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的光影與永恆的色彩
——評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向萱萱
劇情梗概:
1939年9月,德軍在兩周內攻佔了波蘭,納粹下令波蘭全境的猶太必須集中到指定的城市克拉科夫進行登記。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身材高大、風流倜儻。他在酒店及各種社交場合慷慨地大量結交德國軍官和黨衛軍,期望利用二戰大發橫財,而猶太區的建立無疑給了他機會。辛德勒找到猶太會計師伊扎克·斯泰恩,買下經營不善的搪瓷廠以生產食用器皿,供應軍需,發戰爭財。並要求斯泰恩當他的會計師和助手來管理工廠。為節約資金,辛德勒雇傭廉價的猶太勞動力為自己工作,卻在無意中拯救了許多猶太人。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腥風血雨,其狀甚慘。和情婦騎馬歸來的辛德勒駐足小山坡,眼前的一切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通過賄賂黨衛軍司令官阿蒙·戈特,將埃馬利亞工廠定為一個附屬勞役營,重新恢復生產。在德軍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日子裡,辛德勒開設的工廠成了眾多猶太人的避難所。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紹夫猶太人居住區中被殺害的猶太人已超過一萬。阿蒙·戈特奉上級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屍體焚化,並把剩下的猶太人運往奧斯威辛集中營。辛德勒在內心良知的召喚下。辛德勒找到戈特,借口生產軍火,"買"下了許多猶太勞動力。辛德勒和斯泰恩一起完成了一份名單,拯救無辜的生命。名單上的猶太人用火車分男女兩批送往捷克的茲維陶·布倫利茲——軍火廠所在地。乘載婦女兒童的火車卻開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辛德勒趕到奧斯威辛,花費巨大代價救回了那一批猶太人。辛德勒暗下手腳不讓自己的軍火廠生產出合格的軍火,花數百萬馬克以供應他的工人以及用來對德國官員行賄,同時還用錢從軍火市場買來一些炮彈作為軍人工廠的產品,搪塞德軍。這樣使辛德勒傾家蕩產,最終破產。與此同時,德國終於無條件投降了。辛德勒也將離去,工人們把假牙融化取出金子打鑄成一個質樸的戒指,上面用希伯萊文刻了一句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1958年辛德勒獲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頒贈的正義勳章,並被邀請在正義大道上植樹。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鄉的茲維塔齊爾山上,每年都有許多許多倖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的亡靈。
正文:
這是一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情節並不複雜,但三個小時的時間和空間都被填充得飽滿。甚至讓人覺得這個故事值得用更長的時間來講,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那樣深刻凝重的主題,還因為這部影片同樣獨到精妙的表現手法,因為這個講故事的人所掌握的那樣一種完美的口吻和語調。
這是一部和戰爭相關,歷史相關,也是和人性相關的影片。是關於在絕望的戰爭和絕望的歷史中覺生出的給人希望的人性的影片。不同的電影總有它最獨到的地方,或是劇情,或是鏡頭,或是演員,或是音樂,或是獨特的敘事風格,而對於《辛德勒名單》來說,它最獨到的地方,更在於這個自真實的故事,和這個真實的故事裡真實的人性,真實的醜惡與扭曲,真實的美善與正義。
在影片中,德國納粹軍官在法西斯信條的蠱惑與壓抑下失卻本心,扭曲靈魂,他們可以因為任何一個看似無稽之談的理由去殺人,他們猶太人當成動物虐待,無論男女可以隨時被剝光衣服接受他們的檢查,甚至小孩無辜的眼神和淚水都無法喚起他們內心一絲的憐憫。而黨衛軍司令官阿蒙·戈特甚至每日將普拉紹夫勞役營當做自己的狩獵場,隨意射殺猶太人以顯示自己的權威。他熱愛猶太女傭海倫,卻在撫摸她瘦弱的身軀之後,慘絕人寰地暴打她。這裡,在法西斯主義信條的壓抑和納粹信仰的極端控制下,阿蒙內心的扭曲可見一斑,而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殘暴也暴露無遺。
辛德勒,高大英俊,風流倜儻,並不是在一開始就希望去當"摩西",給人拯救,他只是一個圓滑世故的精明商人,並且生活腐化墮落。然而納粹軍隊對猶太人的迫害步步深重之時,辛德勒的內心和思想也在一點點地發生着變化。直至最終,辛德勒被內心的良知和人性中的至善所喚醒,完成了那樣偉大的一次拯救。拯救的偉大便在於,在那樣黑暗而絕望的環境中,這種人性之善的依舊存在,並且是如是光明地存在。在站台上,呆在悶罐車裡的猶太人承受着烈日的炙烤,口渴難忍。辛德勒給坐在月台上的戈特遞上冰鎮汽水后建議叫輛消防車來,用水籠頭朝那些猶太人噴洒,以此取樂,而以此給乾渴中的猶太人以生命之泉。在生日宴會上,辛德勒沒有在意在場任何人的眼光,沒有考慮自己的處境,親吻了給他送來生日蛋糕的兩個女孩。在猶太人將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前,辛德勒不顧一切,寧願傾家蕩產,從戈特手中爭取更多的被拯救的猶太人名額。在這裡,人性深處的至善的召喚與指引,也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
