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論語》中的紀律光芒:從心而不逾矩
黃 球
國慶小長假,因無假期未能加入到哪個熱鬧的人山人海中,無絲竹管弦、山水之樂,卻讓我有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咀嚼起了擱置案頭許久的《論語》。話說,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用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次重讀《論語》,已不是那個被老師逼着搖頭晃腦背誦"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中學時代,亦不是為了完成文學課題而絞盡腦汁寫論文的大學時光。再次與《論語》相逢,竟是如此如獲至寶,孔夫子的微言大義,在穿越了千年的春秋,在你讀到某個短小的話語時卻有時時的閱歷與心靈的共鳴,讓你不得不讚歎,質樸的真理總是能越過滄桑始終閃耀着永恆的智慧光芒。
本想整理下個人的讀書感悟,恰巧遇到了"把紀律挺在前面"的主題徵文,腦海中便突然有了契合點,是啊,《論語》中難道不是處處彰顯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嗎?《論語》中一以貫之的"仁",難道不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輔成嗎?孔夫子老人家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難道不是人的本性與人格和自然與世間規矩的最高境界的融合嗎?原來,紀律與規矩思維,在那麼久遠的春秋時期,既已享受了那麼崇高的為政地位。以史為鑒,以古況今,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把紀律挺在前面"的從嚴治黨思維,不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中國千百年來致仕仁人恪守的行為準則。
君子懷刑,外化為"禮".君子從來是尊重法制的,"刑"即刑法,就是一個國家的規矩、尺度,對於黨員而言,就是黨章、黨紀與黨規。現實社會對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限制,法律、交規、道德、輿論等等;對黨員而言,黨紀要更嚴於國法,這就必須要求他們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逾越半分,始終要以一個社會知識分子階層的標準來嚴格律己,保持佔領"精神高地"的驕傲,不為一包煙、一個特例、一時美色的"惠"所累所恥,並將這種人生準則外化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共同形成一種社會默契,如斯,"惠"即在其中。
君子自律,在心為"德".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論語中孔子反覆強調,一個君子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定力與信念,"德"即是這樣的定力與信念。在沒有人的時候,君子仍能"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一名公務人員,工作是否配得上領的俸祿?作為一名黨員,外界的東西是否看的太多了?修己的心是否磨練的少了?如果心中有敬,心中有畏,心中有戒,何來的"紅線"、"高壓線"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君子"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將"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為人生的最高境界。然而如何調和這看似矛盾的"從心所欲"與"不逾矩" 答案就在個人心內的價值體系。如果你內心建立的為人處世坐標系是符合一切法度與規矩的,那麼你施之的行,既合乎心意又順理成章。對於一個黨員,正確的政績觀就是那個價值坐標系,秉持着"紀正自身、德行天下"的情懷,自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如果黨員有了一份能安貧樂道的情懷,即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也"不改其樂".
對於"把紀律挺在前面"這樣的命題作文,有感於《論語》,信手胡謅了數千字,抑望有同道中人有感於斯,並能進而闡而述之。(作者單位:河口鎮)
徵文:《論語》中的紀律光芒 標籤:雨中的樹