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觀后感600字(一)
"農業是立國之基,工業乃強國之本。"《大國重器》,一部記錄新中國工業崛起的長歌史詩;《大國重器》,一簾見證中國工業創新裂變的長廊畫卷。這股從民族工業血脈中迸發出的最強音在11月的深秋,劃破寂靜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國民族工業的全面崛起。
作為中國首部工業紀錄片,《大國重器》以其驚艷的恢弘畫面、先進的創新實例在徐工集團引起了強烈反響。6天的時間,300分鐘的精彩連續,畫面、配音、明星產品、技術創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徐工集團連日來最"熱門"的話題。在人才公寓、在職工餐廳、在車間一線,《大國重器》讓徐工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業創新的實力,也更加堅定了振興中國工業的使命。"我們從一個小攤位到全家族震撼亮相,不僅僅是量的提升,更是核心技術質的超越。"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技術中心任印美激動地說道。在徐工研究院,科技研發人員更是集體"抱團"觀看,時而安靜思考、時而歡呼雀躍。"《大國重器》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裝備工業的巨變,讓我們又一次直擊徐工核心製造的雄厚底蘊,身為徐工人,高興啊!"徐工鏟運機械事業部張涵在微博上第一時間曬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國之砝碼》中,徐工王民董事長那句"在世界工程機械的最高頂峰上,我們必須要有位置"激蕩着所有徐工人的內心。話語背後,是中國裝備製造人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術創新的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創造,不遺餘力。大型技術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實驗室等。從當年的蹣跚學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將技術創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進的技術創新,國際大佬對徐工的技術壟斷被一一衝破。
放下鏡頭裡的精彩,我們更要看到中國工業的未來。"大國重器"向"強國重器"的邁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技廣度、創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國工業留給徐工的"萬畝技術良田".深鑄強國重器,放飛強國之夢,中國製造再創新高;智領技術先機,成就國之大器,徐工創造風華正茂!
大國重器觀后感600字(二)
期待已久的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終於在中央台二頻道播出了。身為一個長期在一家機械行業紙媒體工作過的退休人員,看過第一集之後,便心潮澎湃,無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聲"好"!
這一集講述的三家重型機械設備製造和總承包企業,大膽創新,勇於拼搏,敢於和全球頂級對手同台競爭,攻佔世界技術高o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說明了裝備製造業對繁榮經濟和實現"民富國強"的中國夢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每個細節都散發出凝聚民心、激勵鬥志的正能量。片名為《大國重器》,實際上也在宣示着裝備製造業乃國民經濟甚至整個國家的脊樑,堪稱"強肜器"、"富國金器".
瓮福集團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他們不但戰勝全球十七家強勢競爭對手,成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選礦廠總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過去十年在國內造化肥、賣化肥總共賺的錢,比不上這一個項目。還把其"無水氟化氫"專利技術以1.2億美元的好價格轉讓給了南非。這裡有個小非很有趣:初次談判時,瓮福開價1億美元,並明確表示"言不二價".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滿世界搜尋,最後不得不回到談判桌前,比原價增加20%,以1.2億美元成交。原因無他:這是獨家研發的專利,而專利本來就是無價的。同樣動人的是,振華重工研製生產出20層樓高的港口岸橋后,不但直銷到美國邁阿密和歐洲某些國家,還逼退了這類產品的名牌老廠韓國三星、德國克虜伯,美國更慘,他們的市場份額從70%直降為零。看了這些故事,能不為之動容、為之狂喜嗎?此外,湘電集團、振華重工研製的礦用超常裝載力自卸車、鑽井深度達一萬米的全球技術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鑽井平台、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世界難度最大的鋼結構橋、每台造價高達30億元人民幣的海洋石油鋪管機,也都由於質優價廉,紛紛落戶澳大利亞、美國、丹麥和阿聯酋。這也同樣令人不能不擊節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戶可都百般挑剔,狂氣得很,倒退幾十年,哪會正眼瞧一下中國產品!
毫無疑問,這些企業的老總和成千上萬名掌握"緘默技術"的設計、生產人員,都是民族英雄、國家功臣。十分遺憾的是,片中的瓮福集團、湘電集團、振華重工竟然都名不見經傳,他們的掌門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賢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們的主流媒體應該調整思路,加大對裝備製造業的宣傳力度,扭轉"重文體輕科技 ( 裝備製造業應視為大科技的一部分 ) "的國民心態。至少應該達成這樣的共識:片中何、周、管幾位老總對國家乃至人類的貢獻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絕不會小。莫說文體,就連人們普遍認同、張口閉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機械裝備來實現,忽視機械裝備,豈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
還想多說幾句。我以為,大力宣傳裝備製造業,推動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開展這方面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比過分關注軍事裝備更好,更有利於國家形象。因為第一,任何尖端武器都是機械裝備的產物。人們對清末列強輪番入侵,往往只強調洋人的"船堅炮利",卻看不到其深層原因是他們擁有遠比當時的中胂冉得多的裝備工業;第二,軍力畢竟隱蔽些為好,而工業裝備則盡可以大張旗鼓地宣揚;第三,武器終歸是為害人類的破壞力,最終難免敘利亞"化武"的下場,而科技競爭,則是你追我趕,共同進步,合作共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