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黨員《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黨員《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洗禮——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有感

  今天,鎮黨委組織全體黨員在影院觀看了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我真的很感動,心靈再一次被洗禮,觀看的整個過程我是含着淚水看完的。在中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內憂外患的困難年代,總理能夠深入群眾,紮實調研、體察民情的優良作風和對百姓和諧可親,與民一體的親和風範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

  很久沒有像今天這樣特別想靜下心來的寫一篇文章,的確想寫一下自己的觀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末的中國農村,記事時就常常聽老人說過中國遭遇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莊稼幾乎顆粒無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人們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告誡我們要愛惜糧食,吃飯要把碗里吃乾淨,不能剩飯或者留有飯粒,這看似普通的話語卻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揮之不去印象。後來我上學了,80年代的中國農村也並不富裕,我深有感觸,父親也和我經常談起那個連樹葉、樹皮和草根都沒得吃的年代來激勵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那時我也是似懂非懂的點頭。時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幾個年頭,奮鬥成長的足跡清晰可見,在這個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歷史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今天當我們再次通過這部電影重溫國家與人民遭受那段磨難的歷史,意義深遠!1961年,周恩來總理乘專列來到革命老區河北邯鄲武安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晝夜與當地老百姓發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電影通過不同的人物性格、語言動作,將村民們的真誠、純樸,對國家和黨的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中的周恩來總理在國家最困難時期帶着病去革命老區調研考察,深入群眾,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電影帶到了那個歲月。總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樹葉糊糊,在炕上聽連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個人主義”老鄉的門檻上落着家常,給帶病上夜課的鄉村教師拿鞋穿鞋的場景溫暖人心。電影中用三次鏡頭描繪了總理深入調研后不顧白天的勞累工作到深夜的畫面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的主體教育我覺得他在告誡我們領導要愛自己的群眾,百姓在困難時期要同國家共患難,敢於說真話,勇於擔當。同時這部電影也反映革命老區人民的質樸,沒有壞人壞思想,只有好與更好之分,那個村主任不是不講真話,有意隱瞞,我覺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為黨分憂,不想給國家添亂,只不過他沒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鍋飯滋生的黨與群眾關係的矛盾。不過今天想來在那個年代黨員容易誤入教條主義錯誤,忠誠在黨員的心中根深蒂固。總理告誡村主任要“謙虛謹慎,實事求實”,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最能感受生活。當然這部電影也刻畫了說實話的百姓人物語言和內心世界,也真是這些人讓總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實的思想狀態,才有了革命老區率先在全國打破吃大鍋飯的正確決策。

  當中國共產黨走過了92個春秋,新中國也很快將要迎來64歲的華誕,在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發展,工業的振興,民族的昌盛,國家的富強。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黨走出了一條正確而光輝的道路,即便在這條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蒼蠅”,即便今天的媒體新聞不斷爆料貪污腐敗、民生問題,但我們的黨敢於正視,自我糾錯,不斷發展。

  在今天,中華大地各民族兒女都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各條戰線上努力奮鬥,在為強國夢的征途上勤奮工作。對於我們也不例外,全體幹部職工正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為實現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為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披荊斬棘、繼往開來。我在這裡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懷感恩之心。我雖然不是出生在岸堤,但我最好的青春年華是在這裡度過的,我珍惜這個為群眾服務的工作機會,盡我最大的能力為這方土地添加綿薄之力。農民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人,他們淳樸、勤勞、善良,能為他們服務我深感榮幸與責任重大,我想,在日後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努力工作,快樂生活。

  當前正值全國上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們作為基層黨委的一名黨員,更應該扎紮實實深入一線,勇於作為,敢於擔當,深刻剖析我們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開誠布公的開展自我批評,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過實踐活動讓我們每個黨員幹部自我警醒,自覺來規範我們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個人要真誠,正直,要有正義感,不帶有個人感情!要敢於給領導獻言納策,讓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體榮譽感,都有大局觀念,都能快樂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為岸堤的發展前進的道路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黨員《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