊伍而言,廉潔同樣重要。
目前,緊跟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步伐,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同大家一道學習了廉政準則,閱讀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畫等書籍,並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古至今,廉潔的故事比比皆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將焦儉送給他的魚懸於室外來拒絕焦儉的再次相贈;北宋包拯立《誡廉家訓》於家中警示後人;周總理穿着樸素,總是將衣服補了又補,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孔繁森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臨終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學習這些優良的廉潔作風,自覺樹立廉潔自律的意識,用教書的行動詮釋廉潔的含義,用學生的成才續寫廉潔的故事。那麼,作為一個教師而言,雖然沒有腐敗的土壤,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要求我們不僅要廉潔從教,更要把廉潔的種子種到每一位學生的心裡,確保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廉潔之花能夠競相怒放。
作為一名教師,廉潔從教就是要嚴格遵守教師的行為規範,做到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用真心對待學生,掌握好手中的權利,堅決杜絕用學生成績作為籌碼,獲取非法的利益。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通過言傳身教,向同學們滲透廉潔的思想。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走向工作崗位,也許會面臨很多誘惑,如何讓他們能夠頂得住糖衣炮彈的轟炸,就需要教師平時的言傳身教。
廉潔是一種正氣,更是一種風氣,當一個集體里廉潔的風氣盛行時,這個集體勢必會欣欣向榮的發展。當廉潔的風氣在校園裡盛行時,學校的教學質量一定會提高,團隊的凝聚力會更強。作為一名教師,身體力行,弘揚廉潔的正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二)
——趙青革
近期,央視紀錄頻道熱播的8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是一部極具教育人、感化人的廉政劇作。該劇以古今大量的記錄視頻交替對比呈現,並輔以文字解說,對中華五千年來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示,從他們每一次興盛和衰亡中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看到了廉政的力量。電視劇既給我敲響了警鐘,又為我舉起了一面鏡子。面對熒屏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每一組鏡頭,都讓我身臨其境,思緒萬千。鑒史問廉,對照古今,我有三點體會。
一、做人要善良。善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善良是人生的底色,不說謊話,真情流露,是人生最美的體現,一個善良的人一定是溫暖的人,樂於助人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有了善良,就算偶爾受點委屈,也會因為有一顆善良的心而寬容,由此換來的一定是快樂,幸福和健康。善良由內而外,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才最美、最帥。善良的人不會丟棄親情友情,不會忘記社會的教育、單位的培養,不會私慾膨脹誤國毀家,損人害己。
二、做人要能幹。 好好上學,好好上班,好好顧家,有所作為,干正事,做好人,人生才有意義。不會的不代表永遠不會,不去學,不去幹才會倒退。會而不幹,干而不前,就是墮落。就像1月18日央視一套新聞聯播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縣委書記培訓班上所說:"當幹部,要會幹,能幹,不能幹一年兩年總是濤聲依舊,干一年兩年總是重複着昨天的故事,總是平平庸庸無所作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成員,不幹正事,干損害他人、損害單位、損害國家的事就是人的品質問題,就是罪人。
三、做人要公正。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應當堅持公平。我覺得在人生的時時處處都如同置身在一個個天平上,有很多人會在不經意間,默默地看着你,對待親戚朋友、父母妻兒、領導同事,儘管不可能完全做到不偏不倚,但還是應當盡量努力做到辦事公平,這樣才可以心安理得,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為人處事要做到公平,把心放正,堅持民主,主持公道,走的正,行的直,為人公開,辦事公正,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不偏袒他人的缺點,若獨斷專行,若偏聽偏信,若惟我獨尊,若惟利是圖,若見錢眼開,若不能公正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那就無法做到廉潔奉公,勢必落得腐敗變質、自毀前程、鋃鐺入獄的下場。
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三):為官"清勤慎","庸懶散"何患不治乎
——吳自力
