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4日,在比利時布魯日市天主教本篤會聖安德諾修道院,56歲的陸征祥在大廳里行更衣禮,正式成為這個修道院的一名修士。他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國務總理、國務卿等要職,曾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1919年的巴黎和會。由於拒簽出賣山東的賣國協議而成為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一位資深外交家,卻在功成名就之際辭去外交總長職務,選擇當一名清苦的修士,他緣何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1912年3月,陸征祥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他請大翻譯家林琴南寫下“不要忘記馬關”六字,懸挂於總長辦公室內,以志不忘馬關條約的奇恥大辱。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開幕後,以陸征祥為代表的中國代表團先後向和會提出關於歸還山東問題,對德、奧要求條件,廢除1915年中日“二十一條”等要求。但4月30日,英、美、法三國首腦會議不顧中國代表的強烈反對,決定在對德和約中明文規定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均讓與日本。消息傳來,中國國內爆發了波瀾壯闊的“五四”愛國運動,呼籲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在沒有國內明確指示的情況下,陸征祥和中國代表團最終獨立決定拒簽,開創了敢於同列強抗爭的先例。1920年1月22日,陸征祥抵達上海吳淞口時,幾千群眾高舉大旗,上書“歡迎不簽字代表”,把陸征祥視為英雄。經過巴黎和會,陸征祥深感世界正義難以伸張,頗為中國的前途擔憂。1920年,南北之爭尚未結束,直系皖系之間又燃起戰火。陸征祥感到在這種內亂的環境是難以有效開展外交,為國效力的。考慮再三,他覺得前景渺茫。有鑒於此,在1920年1月26日到達北京后,陸征祥再次向大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徐世昌大力挽留,沒有同意。但是陸征祥堅持不去辦公,徐世昌也無可奈何,故在2月13日下令免去他的外交總長的職務。
外交官陸征祥的夫人名叫培德·博斐,是比利時人,儘管她比陸征祥大16歲,但令陸征祥一見傾心。1899年,陸征祥不顧中國駐俄使館反對,在聖彼得堡的一座天主教堂里與培德正式結婚。1922年,培德重病不起。醫生認為應往歐洲養病,於是陸征祥決定住到瑞士羅珈諾湖畔早年購置的益達別墅去休養。到瑞士后的第二年,培德又發腦溢血,醫生以放血治療,陸征祥便將培德抽出來的血用瓶子裝起,留作紀念。儘管陸征祥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培德的病情還是日益嚴重。為了讓培德放心,陸征祥明確表示,等她去世后,自己誓不再娶,將進修道院隱修終身。到1926年4月16日,培德終於安然謝世。隨後,陸征祥辭去了當時擔任的中國駐瑞士公使的職務,拍賣了傢具,籌足了喪葬費。翌年5月,他陪伴培德靈柩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將她安葬於皇族肋更墳園內,使夫人魂歸故土。
天主教本篤會聖安德諾修道院位於比利時西北的老城市布魯日,創辦於1100年,歷史悠久。1927年10月4日,一位56歲的中國老人在大廳里行更衣禮,正式成為隱修的修士。這位老人就是陸征祥。他說:“死亡把我們分離了,修會生活又使我們倆重行團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國土淪喪,同胞遭殃,激起了陸征祥的愛國情懷。他在布魯塞爾用流暢的法語發表演說,譴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擁護抗戰國策。抗日戰爭爆發后,陸征祥於1937年致函日本裕仁天皇,他奉勸天皇:“凡謀國者,當順大勢,倒行逆施,必受其殃……”
1940年5月,希特勒出動大軍佔領了比利時,聖安德諾修道院也被德軍充做了軍營,包括陸征祥在內的修士全部被趕出了修道院。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並沒有動搖陸征祥反抗強權的信念,他不顧納粹蓋世太保的干擾和威脅,堅持在比利時各地演說,結果,陸征祥上了蓋世太保的黑名單。由於曾擔任過蔣介石軍事顧問的納粹總督馮·法肯豪森極力阻止,陸征祥才沒被押往設在波蘭的死亡集中營。
1944年9月24日,隨着盟軍解放比利時,流亡在外的陸征祥回到了聖安德諾修道院。正是由於陸征祥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納粹強權的精神,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才於1946年5月任命他為比利時聖伯多祿修道院名譽院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陸征祥無限感慨地寫道:“我初涉外交之時正值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今天我看到被日本踐踏的祖國領土主權一一收回。”1949年1月15日,陸征祥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終年78歲。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