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看電視劇《琅琊榜》有感

看電視劇《琅琊榜》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大禮當先,步步有禮

  ——看電視劇《琅琊榜》有感

  金鐵虎

  前幾日,這部名叫《琅琊榜》的電視劇着火熱了一把,我也是看到微信朋友圈中有那麼多人在刷屏,所以也趁餘暇之際看完了全劇。

  吸引我看完全劇的因素並不是什麼評得最熱的什麼顏值大爆棚拉,什麼美女、小鮮肉聚焦集拉的。說實話,出品任何一總電視,弄一大堆美女、小鮮肉是很容易的事。所以我對劇中人物只知道"梅長蘇",而不知道什麼"無哥""有哥",因為我從來不關注所謂的什麼明星。正像上次在杭州偶遇香港大咖方中信,當旁人都在說方中信要來了,我卻問方中信是誰?當他出現在面前時,我才知道方中信就是這位老兄,因為我在幾部影視里碰見過他,其名我是永遠不會記住什麼的。

  讓我看完這部電視的原因有二個,一是對宋齊梁陳南北朝這段歷史有了補遺,二是劇中考究的禮義禮節。

  《琅琊榜》原著是一部架空歷史的網絡小說,小說中的朝代當然是虛構的。但編劇為了讓劇情更有真實感,改編后,故事背景被設定為"南梁大通年間".

  南梁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朝代。東晉滅亡之後,南朝共經歷四個朝代——宋、齊、梁、陳。梁是南朝第三個朝代,建於公元502年,史稱"南梁",也稱"蕭梁"."大通"是梁武帝時期使用的年號,即從527年3月至529年9月。

  其實南朝和北朝並存的時間並不長,只有142年時間,即從439年至581年。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的劉宋形成對峙之勢,真正意義上的(或狹義上的)南北朝才正式開始。而581年,楊堅代周建隋,真正意義上的南北朝已經結束了。

  也許是因為年代過於久遠,也許是因為少數民族入侵中原,也許是因為大多朝代太過"短命",南北朝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樣為人熟知。我是喜歡看歷史的,但對這段歷史知之也不多。於是借看《琅e榜》之際,去翻閱了一下這段歷史,驀然發現,其實南北朝的精彩紛呈並不遜於風雲三國、盛世大唐。

  於是乎,我就被這總電視劇吸引住了,一集一集地看下去,直至看完。全劇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鬥爭。梅長蘇在國讎家恨、兄弟情義的漩渦中見招拆招、遊刃有餘,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

  既然這段歷史曾經有過精彩,所以無須去計較"梅長蘇"有無其人,也不必去較真這個故事的真偽,劇中人物的真假了。

  朝代雖短,但其故事不短,加上歷朝歷代關注的人不多。所以為後人留下更多的創作題材和空間,《琅e榜》讓人覺得還是有看頭的

  當然我覺得最可取之處,是這總電視劇中的禮義禮節之考究是這麼多電視劇看下來光見的,可見編劇者和製作者對這段歷史有過認真的考證,以一斑窺全貌,可知此電視劇非彼濫劇之類。

  緣何這麼說?是因為南北朝時代在我國諸多朝代中是比較講究禮義禮節的,歷史有高度的評價,說此時代的"三禮學"是"上承漢學,下啟宋學。"

  眾所周知,我們大中華自古就有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習俗,所以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禮儀在古代社會規範着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徵,是中華優秀的傳統之一。禮儀在歷史上被不斷的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

  而整個南北朝時期,統治者重視禮的教化功能,整個社會形成了濃郁的敬禮、遵禮之風。這一時期,禮被用於政權的建設與鞏固。對於南朝人來說,興禮樂、倡禮學與國家的興亡密切相關;對於北朝人來說,學習、吸收中原的禮樂文化與爭奪華夏文明的正統地位息息相關。

  而梁武帝蕭衍(就算是劇中的這位皇帝)的文化水準在南朝皇帝中可以說是最高的。他當皇帝以來,在國內是實行一種溫和的政策,以發展經濟為重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重視文化的發展,重視禮義禮節教育。

  這部電視劇大多的劇情都纏繞在父子、母子、姑侄等都血緣關係的人情網中,而這些人又是君臣、宮妃等上下級的關係。在這個有點複雜的關係中,編劇安排得非常合道,遵循"大禮當先,步步有禮"的原則,讓這部看似虛構的小說,卻覺得有歷史的真實感,更有弘揚國學精神的宣傳教育。

  先行君臣之禮,再聚父子、母子之語,無論是在朝上,還是庭下,自始至終都不"廢禮".而且言行一致。

  然後具體到禮節的細節更有:站姿有禮,坐姿有禮,見面揖禮,稽首有禮,女子行走有禮,等等,可以說整部電視劇禮義貫穿其中。

  中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優秀的涵養我們不能丟。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三觀畸形,堅持揚棄的態度對傳統禮儀進行辯證的吸收與創新性的改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