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愛》觀后感
金融學院12金融3班 20125512 苗先銳
《追愛》這部電影來源於真人真事,影片講述了台灣女漫畫家楊純純為了完成父親尋找到初戀情人的夙願,從台灣跨海來到了大陸沿着長城一路追逐,並在追愛的路途中邂逅了從事私家偵探工作的方明迪,兩個年輕人以雇傭關係開始了找人計劃,就這樣開始了一段陰差陽錯的尋愛故事。影片通過描寫兩代人的愛情故事來表現海峽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深情和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題,。影片以細膩的拍攝手法,輕鬆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了對兩岸同根文化的思考。
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是在《影視欣賞》課上,但課堂上並沒有全部看完,於是在回寢室后又搜出來認真的看了一遍。在最初看到影片名字時,我想到了劉歡的一句歌詞:“千萬里,我追尋着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所以,我期待着在這裡能夠看到很給力的故事。但是在看完電影后我認為我錯了。
片中,女主人中來到大陸尋根,一地圖為線索,女兒楊純純沒有應父之邀一起去長城,老人仍決定自己踏上回歸之旅。他的視線在地圖上掃描,從寶島望向大陸;直到他踏上長城,故土的風才真實地吹進了臉上的溝壑。老人年輕時就離開故鄉,空間的距離被跋涉暫時彌補,時間的傷逝卻再難彌合。老一輩的大的小的簡單的或繁複的憂傷都凝固在了一場不是過錯的錯過里,記憶成了時間的灰燼。當老人站在長城上,舉起女兒送的相機自拍時,這時候場內有笑聲,為他瞬間閃現青春歡喜;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初戀情人的照片,故鄉的風跟他開了個玩笑,為追逐隨風離散的年少情懷,他蒼老的身體在抽搐中倒地,這一幕表現了父輩精神回歸的期盼,也標誌着他們即將到來的退場,為年輕一輩的相遇提供契機。就像那時那地的秀倩梳着兩個麻花辮,在石獅子旁邊笑靨如花;就像此時此地的國斌,終於把彌留的記憶留在了故土。而楊純純的父親楊國斌的死亡不僅作為其戲劇性退場的標誌,也意味着更為徹底的回歸。老人青春的記憶和最真摯的一段感情都留在了大陸,時隔多年他終於把身體也送還給了故鄉,與情懷重逢。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情節向新的方向發展,把未完待續的故事留給了年輕的男女。尋找真相和真愛的旅程這才真正開始。以上是關於影片內容發表的一些看法。
其實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內容值得我們去關注,那就是關於兩岸文化。第一,方言。除了楊純純途經各地聽到的方言外,很有意思的一個段子是她和明迪關於“事兒媽”和“機車”的交涉,這兩個意思相近的詞彙分別代表了內地和台灣的語言。這裡象徵兩岸的交流和溝通。第二,民風。內蒙古的歌舞、新疆的小吃、山西的地貌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楊純純腳扭后,方明迪抱起她時說的那句“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能對你多好點就多好點”有一語雙關之味。第三,影片中涉及到幾對碰撞感很強的概念和意象:沙漠里的水;乾涸環境下愛情的萌芽;現代音樂搭配民俗文化;現代化職業的主角尋找老故事裡的“真相”。戲劇性在碰撞中火花四濺,對兩輩情感的體會也隨之浸潤入心。第四,楊純純的父親是從大陸移居台灣的,飽含濃重的歸鄉情結,代表大陸;母親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生活的重心從未離開過寶島。
再來說說我看完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吧,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兩大亮點: 第一亮點自然是風景,長城雁門關、司馬台等等,寧夏清真寺、沙漠、內蒙風情,可謂一路都是好風景,為影片增色不少。 第二亮點,台胞對祖國的懷念之情。這部分主要體現在了純純替父親尋找初戀情人的過程中,一份承諾,三四十年的等待,深厚自是深厚。
看完電影后,我的另外一些感受,我認為遠遊其實也是一種感知、一種理解、一種釋懷和一種成長。通過遠遊我們可以接觸到豐富多彩的文化、性格各異的人群、風俗、風景秀麗的奇山異水,感受大千世界的種種,更有可能通過跟途中遇到的人的交流來客觀地理解那些自己曾經身陷其中而又對之不解的事情。當曾經的一切都有了另一種解釋的時候,我想她已經不會像過去那樣幼稚的“頑抗”了,而是多了一份寬慰、一份理解、一份包容、一份釋然,因為她成長了。
片中有句話說得很好“在這個多變的世界里,誰能保證那曾經的承諾能夠得以完美的執行呢”我想,懂得向前看”應該是最好的結論吧。即便有過去的“陰影和瑕疵”,我們也要堅信在不遠的前方有愛我的佳人。尋死覓活、攀沿極端只能成就一段佳話而非真實的幸福。至於親情,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被忽視,要珍愛身邊的友情、愛情、親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常懷感恩之心不要像楊純一樣,在她爸爸凋零了才後悔自己做的不夠。
《追愛》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