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中的“樂”
甘肅 通渭 ●馬江元
摘要: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有10處連用“樂”字。可以說,這篇全文是由“樂”字統領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達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樂”的深處。文章中“樂”的程度,從無到有,由淺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個“樂”的極致,吸引着讀者循“樂”而進。細品其樂,表現在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定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基礎;滁州極富樂趣的勝境,提供了太守“樂”此不疲的自然條件;滁州百姓豐衣足食,是太守安“樂”陶醉的社會原因。
關鍵詞:醉翁亭記;進取;“樂”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直以來人們稱讚它風格歡快、意境優雅。前人大多評論該文連用21個“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嘆的風韻。其實,細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四百餘字的山水遊記,除連用21個“也”字之外,還有10處之多連用“樂”字。
一、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基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以後寫的散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當時,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樣,“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寫道:“陽城淀里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詩中流露出遭貶后憂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並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於出身貧困,努力仕進,曾經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心情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覺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豐樂亭記》)。故而歐陽修在《送張生》中高吟:“老驥骨奇心尚壯,青松歲久色愈新。”離開滁州三年以後,歐陽修還深情地懷念那段被貶生涯,“吾嘗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嘗思豐樂,魂夢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相歸滁州》)。這種懷念當年,以苦為樂的處世心態十分罕見。由此觀之,《醉翁事記》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這與歐陽修的經歷和樂觀心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奠基了歐陽修創作《醉翁亭記》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極富樂趣的優美景色,提供了作者”樂”此不疲的客觀環境
滁州位於東南隅,這裡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記》里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地描繪山光、水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從群山到諸峰到林壑,由遠而近,盡收眼底,讓讀者沿途覽勝,漸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這裡有山有水,幽深秀麗,樹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給遊人提供了一個優美的環境,道出了“樂”此不疲的緣故。然後,作者把景物放到變化的時間裡描繪:“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一天的朝暮變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捨。
作者面對四時更替,既不傷春,也不厭夏;秋天是高風潔霜,而非天邊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聳,而非寒風枯草。從對景色的描寫中,可以流露出歐陽修的情緒:善於從大自然中領悟山光水色那純真的美,從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樂業,是作者安“樂”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並未停止在遊山玩水的“樂”上,《醉翁亭記》難得之處,在於滁州百姓“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這幅安樂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樂陶醉於山水間的重要因素。此處雖文字不多,卻起到點睛作用,給我們深入了解作品‘樂”字的含義提供了最佳的解釋。
史料證明,歐陽修被貶滁州,正是宋朝開始衰退之時。就在這個封建皇帝的腐敗統治鞭長莫及的東南一方,在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開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辦理政事時,又“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豐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歐陽修完全忘卻了仕途的苦惱和艱難,思想上得到一點安慰。處身這一情景,作者的“樂”已由之前的山水“樂”升華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生活的“樂”。假若對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發,只是歐陽修樂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觸動,那麼,隱藏在深處的樂趣,就是對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樂亦無窮也”。使得作者的“樂”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記》與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樂的田園山水作品有了鮮明的區別。
四、妙不可言的快樂,出自作者對“樂”進行哲理的探究
跟隨作品的演進,曾在“觥籌交錯”中樂極而醉的歐陽修;對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樂”進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從“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問中可知作者把“樂”劃分三類;一是禽鳥,這是一種只知飽食沒有思想的快樂;二是遊人(指除太守之外的遊人),他們雖懂得欣賞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慾,但他們的樂不能與太守相媲美;唯獨太守之樂,才是凡人俗鳥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樂。這是因為,在歐陽修看來,鳥為飽食后投林而樂,百姓為豐衣足食安事太平而樂,而他自己內心深處的“樂”則是囊括山水、風物、人情的兼濟天下之樂。不但為滁州風景而樂,而且為百姓豐衣足食而樂,也為自己治理有方而樂。這樣一位居於樂之巔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對作者“樂”的思想歸宿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誇:“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醉翁亭記》歡樂氣氛中,大家也能夠從歐陽修身上看到這種“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形。這正是作者對“樂”進行哲理的探究中寄託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的沉醉,使文章進一步得到升華,更加具備較深的思想意思。
(通渭縣教育體育局)
《醉翁亭記》中的“樂” 標籤:雨中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