近日,我認真觀看了由中央電視台、河南省紀委、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8集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詳實的史料,讓人警醒的故事,振聾發聵,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備受啟發。在當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勢下,央視播出《鑒史問廉》,無疑是對當前全國反腐敗鬥爭形勢的有力配合,是從文化根源上對我們反腐倡廉進行的總結和認知。作為一名紀檢幹部,《鑒史問廉》使我更加增強了反腐倡廉的責任擔當和憂患意識。
《鑒史問廉》善於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讓我們在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中,得到警示和啟迪。尤其是隨着劇情的不斷深入,在背景音樂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現的"清勤慎"匾額總能震撼人的心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勤慎"三字,出自晉武帝司馬炎訓長吏之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說,當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潔、勤勉政務、謹慎處事,國家哪有不長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後,清、勤、慎三字即成為官場普遍流行的當官箴言,多置匾額懸於衙署,以警戒為官者。在《鑒史問廉》中我們得知,包拯當政的開封府衙門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牆雕銘文。
"清勤慎"雖是封建官吏的為官標準,但卻如一股政治清風,亘古千年綿延至今,與我們一些黨員幹部普遍存在的"庸懶散"、"懶官懶政"、"為官不為"等渾濁之氣形成鮮明對比。"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對應的是"庸懶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擔當,它對應的是"懶":懶官懶政,不作為;"慎",指的是謹慎、用心、善始善終,它對應的是"散":自由、散漫、得過且過。"清勤慎"與"庸懶散"宛若官風的兩極,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帶來的施政成效確是天壤之別。
河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尹晉華指出,"為官不為"也是腐敗,"懶官懶政"照樣禍國殃民。縱觀歷史,凡是吏治嚴明、官風清正的朝代,必然繁榮昌盛;凡是吏治混亂、官風墮落的朝代,必然衰敗不堪,甚至走向滅亡。正是因為魏徵、房玄齡等一批賢臣能吏,清廉節儉,勵精圖治,才會有空前盛世的"貞觀之治";正是擁有李沆、范仲淹、包拯、歐陽修等清廉功臣前赴後繼,勤政有為,才會有舉世富裕的宋家王朝。而對於一些為官不為,只顧斗玩蟋蟀的賈似道之徒,卻只能置百姓於水火,推國家於深淵,引萬世唾罵。
當前,我們三門峽正在下猛葯治理"懶官懶政"和"為官不為".我認為,治理"慵懶散",應當倡導"清勤慎".因為,"清勤慎"是一劑良方,倘若我們黨員幹部能常思之念之並落實到行動中,定能保證政治清明有序、政府清廉有信、幹部清正有為。
"清"能治"庸"."清"是為官的品質,提醒我們黨員幹部要講道德,重品行,不逾矩。首先要以"清廉"治理貪庸。把牢慾望閘門,堅守心靈"防護堤",不貪不義之財,不存非份之想,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制各種物慾的誘惑。其次要以"清醒"治理昏庸。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善於明辨是非,遇大事不糊塗,遇邪惡不低頭,與不良風氣和違紀違法行為作堅決的鬥爭。同時要以"清正"治理平庸。要以人民利益為重,敢於說真話,辦實事,執法客觀公正,做人辦事公道正派。最後要以"清靜"治理庸俗。要志存高遠,保持平常心,常懷敬畏,遠離是非,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勤"能克"懶"."勤"是為官的責任,"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它告誡我們黨員幹部多想事、多幹事、干實事、干成事。曾國藩稱"勤之道有五,為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和心勤。五者皆到,無不盡之職。"當下,我們黨員幹部惟有勤勉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不懈怠,不膚淺,多解群眾難題,多為民辦實事,才能談得上履職盡責。
"慎"能祛"散"."慎"是為官的態度,警示我們黨員幹部為官就應小心謹慎,面對人民的重託,要有如履薄冰、如臨身淵的感覺,不能自由散漫,隨波逐流。恐懼生,理智存。只有時刻感受到人民的監督,感受到權力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才能用好權、掌好權和管好權。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曾諄諄告誡我們:即使獨立工作,無人監督也要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這種慎始善終,就是我們黨員幹部應當恪守遵循的一種美德,一種品行,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為官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一種負擔。如果我們所有黨員幹部都能以"當清,當勤,當慎"為座右銘,那麼政治生態必將引領社會風氣,"何患不治乎"也就不是一句古人的喟嘆和百姓的期望了。
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