這種強烈的對比貫穿於整個故事,是的,那的確是一個絕望的時代,殘酷,血腥,瘋狂,是瘋長的野草,致命地纏繞纏繞着這段歷史中的每一個人,蔓延到與這段歷史同步的空間里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即使絕望如此瘋狂地蔓延,即使渺茫的希望也幾近窒息,深深植根於人性的善依然不會消失,反而會因拯救的決心而更加強壯。辛德勒的善在起初是隱藏的,或者說是休眠的,但正因為極端的惡的激發,這種善才被賦予了生長的決心和力量。這個故事之中,辛德勒可以說成功了,他竭盡己之所能,拯救了1100個猶太人,然而1100畢竟只是眾多猶太死難者中的少數,更多的人卻依然被死亡埋葬。或許在善於惡的鬥爭里,不能僅僅用數量來定義成敗。
色彩
這部影片是一部黑白影片,每次想到黑白,總會想到德國攝影師貝歇夫婦,他們作品的主題是工業時代與工業文明,他們在拍攝照片時,只會選擇陰天,因為"陰天,讓一切看得更真實。"是的,陽光和色彩的渲染,會掩蓋一些不美好,也可以達到某種凸顯和強調的效果。所以,《辛德勒名單》在黑白的光影中講述故事,是一種對真實性的追求,讓所有的苦難和所有的殘存的美好和希望都被講述得自然,講述得真實。在黑白之中,猶太人的苦難和絕望被一一鋪陳,不帶任何情感的真實講述,反而讓其更具有衝擊力。
影片中斷臂的老猶太人因為殘疾被納粹士兵射殺,鮮血從他的身體中不斷地湧出來,而鮮血依然是黑色,本來鮮紅的血液,變演繹成黑暗的河流,在這條黑暗的河流中流淌着深刻的絕望。然而在這部忠實於黑白的影片中,卻依然存在着例外,這是這部影片中的經典鏡頭:
瘋狂的大屠殺,讓猶太區被血液,屍體,逃亡,掙扎充斥,黑白更賦予這種掙扎以絕望的情緒。但在絕望的籠罩中,一個穿紅衣的小女孩卻毫無徵兆地出現,小女孩身上的紅色帶有灰黑的色調,並不明亮,並且若隱若現。但在絕望的黑白中,這種黯淡的紅卻顯得格外鮮艷,足以把讓人把所有的視線都轉移到那抹紅色上。這一抹紅,有着濃厚的象徵意義,是生命和希望的全部體現。這種生命力和希望,在黑暗的二戰時期中,在猶太人面臨著種族滅絕的災難時,就變得微弱渺茫,同時卻也為它的稀缺而顯得彌足珍貴,顯得極富力量。這種力量便在於對災難的控訴,對生命和希望的提醒。
還有一處例外便是在結尾,獲得拯救的猶太人在空曠的荒原上,吟唱着沉重的生命讚歌,往希望前行,猶太人一字排開,腳下是荒蕪的土地,頭頂是灰白的天空,天空和地面佔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在猶太人的行走之中,色彩也在發生着改變,黑白的天空變成清澈的藍色,荒蕪的土地也漸漸變成綠色,長久以來被黑暗籠罩的猶太人也漸漸變成彩色,他們的臉色,表情,衣着漸漸從黑色的絕望中脫離,變成生命與希望地載體。
在整體黑白色的講述中,這兩個例外,卻並不顯得凌亂,沒有背離整體語境的違和感。正是因為色彩的轉換緊緊抓住了影片情緒的變化,並始終以主題的表達為中心展開。
鏡頭
在這部電影中的段落與蒙太奇的運用可以說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協調與配合。
蒙太奇是一種略顯輕浮的表達技巧,然而在這部凝重的影片中,蒙太奇卻被廣泛運用,並且這種廣泛運用絲毫沒有影響到這部影片的風格的凝重,反而是對凝重主題的表達,情節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獨臂老人鏟雪被殺,插入了事後辛德勒與軍官的對話。這裡一方面是對工人們突然停下來鏟雪作了解釋,另一方面透漏出了濃重的納粹情緒。一個人被殺了和辦公室里有關賠償的談論,也不失為是一種對比。還有在救普曼夫婦的過程中。辛德勒念出普曼夫婦的名字,普曼夫婦就已走出隊列。這裡 蒙太奇的運用在鏡頭的切換之中,並沒有使表達顯得輕浮,反而在短暫的瞬間轉化之中,強調了對生命價值的尊重。
段落的表達,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一處是紅衣小女孩在辛德勒的目光里行走,小女孩在黑色的絕望中沉默地行走,身上的紅色若隱若現。在對小女孩的行走注視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在感受着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絕望。我們在絕望與希望地交錯中體會着來自內心深處的撼動,還有便是在結尾猶太人向著未來和希望的行走,以及在最後倖存猶太人的後代對辛德勒的紀念,一顆顆石頭被整齊地擺放在辛德勒的墓碑上。在一顆顆石頭的擺放的過程之中,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偉大便一點點地堆積起來,變成一座屹立不倒的豐碑。
除了深刻的思想性,巧妙的色彩表達,和完美的鏡頭講述,小說的音樂,演員的表演,也都達到完美的和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